多维:惩戒立陶宛 中国无需联手俄罗斯(组图)
本文转载自多维新闻,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近日,在立陶宛与中国因“台湾代表处”风波而陷入外交僵局之际,大陆有媒体提议中俄可联手惩戒立陶宛。根据该提议的逻辑,中俄战略关系要对美国的盟国立威,抑制他们有美国支持就可以对中俄任意胡来的误判。立陶宛是同时向中俄发难走得最远的国家之一,它也理应成为中俄联手给予教训的首选目标之一。
平心而论,就中俄关系的基本面来说,这一提法有其合理之处。但细究之下,如果照此一说法行事给中国带来的战略风险要明显高过收益。
首先是中立矛盾与俄立矛盾的性质有着根本区别,立陶宛此番看似“波澜壮阔”的反华表演其实带有相当程度的偶然性与投机性。如果往前梳理时间线的话,可以发现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即立陶宛出现系统性反华大跃进的时间点恰逢其国内政府换届与华府总统大选“双重加持”的敏感时刻。
2020年11月,在立陶宛议会大选中拔得头筹的中右翼祖国联盟上台执政。这一脱胎于苏联后期立陶宛独立运动的政治力量,对西方世界推崇的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有着某种宗教般的狂热与执念。
因此,祖国联盟治下的立陶宛一改此前中左翼政府在外交政策上的务实主义取向,变为旗帜鲜明的“价值观优先”路线。
这一转变恰与拜登(Joe Biden)当局自履新伊始力推的“价值观同盟”外交策略不谋而合,在这种“双重加持”的情势之下,立陶宛配合华府共同反对中国这个“价值观异类”问题上的政策大跃进便应运而生。
事实上,不止立陶宛,近来几乎所有发生过反华暴走的中东欧国家——比如捷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与匈牙利等都有着类似的偶然性与投机性,虽然具体案例中的表现各不相同。
换言之,如果剥离上述偶发性因素的话,包括立陶宛在内的中东欧国家与中国之间并不存在难以化解的关系死结。相反,绝大多数中东欧国家对于深入开展对华合作,并以此搭上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便车兴致颇高——这一点从中国—中东欧国家17+1机制创立至今生机勃勃的现状来看可见一斑。
2021年2月9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主持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并发表题为《凝心聚力,继往开来 携手共谱合作新篇章》的主旨讲话。(新华社)
与中东欧国家偶发性的反华表演相比,俄罗斯与中东欧国家之间的矛盾则带有浓厚的结构性与历史积怨色彩。因此,中国若在此时选择与俄罗斯联手反制立陶宛,非但无法起到“力量倍增”之效,反而可能招致中东欧国家集体将“反俄”宿怨迁移至中国的风险。即为惩戒小国立陶宛,付出的成本可能是整个中国—中东欧合作战略的大局。
显然,如此得不偿失的选项绝不应该纳入北京方面的考量范围之内。更为重要的是,以今日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实际地位,完全能够独自应对立陶宛这种完全出于政治投机之故而“任性反华”的小国。
本文转载自多维新闻,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