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鸿鹄之志,扬天地厚德”记澳洲华裔画家王存德
因为记者职业的关系,笔者与画家王存德的见面相识,是在他悉尼书画展览的开幕式上。之前也认识他的夫人熊大蒂,一位著名的剪纸艺术家。
在采访和观赏书展的过程中,我被那幅50米的书法长卷所“震撼”:这样一幅作品,需要花费艺术家多少时间和心血啊。
于是,我对这位不善言语的沉默画家,产生了一种敬意。
稍后,通过画家太太熊大蒂老师的介绍,笔者慢慢地了解了画家王存德。
色彩浓烈的画册
熊大蒂老师首先给我展示的是王存德老师的一本画册。打开一看,画册里一幅幅色彩浓烈、生动多姿的人物图像,厚重的内容与丰富多变的艺术表现技法令我叹为观止。
王存德在一活动现场上为威洛乐比市长Gail Giles-Gidney 赠书签名。
再往深处、细里去看,不禁深吸了一口气:先生画作中饱含着那些沉甸甸的思想分量震撼了我:我惊叹画家将每幅画作都当做史诗般来画的才华和精神。这样的史诗般作品定然是属于那些艺术的苦行者。
看着他画册里的那幅《茫茫黑夜,一盏孤灯,偊偊独行的苦行僧》,我想那正是他的自画像吧。
工艺美术设计家
打开王存德的简历,看到了他是毕业于《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高才生。直到1988年才定居澳大利亚。现为《澳大利亚炎黄画院》高级顾问《澳洲中国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澳洲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
2004年“王存德画集”由荣宝斋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连续十二年为中国驻澳洲大使馆新年活动书写“落地对联”。
王存德 擅长各种字体书法,连续12年为大使馆新年活动书写落地对联每年三副,绘画作品多次入选刊登澳大利亚各类报刊杂志;是一位德高望重、硕果飘香南半球的艺术家。
王存德这位大画家,是从一位杰出的工艺美术设计家华丽转型成长起来的。
他用他的作品无处不在地浸润着人们的生活、精神和艺术审美天地。他早年就读于中央美院附中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毕业后被留校任教,之后又转到了北京工艺美术学校任教。他的这些经历都预示着他会永远站立在一个艺术的制高点上有所作为:
王存德用篆体书写关于八仙的“组字对联”,两个字为一句诗。
北京天安门城楼上由他设计绘制的直径五米的龙凤宫灯至今仍在向世人昭示着中华风采;他在北京纺织科学研究所任设计师时出版的动物、花卉、风景、中国古代各类图案仍在承习运用之中;他的纺织品包装设计在北京的一次展览会上几乎包揽了所有的奖项;他设计的图书封面装帧从科技到音乐,从少儿读物到文学不一而足丰富多样;他还设计过电话卡、糖果盒外包装、手帕、服装等。涉猎的门类之广,设计工艺之精美真的是令人叹服。
此外,他还长期为少年儿童科普杂志绘制插图。他为科普作家郭治所著的《无形的能手》做了封面设计及该书的一百三十余幅插图。他将人类对海洋世界的开发利用及其间所遇到的水压、大气问题用生动直观的插图表现得非常清楚又明晰。
在那个没有影像视频的年代,这些插图曾开启过多少年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和向往啊。
长达2.4x12.5米的大型作品《坎培拉节日》是王存德的代表作之一。
1986年他被中国科学院特邀为《李约瑟文集》做插图和封面设计。此项工作意义非凡:这位李约瑟先生乃1940年英国驻中国的文化参赞,是他组织了强大的中外学者班子编写了著名的五卷集《中国古代科学史》。他是向全世界介绍中国古代科学成就的第一人。为这位名人的文集画插图使王存德兴奋不已。
在所绘画的插图中,他生动细腻又夸张的笔触、造型,再现了李约瑟和他的团队苦研、追述中国科学发展史的情景,彰显了画家王存德广博的知识修养和深厚的绘画艺术表现功力。
澳洲让他焕发青春
对于多年来一直从事工艺美术设计和美术教育的王存德来说,真正意义上的绘画创作,是开始于1988年他移居澳洲之后。
全力从事绘画艺术创作,这对王存德来说是一件奢侈的事。而要将绘画作为他在异国他乡谋生的手段却又成为了难题。
严酷的现实是,澳洲地阔人稀,艺术市场极为萧条;许多来自大陆的画家都不得不选择投笔从工或从商之路。而王存德却选择了安于清贫,坚守他的那份“奢侈”。 在澳洲,他干的第一份与艺术有关的事是为了应聘澳洲皇家造币厂设计师的工作设计钱币。一位权威评审认为,在几十位应聘者中王存德的设计画得是最好的。那张绘有当届总理霍克的设计图竟被霍克总理珍爱收藏了。尽管可能还是因为种族或其他的原因,王存德最后并没有被政府录用。但他对自己的艺术才能依然信心十足。
当谈到移民澳洲之后的生活时,熊大蒂老师介绍说;“澳洲充满异国风情的自然与人文之美很快慑服了王存德。他匍匐在她的胸前,拥抱着她的身体,仔细地倾听她呼吸的声音。澳洲给了他全新的感觉,引发了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冲动,探索和搏击。他以批判的眼光审视各类艺术流派;以融汇古今的态度对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艺术成果,并努力学习和借鉴;他博采众家之长来构建自己的艺术营垒;把形、色、质、饰等各种绘画艺术本质美的元素都运用发挥起来,组成了自己理想中的色彩交响。这部“交响”作品体现了画家王存德立足于世界,对人类历史、社会 生活、自然全方位的关注,对真善美的向往和广博真诚的爱心。真正能够体现王存德画风、画格、技巧和艺术创新精神的一批新人物画作在澳大利亚这块独立的土地上艰难地诞生 了。澳洲成为了他绘画艺术创作的新起点。”
《华夏乐章》的情怀
当然,不管王存德走到哪里,最割舍不断的情结还是自己的祖国,中华民族悠远深厚的优秀文化是他生命的根。他把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全部倾注在了系列画作《华夏乐章》之中。
在这里,中国的“ 仕女”已被他重新格式化成了新的面貌:仕女不再是凭依窗棂、楚楚怜人,他赋予了她们承载历史沿革的使命。他的那幅《虎座双凤鼓》中击鼓的 女子神态昂扬,天幕上相配的背景是战国风云与相关时代的文化元素。你或可以看作是那击鼓的女子心中演绎出的一幕幕历史故事吧。
一幅《箫》描画的佳丽身置何方已不重要,画家的 浪漫妙想竟在袅袅箫声中又为观者牵出了上千年华夏皇家园林的宏伟奇观;在怀抱《琵琶》的仕女画面中,画家不仅自然地连出敦煌壁画里反弹琵琶的飞天,还在画面中传递出音乐的情绪:在铮铮弦音中楚汉相争,十面埋伏,马蹄踏碎,将士征战的呼啸一起扑面而来,多维的空间张力给了人全新的艺术感受。
在2019年的个人画展中,王存德正在展示其五十米书法长卷。
另一幅《二胡》构思更为奇巧:那位正在抖弓拉弦的仕女肩腕、腰肢的动势,衣袖的飘逸传神自不必说。画家将中国的文房四宝、历代名家的碑帖、金石拓印,从象形文字古篆开始,大、小篆、石鼓文、汉隶、金文、欧、颜、王、赵铺天盖地、层层叠叠充满了画面令人目不暇接。
熊大蒂老师还给笔者分享了王存德老师的一则逸事:他曾借到一本麦华山所著的《历代书法讲座》,便爱不释手将整本书抄写了一遍,还将书中的二百多幅碑帖全部重新编排临摹了。
他能如此将诸多书法元素信手拈来,运用到家,便不奇怪了。诚如王存德常常爱说的一句话:“学习是诚实的劳动。”原来他在画外竟做完了这样的苦工。
十二章之多的 《华夏乐章》调动了 画家所有的历史文化积淀,每一幅的人物、 构图和背景都没有雷同。更值得叫绝的是他的那幅《月琴》。画家竟然将主体人物仕女用虚婉细腻流畅的线条刻画得美伦美焕,却又将她虚化在了整个画面的主要位置上。而本为辅体的宫廷摆设:那盥洗的盆盂、牙床、茶几、香炉、屏风、宫灯却被他精雕细刻当做实景推向了观者眼前。
向新州前上议员何沈慧霞博士赠送书法作品。
你不得不瞠目于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手段之绝妙,技法变幻之高超。那虚幻了的月琴女似萦绕于这并不大的空间之中,空气中回荡着琴声,空间扩大了,艺术的联想也丰富了。他想说的话说了 ,他想让人看的东西,也由于他的动静、虚实相得益彰的艺术表现,让你已经记忆深刻。然而,这也还只不过是他创新的开始。
细数“风流人物”
熊大蒂老师告诉笔者说,其实,王存德偏爱的是人物画。因为他懂得任何古老艺术在艺术史上的特点和真正价值,在于他们都是以人物作为了艺术表现中心的。
于是,他从“中国仕女”的镜头描绘又转向了 “澳洲之花”的再探索。一组棕、白、黑、黄不同肤色快乐而可爱的女童被列入了他的人物画廊。她们个个活泼生动,那每一张脸上灿烂的笑容都会让你的心里充满阳光和对生活美好的憧憬。伴着可爱的 精灵们出现的,还有澳洲这块土地上独有的奇异花草和鸟兽。那是王存德又一番“诚实的劳动”之后的提炼所得。也是他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 阻隔,以多维的角度重新诠释肖像画的可喜的成功创新和探索。
肖像画的创作中,难度最大莫过于为名人作画,为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所做的 邓小平的画像:《至爱情深》在第八届世界华人艺术大会香港大型书画展上荣获金奖更不是偶然。
王存德在这幅画中,生动地刻画了邓小平及其家人在中国半个世纪的政治风雨中,如何三起三落,历尽劫难,意志弥坚的精神之源。伟人真实平凡的生活,家庭的亲情关爱是它的主题,立意新鲜因而生动感人。
“土著文化”的创作
说起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溯根寻源不可忽视的应该是 她的本土文化,也称做“土著文化”。这当然会成为一个艺术家关注的 热点。1994年王存德将他的艺术创作聚焦在了表现澳洲原住民的生活上。土著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平和朴素,对万物的尊崇以及他们取材于自然的独特的艺术都深深地打动着画家的创作热情。王存德的《土著居民》系列画作客观地为尚处弱势,几近灭绝的土著群体喊出了和解与尊重的强音。
作品《澳大利亚土著人之歌》,运用了原土著民的绘画语汇元素和色彩元素,彰显绘画本身的震撼力和浓郁的土著风情。
在这一系列作品中,他精心选择运用了自然肌理的技法,为画作的空间环境的构建使出了浑身解数。他的肌理运用绝非当下有些人为了赶时髦的玩肌理。在两年多的肌理探索研究中,他做到了让不同的肌理效果为作品的思想表达服务的目的。在他那幅大型壁画《土著人之歌》中,他的肌理似是而非,亦真亦幻地营造出了那些特定又不定的 环境,模糊了具象与意向的边界,浩瀚而壮阔。加之他极大限度地运用了原土著民的绘画语汇元素和色彩元素,无论从绘画本身的震撼力或是浓郁的土著风情的彰显,这幅壁画皆可称为是一幅史诗般的绝妙佳作。
他的另一组反映土著人传统文化生活的:居住、音乐舞蹈、制作飞镖、绘制树皮画的作品,则可看作是他将土著人生活提炼后更加艺术化的特写。神奇的肌理在诉说着那远古的蛮荒;具象的人物,动物,行为动作的描绘极其准确逼真;虚实变幻,具象和抽象交糅完美结合的构成是那般的丰富多姿,充满了浪漫的奇思妙想;按照王存德的意愿被重新打造过的 “原始艺术”所呈现出的现代美和浓郁的澳洲土著风情令人耳目一新。
作品《海的女儿》 画面的构成元素几乎全部来自几何图形。曾刊登在澳洲美术界权威杂志《工艺美术》上。
这些尚未被现代文明异化了的土著文化彰显了永恒的生命力。它们的被开掘出来,应该说明了传统的民族的形式未必旧,最现代的手法也未必新;关键是你能否从传统中汲取新的精神力量,并为之注入恰当的现代元素。土著系列作品蕴含了王存德不懈的艺术追求,独特的创新艺术语汇和审美特质,具有极大的撼动人心的力量。
在王存德的画作中这种深蕴了正义和人文关怀的作品,在他1991年创作的《迷失的白熊》中已早已有出现。他的会说话的肌理给观者描绘出的是北极的冰川融化的景象。两只北极熊踟蹰在悬冰之上,险象环生。毫无疑问,画作者是在向世人发问:“面对地球变暖的生态环境恶化,你我该做些什么?”这幅画便是一声震耳发聩的呼吁。
还有那幅以肌理语言搭建的《人间地狱》。更有王存德在为身陷地狱中的东南亚移民潮、索马里难民、南斯拉夫战争的伤难者所作的《等待救援》。这些画作都深刻地表达了画家追求真善美,热爱和平,要求平等,为人从艺的高尚思想品质精神。
重彩艺术创新
王存德在形式风格上不拘一格的创新变幻总让人耳目一新,这便是他的现代重彩画。
在这些作品中,已看不到简单的照相摹写的影子。更加抽象化,甚至抽象变形为图形的一种再构成,再造型后的人物景象是全新的。连色彩的选择和利用也充满了新的构建关系。
在那幅早已被中国京剧程式化的表现过,人们耳熟能详的宋代人物故事《三岔口》中,画家深谙法国现代绘画之父塞尚的名言:“自然是一个由锥形、方形和圆柱体的有裂缝的组合体,透过裂缝我们能瞥见抽象。”他把三个人物焦赞、任堂会、刘利华分别用方、园、三角三种图形改变比例加以组合,又采用了红黄蓝三原色表现不同角色,而且每个人的阴影,又是它们各自的“補色”。于是我们看到了刚韧、圆滑、尖利三种不同性格和气质的人物“混战”、“厮杀”跃然纸端。色彩个性鲜明,人物动感实足。
艺术中“形”与 “色”抽象的本质被诠释得恰到好处,给人以一种特别的艺术享受。
王存德对舞蹈题材特别的偏爱。一幅典雅的 《长袖舞》,画面间并看不到传统中国画必须强调的线条的“骨”。但那画面中又分明是存在着虚实,明暗,轻重变幻的“线”在运动,在变幻、在彰显着骨的精神。“线不留痕却精神倍出”,这应该是王存德这幅画作中技法高妙和创新突破之处:但见云霭飘渺处那曼舞轻歌的倩影,体态婀娜, 长袖裙袂薄如蝉翼,飘飘如仙。
这不正合了李白的诗句:“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的美妙空灵之境吗?
另外,在他的扇舞《春江花月夜》,长鼓舞《金达莱》,傣族舞《孔雀的故乡》,蒙古族舞《草原红 花》等作品中,处处可以领略到他的这种重彩艺术的创新。
而另一幅《海的女儿》,画面的构成元素几乎全部来自几何图形。渔家女婀娜的身躯,手中提着的几条大鱼,以及背景的渔船、渔网全部是抽象了的图形构成。绝妙、新鲜而生动。折射出极强的装饰韵味。
作品《金色的秋天》,更是各种技法、元素综合全面运用的典型:金秋的草原,少女与梅花鹿在肌理的朦胧中似隐似现,丰富和谐的彩墨融化为了无形的抽象和混沌,给了人丰富而空阔的联想。而一幅彝族少女刺绣的《憧憬》图,色彩美艳宜人;画家将中国彝族的漆器、漆画、刺绣、筒裙、图饰和丰富的民间艺术元素一并拿来,巧妙地组合相得益彰。
在这些画作中,你会感受到浓郁的唯有工艺美术家才可能运用,安排得如此纯熟、巧妙、得体、规整却又浪漫的装饰韵味;你也会享受得到色彩的多元、夸张、对比与和谐;你感受得到中国的线条和笔墨情趣,还有多彩的轻歌曼舞;你也会享受得到现代构成的巧妙组合、肌理与抽象变形的交糅、铺排。
可以看出,画家王存德匠心独运的思想内涵,形式构成和艺术表现给了人们一个全新的重彩艺术天地。他的《海的 女儿》与《憧憬》,在澳大利亚美术界的权威杂志《工艺美术》上刊登发表后,立刻收到广泛的好评和认同。
王存德在创作的道路上从不超近路走捷径,也不把绘画作为取悦于人的手段和商品;而是永远给自己寻找新的创作题目和新的表现手段。他总是在一段时间里进行一个系列作品的尝试和探索,在研究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 主观艺术世界。
《堪培拉的节日》
就在他时时不忘潜心扎进艺术源泉的日子里,他抓住了难得的机遇。他发现澳洲的节日非常多,尤其是在首都堪培拉。在多元文化节上,来自中东阿拉伯异国风情的“肚皮舞”性感而唯美,王存德眼前一亮,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这种被称为“东方主义”绘画题材的作品。那强烈的异国风情所组成的富丽画面曾倾倒过一代人。他想不到的是,这种在阿拉伯国家也属于深藏闺阁的“肚皮舞”,到了澳洲竟然会成为多元文化节上最受欢迎的公开演出。
王存德有幸同时深入到几个舞蹈班去采风、速写、素描;一次次地观看演出,拍下大量生动的第一手素材。他把几十个舞蹈队员都画进了他的写生稿中。在舞蹈班教师和队员们的热情帮助支持下,王存德的《堪培拉的节日》小稿得以完成。他的“东方主义”阿拉伯风情画已有了新的内涵。于是他信心实足地开始了创作。历经了两年半的艰辛,一幅长12.50米,高2.4米的巨幅画作终于完成。
画面上,三十位与舞者同等身高的姑娘盛着阿拉伯的各色民族服装被有机地分两排穿插于画面之中。画家抓住舞者瞬间静止的一刹所展示出的不同的姿态,不同的幅度和动势,刻画了舞者有血有肉的青春气息和生命感觉。
为了达到理想的表现,他采用了西方写实主义以光影体面造型的立体造型。在这幅画中我们既欣赏得到伦勃朗式写实主义形体塑造;又欣赏得到塞尚式“塑色彩”的技法。它不是油画,不是水彩、水粉,也不是中国画,它是王存德独创的不拘一格的重彩画。那么靓丽、细腻、逼真、生动。两排舞者,多个层次,纷繁复杂的背景;立体层次、空间层次;明暗透视、色彩冷暖、;实与虚、大与小、高与低;要达到完整和谐,主题突出,形式完美谈何容易?
《节日》真的让画家过了把瘾。这也可看作是对他几十年绘画技法积淀的一次大挑战。
作品《坎培拉的节日》局部。
色彩是视觉语言,更是绘画的生命力。《节日》中的缤纷色彩给了人极大的视觉冲击。整幅画面荡漾着阳光的斑斓,色彩的精神,令人振奋。笔者甚至觉得他对色彩的运用是不是过于奢侈了?
说起色彩,王存德讲了一段苦涩的笑话:少年就读于中央美院附中的他,家里竟然穷得连绘画的颜色也买不起,那时他的画全是“黑白照片”。他只能靠墨色的变化来表现他心中的五彩。那时他就发过誓:有一天能买得起颜色,他一定要奢侈地调动、运用那五颜六色。
果然《节日》让他大过了一把色彩瘾:他使用了凡是能表现效果的各种颜料:丙烯、树脂、墨汁、涂料、染料一起登场;三十位舞者的服装色彩、式样、质地全都不同,更有不同材质的装饰、 首饰、花卉、背景;这些强烈的对比关系产生的材质美和色彩美被表现得丰富而细腻,质感与意趣惟妙惟肖,随处都透视出画家的色彩激情和色彩创新精神,宛如一场隆重的色彩庆典在这里举行。
《节日》的画面背景处理可堪富丽而壮观:首都堪培拉所有标志性的建筑及特点风貌都被他收入画面;又有近百的各色人群与环境相谐相配活动于画面空间;他还把澳洲特有的花卉、动物用点线面、色块及几何图形等有机地组合交织,衬托表现;仅“堪培拉的花节”上出现过的不同品种的郁金香就被他搜集取材,绘制了上千朵。背景画面奇思妙想、错彩镂金般的铺排描绘,极大幅度地歌咏表现了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和澳洲人与自然的美好和谐。
大型巨作《堪培拉的节日》彰显了画家王存德丰富深刻的色彩语言,别致的人物肢体造型和特有的空间背景的构造意象,给了人极强的视觉震撼,引发了人们无尽的遐思和回味。
这幅讴歌多元文化的作品,分别被2000年澳洲多元文化节、悉尼奥运会、堪培拉建都100周年纪念等大型活动特邀展出,并在澳大利亚著名的阿林森美术中心展出。王存德是华人绘画艺术家中不多的几位能够在澳洲绘画艺术主流社会占居一定位置的艺术家。
由于悉尼封城,而王存德又远住在坎培拉,笔者虽然错过了向他当面采访的机会,但却反而更有时间静下来,思考这一位与众不同的画家。
偶成一联,请画家指正。
“存鸿鹄之志, 扬天地厚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