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不单行!印度又现高致死病毒,死亡率为新冠数十倍(图)
自打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印度的疫情一直非常复杂。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印度的卫生医疗状况比较差,导致各种真菌感染叠加新冠疫情,不断催生出更可怕的变异病毒。
之前,黑白黄绿四种真菌病已经看得人后背脊发凉,现在,又出现了致死率高达75%的尼帕病毒疫情。
据《今日印度》报道,印度喀拉拉邦一名12岁少年因高烧入院,随后病情恶化致脑炎。住院一周后,少年身亡。经检测,少年被证实死于尼帕病毒感染。
9月5日,身穿防疫服者准备埋葬12岁尼帕病毒感染致死少年的遗体
这是三年来喀拉拉邦第二次报告尼帕病毒疫情暴发。报道称,这名男孩上周因高烧住院治疗,病情不断恶化,于5日死亡。
他的血液样本被送至国家病毒学研究所后确诊感染了尼帕病毒。当地时间9月6日,出现感染尼帕病毒症状的病患人数达到11人。出现症状的患者之中,有这名男孩的父母及亲属,以及照顾他的医护人员。
2018年,喀拉拉邦曾经确诊尼帕病毒感染19人,其中17人死亡。同时,喀拉拉邦当前的新冠病毒感染率非常高,每日确诊数约占印度报告总数的68%。这就意味着,印度南部的喀拉拉邦在与威胁严重的新冠病毒做斗争的同时,必须加大努力,及时阻断致命病毒尼帕的暴发。“这提醒民众,其他病原体不会因为新冠大流行而‘休假’。”《福布斯》杂志写道。
2019年,讲述喀拉拉邦2018年疫情的电影《尼帕病毒》上映。图/Aljazeera
为何尼帕更可怕?
尼帕病毒(Nipah)是一种非常危险的人畜共患病毒,毒性极强。它与新冠病毒一样,都属于RNA病毒。狐蝠科的果蝠是尼帕病毒的自然携带者,尼帕病毒的传染性虽然比新冠病毒低,但死亡率非常高,病毒潜伏期长达45天。尼帕病毒感染后可出现三天到两周的发烧、头痛,还有咳嗽、喉咙痛和呼吸困难症状。接下来可迅速恶化导致脑细胞肿胀,出现嗜睡、精神混乱,甚至是昏迷或死亡。
显微镜下的尼帕病毒
2018年,尼帕病毒就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研发蓝图”列为“可致严重国际暴发”的重点疾病之一,在生物安全等级上属于最危险的第四级。将它形容为一种“极度危险的病毒”一点也不为过。一方面是因为它可以感染的动物范围更广泛。它可以将病毒传播给猪、狗、猫、山羊、马和绵羊等其他动物,人类与动物直接接触或食用被污染的食物都可以发生传播。
另外一方面,它还有大量的人传人案例。简而言之,就是尼帕能够多渠道感染多物种。此外,尼帕病毒感染造成的死亡率大致在40%—75%,相比之下,新冠病毒目前的致死率约为2%。其余约20%的幸存者也出现持续神经症状,比如癫痫和性格变化等。少数人康复后会复发或患迟发性脑炎。目前,尼帕病毒多见于东南亚地区。它的天然宿主是果蝠,蝙蝠的一种。为生产棕榈油、获得木材和养牲口,东南亚大面积砍伐热带雨林,无家可归的果蝠们落脚在养猪场,从而把病毒传染给猪。人类若接触携带病毒的果蝠、猪,碰触到其口鼻分泌物与排泄物,就有感染风险。
1998年到1999年,全球首次暴发尼帕病毒疫情,就是通过猪这个中间宿主而完成传播。当时疫情造成马来西亚当地百万头猪被扑杀,百余人感染死亡,病死率达48%。此外,果蝠会啃食水果、椰枣等。人类食用被其污染的水果也是高危行为。2004年孟加拉国暴发尼帕疫情,就被证实是人进食带毒生枣果肉汁而感染。而与感染者密切接触,尤其是接触到口鼻飞沫、尿液或血液等,也极可能被感染。
2001年至2008年,孟加拉国报告的约半数病例,都发生在为感染者提供护理的过程中。还有一个更可怕的现实是,由于这个病毒疫情之前只局限在东南亚地区,所以很难引起全球资金支持,这就导致关于尼帕病毒的大部分药物研究夭折了。目前尚无针对尼帕病毒的疫苗和有效疗法,只能以强化的支持性护理,以控制并发症。
也就是说,对于尼帕病毒,人类现在正处于无药可用、无药在研的尴尬境地。
病毒正在伺机冲出亚洲
病毒并不讲政治。随着气候变暖和栖息地被不断破坏,尼帕病毒大流行的风险正变得越来越高。早在今年2月,《卫报》就援引专家发言警示:“尼帕病毒有造成全球大流行的风险。”《卫报》援引WHO数据称,该病毒发现至今,东南亚多国几乎每年都会出现局部流行。由于果蝠的地理分布广泛,中国、泰国等地虽无病例报告,但在当地若干蝙蝠种类中也能检测到病毒。
2018年5月21日,在印度喀拉拉邦,畜牧部门和林业官员将一只蝙蝠放入容器中
柬埔寨金边巴斯德研究所病毒学负责人维斯那·董告诉BBC,栖息地被破坏后,人和蝙蝠开始“混居”。“我们在柬埔寨和泰国发现,市场、宗教场所、学校和吴哥窟等旅游景点,都有一大群蝙蝠。正常情况下,吴哥窟每年接待260万游客。这意味着,尼帕病毒每年至少有260万次机会,从蝙蝠传播到人群中。”他指出,这种传播、暴露可能造成病毒变异,导致疫情大流行。“在某些情况下,病毒甚至能找到宿主,将其带出亚洲。”鉴于目前还没有针对尼帕病毒感染的成熟疫苗或治疗方法。这意味着人类除了采取诸如保持社交距离、使用口罩、保持手部卫生和物体表面消毒等非药物干预措施外,几乎无法阻止尼帕病毒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