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落地 省了好几万 家长:幸福感倍增(组图)
2021年9月1日,新学期伊始,“双减”政策落地。一个月来,不光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有了许多变化,家长们的朋友圈画风也在改变——“断舍离”学科培训,走向更广阔的户外,养娃支出锐减,幸福感却大增;晚托班来了、晚自习有了,校门口,接送孩子的爸妈更多了;原本漫漫长夜辅导作业的“鸡飞狗跳”,也变成了“母慈子孝”的气定神闲;有更多爸爸来接娃,经常被老母亲们吐槽的“丧偶式”带娃、“诈尸式”带娃的情况,正在改观!
而同时,原来是“距离产生美”,现在“相看两厌”,矛盾、摩擦接踵而来,原本孩子被忙碌的培训班生活“遮蔽”的成长问题,也开始显现。
家长们害怕自己拼不过“别人家的爸妈”,从“鸡娃”到“鸡己”,努力提升自己的育儿水平,给孩子搭更稳固的“脚手架”……
总之,“双减”满月后,“家庭成长”与过去不一样了,家长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填空题”。
养娃投入从培训班走向了“户外”
支出锐减,幸福感却大增
这几天,陈群一直在刷手机上的订房软件,为马上到来的十一全家出游做攻略。
“我和孩子都喜欢海边,今年暑假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成行,准备十一去舟山赶个海,找个舒服的酒店躺几天。”黄金周出行,酒店价格 “辣手”,尤其是考虑到疫情防控,带孩子去省内的海边城市,成为包括陈群在内的很多家长的选择。
而原本的9月,是陈群一家支出最高的一个月——孩子开学的伙食费、文具、课外书等杂七杂八的支出属于“小头”,“大头”的支出则“送”去了培训机构。语数英科四门学科类打底,再加上画画、钢琴、羽毛球班,很快掏空陈群的腰包。
“每门课都是4000元上下,大几万一下子就没有了。”以往每年的十一出行,陈群总是捉襟见肘。“双减”后,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考虑到周中时间太紧张,陈群一挥手“断舍离”四门学科类培训。
“一下子省下好多钱!觉得订个贵价酒店也没有那么‘罪恶’了。”陈群一直很喜欢舟山的一家度假酒店,过去,每晚近2000元的价格令她望而却步。但今年,陈群放开了出行的酒店预算。她感慨,底气是“双减”给的,因为腰包“鼓”了。
“双减”落地后,不少家庭的支出都发生了变化。和陈群一样,不少家庭在学科培训上的支出锐减。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近期的一项调查也验证了这一点——我们向1587位家长发出调查后发现,有39%的孩子培训班减少了,有18%的孩子没有报名学科培训班,有36%保持不变,只有7%的孩子培训班有增加。
一些父母在接受钱江晚报·小时新闻采访时笑称,在“碎钞机”小娃身上花的钱,也从培训班走向了“户外”——空出来的双休日,除了兴趣类课程,家长们更愿意为短途游、自然课程、户外徒步等买单。
其实,早在中秋小长假的安排上,这种变化就初见端倪。
中秋假期,家有初二孩子的张多(化名)就带儿子去临安徒步,回老家看望爷爷奶奶。这学期,她将孩子的学科培训“砍”掉三门,每个周末,起码有完整的一天时间用来安排丰富活动。
射箭、射击、卡丁车……“支出锐减,徒步一天两个人花了300元不到,幸福感却大增。”张多感慨,孩子的成长,更多时候是在户外活动中培养出来的。这个十一,她已经订好了去绍兴再次徒步。
从“鸡娃”变为“鸡己”
害怕自己比不上别人家的爸妈
家庭支出在变,家长们的理念也在变。
作业少了,双休空了,孩子的成绩还能保证吗?升学能顺利吗?晚托班、晚自习作业都做完了不需要辅导了,该带娃玩些什么呢?该如何助力孩子更好地成长?
原来是“距离产生美”,现在“相看两厌”,矛盾、摩擦接踵而来,原本孩子被忙碌的培训班生活“遮蔽”的成长问题,也开始显现。
不得不放弃学科培训班,陆钰的第一反应是“太没安全感了”。对她来说,给五年级的女儿报班,并不是女儿多需要,而是相当于“买个保险”,也是花钱为自己“买安心”。
“别人都在学,我们也不能落后;读着总比不读好。”
在这样的心态之下,陆钰把女儿“扔”到了培训班,“以前周末就是送娃去培训班,我找个地方休息一下或者逛逛街。现在周末一下子空出来,要和她从早到晚朝夕长时间相处,突然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陆钰感觉到了危机感。原本学业委托给培训班老师,重新看女儿的作业,她觉得陌生,而更令她害怕的是自己在育儿路上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经验都少得可怜,遇到冲突除了吼女儿外束手无策。
她开始搜寻各种途径来学习,认真参加学校开设的家长讲座,关注家庭教育公众号,买下《正面管教》等教育图书自学,向朋友圈前辈妈妈们偷师“相处大法”。她感慨,越学习越觉得自己无知,原来家长就连说话都有那么多讲究。
很多家长恍然,“鸡娃”不如先“鸡己”,自己的水平高了,给孩子搭的“脚手架”自然也更稳了。
“双减”后,家长们有了更多对自身成长的渴望,这一点,杭十三中的心理辅导老师周春飞深有感触。她是西湖区和谐心俱乐部的参与老师之一,给家长们定期开设育儿沙龙课程。本学期的第一次沙龙,她让参与的家长代表分享了近期的育儿困惑。
家长们梳理了自己的最大挑战:自身知识面不足,自身成长跟不上孩子;如何激发、引导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看着孩子渐行渐远,充满了无力感、挫败感,以前觉得自己家娃比不上别人家,而现在,觉得自己和别人的爸妈有太大的差距!”
有爸妈买了教辅书研究,和孩子一起同步学习课内知识,为了可以“适时指导”,而更多爸妈,则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更好地了解、陪伴孩子,在习惯培养、品德养成、情绪控制上给孩子给力的指导。
“双减”带来的意外之喜
“丧偶式”、“诈尸式”带娃,正在改观
晚托班来了、晚自习有了,老父亲老母亲朋友圈的画风也悄悄变了。
时间合适了,双职工家长可以自己接送孩子,祖辈们则安心在家休息。原本漫漫长夜辅导作业的“鸡飞狗跳”,也变成了“母慈子孝”的气定神闲。妈妈们感叹,娃在学校,不管是晚托班还是晚自习,作业做得快,效率很高!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也发现,小学门口,原本一溜儿接娃的祖辈少了,更多的是年轻的爸妈们。而更令人欣喜的是,接娃队伍中,出现了更多爸爸。
有妈妈就曾给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爆料,晚自习结束去接娃,竟发现队伍中,超过一半的是爸爸!
“爸爸们出现了!”这位妈妈很激动。
“我们班爸爸来接孩子就有不少!”杭州市采荷中学初一的班主任周晓娟老师告诉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前段时间晚自习后,她特别观察了一下,班里有三分之二的孩子都是爸爸来接的。周老师说,班里关注孩子教育的老爸有不少,第一次家长会来参加的家长,近一半是爸爸,没想到晚自习接娃更积极,比例又提高了。
“有更多爸爸来参与孩子的教育真的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有一幕让周老师很感慨,有一次,一位同学发现是老爸来接,超级开心,蹦蹦跳跳地跑到爸爸面前,给了一个结结实实的拥抱。
儿子八年级的张爸爸就是队伍里一员。他告诉记者,晚自习接孩子是自己主动要求的。
“公司和家里远,下班又遇上晚高峰,到家就挺晚了,根本接不上孩子。晚上总是匆匆忙忙吃饭、做作业,辅导作业又被老婆嫌弃,我索性懒得管了。”张爸爸说,觉得初中后,和儿子疏远了不少,但又不知道怎么拉近距离。“晚自习接娃这任务挺好!他在学校作业做完了,挺放松,我们爷俩步行十来分钟回家,路上聊聊天,既是运动也是亲子交流。”
这是“双减”带来的意外之喜,经常被老母亲们吐槽的“丧偶式”带娃、“诈尸式”带娃的情况,正在改观!
妈妈们也开发了一些新技能,比如精进厨艺,“有娃在的晚餐很丰富,现在娃去夜自习了,晚餐可以很随便,但夜宵必须要丰富!”
家有初三娃的汪女士说,女儿在学校的晚餐伙食不错,但8点多到家了还是想给她补充一点营养。
“和早餐一样,也要注意荤素搭配,营养全面,但又不能热量过高,影响睡眠。”汪女士每天变着法儿给女儿安排夜宵菜单,谷物、蔬果、肉类蛋类各种搭配。
有时候煎一个鸡蛋、几片培根、几样蔬菜,配上烤吐司,再打一杯奶昔;有时候炖一小锅牛腩,加上胡萝卜和土豆;有时候做个照烧鸡块,兴起时再揉面包肉包子……
“早餐太紧张,选的都是快手食谱,晚上时间多,可以慢慢来。”
最近这段时间,如果你刷朋友圈,会发现不少初中生娃妈在晒爱心夜宵。抓住孩子的胃这一招,也正在帮妈妈们“抓住孩子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