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不要“与病毒共存”?网友:国外疫情不除,国内难以放松(视频/组图)
还记得疫情刚爆发时,那个隔窗喊话“想聊天”、“要疯鸟”的武汉男人吗? 还记得乡村大喇叭广播防疫的新闻吗? 还记得殉职的刘智明院长和其他的医护人员吗?
不知不觉间,抗疫之战就要来到第三年。
今年8月份世卫宣布全球确诊病例的下降,本以为疫情见到了曙光。然而现在面对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疫情,人们的心里逐渐疲累、困惑:这疫情什么时候是个头?什么时候能恢复到正常生活?
“XX又发现一病例”的消息不断刺激着人们敏感的神经,此起彼伏的疫情就像反复复发的疱疹,戳掉一个,又长一个,戳掉一个,又长一个……
有人说“看来是要和病毒共存了”……
500万人因新冠死去,我们辜负了世界上很多人。
11月1日,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公布:全球累计COVID-19死亡病例超过 500万例 ,达5000425例;全球累计COVID-19确诊病例增至 2.4亿例 。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数据显示:全球累计死亡病例2020年9月28日增至100万例,2021年1月15日增至200万例,4月17日增至300万例,7月7日增至400万例。直至11月,达到了500万例。
500万例,这个数字还会不会增加?
近日“共存”的声音越来越多,新加坡、越南陆续宣布决定与病毒共存。一时之下,众说纷纭,全球抗疫似乎就要走到了分叉口。
然而,大部分的中国人是不愿意“共存”的,要知道,与病毒共存注定要付出 “代价” 的。
新冠爆发起初,美国追求自由信仰,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不要求戴口罩,不要求避人群,短短一年里美国便有35万人死去。当然,活下来的人更多。在美国的这场抗疫之战中,用一部分人的死亡,去献祭大部分感染COVID-19后获得新生的人。能够获得COVID-19病毒抗体并活下来,才是最终的胜利。有人美其名曰“优胜劣汰”。
确实,大多数人“重生”了。
许多已经感染过COVID-19并且康复的人,告诉大家:“COVID-19不可怕,就像一场普通感冒,看我不是好好地活着吗?”
是的,没那么可怕,地球才不会因为COVID-19病毒而毁灭,毁灭的只是一部分人。
这不禁让人想起了百年前的一部关于鼠疫的灾难电影《卡桑德拉大桥》。
两名国际恐怖分子闯进日内瓦的国际卫生组织总部,欲实施恐怖袭击,受到了保安人员的阻击。在追捕过程中,警员不小心将实验室内的玻璃瓶打破,瓶内含有病毒的液体溅到两人身上,两人都被致命病毒所感染,一人当场被擒,不久腐烂而死;另一人逃窜到一列开往斯德哥尔摩的列车上。这种病毒传播速度非常快,而且具有40%的死亡率,不久整列火车上许多乘客都被传染。
为了控制鼠疫的传播,为了掩盖军方丑闻,政府下令:不许所有乘客下车、不许列车在任何车站停留,甚至改变火车路线,从原本的路线,改道卡桑德拉大桥。卡桑德拉大桥是一座废弃的断桥,火车经过时这座桥必定垮塌,列车上的人必定死亡。
但是,只有这些人死去,鼠疫才不会继续传播给更多的人……
不寒而栗。
与COVID-19病毒共存要付出的代价就是牺牲,有的人注定抗不过COVID-19病毒的侵袭。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说: “500万人因感染新冠去世,这一痛苦的里程碑正在提醒我们,我们正在辜负世界上很多人。”
钟南山:中国是最低成本的动态清零
与病毒共存还要接受的风险,就是疫情反弹,病毒一日不清除,疫情就会像疱疹一样窜个不停。
今年8月左右,新加坡宣布和病毒共存。
自2021年5月Delta毒株的传入,打破了新加坡疫情平稳的局面。直至7月份,新加坡才再次控制平稳。然而,不到一个月,疫情突然反扑,新增病例达到100~200例。
在7~8月份之间,新加坡先是收紧防疫措施,后突然宣布放宽防疫措施,与病毒共存。紧接着,日增病例开始激增,从日增200例,变为1000例,到2000例、3000例,再到4000+……
来源:联合早报
但是,新加坡的病死率仅0.2%。
有人说:我们应该向新加坡学习,这么高的确诊病例数据,新加坡的病例率才0.2%。“与病毒共存”政策似乎行得通?
新加坡之所以能够保持如此低的病死率,主要归因于mRNA疫苗接种率高,COVID-19病死患者中,74.5%是未接种或接种部分疫苗者,25.5%的人完全接种了疫苗。死亡病例中主要是未接种疫苗人群、有基础疾病人群等等;其次,新加坡人口数少等因素都是其病死率低的原因。
尽管接种疫苗后病死率降低,但是新加坡的做法保证不了COVID-19的传播强度,控制不了确诊病例的攀升,更保护不了那些未接种疫苗的、有基础疾病的人民。
越南紧随其后,刚一宣布和病毒共存,解封个别城市后,确诊病例再度攀升。
可见,把人民的安全完全“托付”给疫苗是不可行的。
只要COVID-19还在传播,就会有确诊,就会有死亡。最后终究还是会牺牲,中国决不允许!
钟南山院士说:“零传播”政策的成本确实较高,但比起放任病毒不管,成本还会更高。
来源:CGTN
中国的抗疫成果是举世瞩目的,在高强度的防疫监管之下,从未有过失控的局面。人口基数庞大的国度,却能保持着较低的确诊增长率,极低的死亡率。
中国是最有希望“清零”的国家,2003年我们就打过“清零”的抗疫战,并且胜利了。
对比03年非典SARS仅在中国内传播,COVID-19是全球传播的病毒,此次“清零”计划,单靠中国的努力是不够的。
此外,感染COVID-19病毒的后遗症不容小觑。
2021年3月,美国连锁餐厅“德克萨斯客栈”的创始人肯特·泰勒在遭遇了COVID-19后遗症——严重耳鸣后,加上病情加重自杀身亡。
微博截图
《柳叶刀》发表一项针对COVID-19患者后遗症的研究,收集了来自56个国家3762名确诊或疑似COVID-19感染者的反馈,研究人员收集到10个器官系统的200多种“长期COVID-19”症状,研究显示:大多数COVID-19患者出院后随着时间推移,身体和各项功能恢复良好,但健康状况低于对照人群。
睡眠障碍、脱发、味觉和嗅觉失调、头痛、关节肌肉疼痛、焦虑和抑郁等等都被列入COVID-19后遗症。
种种的事实告诉我们:COVID-19不是普通流感,对人类会造成长期影响。
“清零”计划,势在必行!
尽管全球死亡病例高达500万例,但是COVID-19的病死率在降低。
现在,死亡率虽然随着疫情形势出现大的波动,但自今年1月以来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
全球新冠肺炎的病死率降到平均2%,而中国当年非典SARS的病死率高达9.6%。美国洛杉矶研究:完全接种疫苗者COVID-19的病死率为0.2%;相对比,未接种疫苗的人群为0.6%。
也就是说,不是COVID-19致死率高,而是感染的人太多,以及其他原因影响。在接种疫苗的大背景下统计,COVID-19感染后病死的原因更多是:老龄、基础疾病、以及未接种疫苗;而主要原因不再是COVID-19直接致死。
COVID-19总体病死率趋势
新冠疫情的影响逐渐减弱,能不能“清零”,要看病死率的趋势,而不是死亡总数;我们要做的不是接受COVID-19的后遗症,而是怎样降低感染率,让COVID-19从哪来回哪去。
病死率的降低,不仅得益于疫苗的接种,还和疫情监管有关。
截至11月5日10时08分, 中国累计确诊12.65万例,累计死亡5696例; 对比美国,累计确诊病例超4616万,死亡病例超74.85万例;对比同样人口的印度,累计确诊病例3433万,死亡病例超45.99万例。
美国
印度
抗疫之战在这两年里,人类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针对病毒的研究依旧在全力以赴地进行着,相信一定会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