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揭秘银行面试经历:MIT等名校硕士竞聘柜员(组图)
时间如白驹过隙,秋去冬来,距离雷侍上次发稿也有近一个月的时间了。在这一个月中,气温“每况愈下”,北京也被初雪“洗礼”,各银行的校招流程也在继续推进着。
十一月初,在疲于参加各银行的“变态”笔试半个月之后,成功突围的同学们开始陆续收到面试通知了吧。不要高兴太早,这只是“阶段性”胜利,后面形势依然“严峻”。
银行校园招聘面试通知截图
不同于笔试,打开微博的银行面试超话,眼前一片祥和,有人在这寻找一同“作战”的战友,有人寻找着一个能定心的答案(哪怕是个被拒绝的答案也好)。同学们互相传递着温暖与消息,相互告慰和鼓励。本次银行面试既没有登上热搜,也没有万人吐槽。大概是因为经历了“恐怖”的笔试后一切都显得正常了。
微博银行面试超话截图
银行面试中没有五花八门做不完的难题,也不要求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渊博学识。但据一些参加过的考生透露:笔试虽然难度大,至少可以选择性的复习准备一下。而走到面试环节,就真的只能“躺平”,接受命运的安排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雷侍我作为一个幸运的突围了近10家银行笔试的考生,来说说参加面试的切身感受。
通知
首先还是要从通知说起。
与笔试一样,各银行会通过短信和邮件通知面试时间,部分银行在正式通知之前还会发送预通知。同样,收到通知的同学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回复是否参加面试,如不及时回复就会收到电话提醒与催促。
经历了笔试被电话提醒的我似乎并没有长记性,再一次由于回复不及时,被三家银行打电话催促面试的回复。回想起来只好自嘲地拍拍脑瓜,再一再二不再三,下次可是该收体检通知了啊。
面试
截至发稿,我有幸参加了八家不同银行的共十场面试。
个人感觉面试时真的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太过紧张或者太过放松都会让自己发挥失常,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合作战友”或者“竞争对手”都要有一颗平和、自信的大心脏。正所谓“压力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给的。”
记得在十一月初参加的一场“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中,当大家自我介绍与陈述之后,我有点被震惊了!
12个人的组里不仅有来自人大、央财等国内知名院校的研究生,更有来自麻省理工、帝国理工等世界顶尖学府的硕士。彼时身为本科生的我面试经验明显不足,即使知道自己不必自卑,但是悄悄横向比较一下,还是会在心里打起了“退堂鼓”,感慨到:“小弟何德何能,能与各位大佬同台竞技啊!”还有就是,“应聘银行柜员已经这么‘卷’了吗?”
面试的具体流程其实并不复杂,今年出于对疫情防控以及一些应聘同学地域不同的综合考虑,大多数银行会采用线上模式进行面试。
首先介绍一下本次所有银行必考的一种面试形式:无领导小组讨论。我个人更愿意简称它为:无领导;很多一起考试的朋友叫它:群面。
这种面试形式近几年在各大公司的招聘中越来越受青睐,原因是面试效果很显著,比起一对一的结构化面试,在小组讨论中由于个人习惯以及性格使然,考生们会不经意间暴露自己更加真实的一面。毕竟个人经历和信息有时是可以短暂改变的,但是行事作风与言谈举止是改变不了的。
群面的主要流程是考生们多人为一组进行,考官会给出讨论题目和规定时间,考生们须在规定时间内自由讨论得出结论,并推选出一位同学做总结汇报。考官全程除宣读规则外没有任何发言,并且会在讨论过程中记录每位同学的言谈举止与个人表现。最终以此作为决定考生们的去留依据。
在参加了多场无领导小组讨论之后,我认为此类面试中首要一点就是要勤做笔记,毕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在一场十多个人的无领导小组讨论中,无论是讨论题目、自己的想法还是别人的观点,想要只用脑子一字不差的记住并加以补充或归纳,除非“天赋异禀”,不然简直是天方夜谭。
一位与雷侍同台竞技“大佬”在出考场之后曾对我说:“刚刚讨论的时候,觉得你有个观点特别好,但是一走神就没记笔记,当我发言想引用时忘记了,真是后悔死了,不然表现可以更好点的!”可见记笔记的重要性。
有一个好心态也是重中之重,正如上文提到的,当进行“圆桌会议”时,看到前方“大神”们各个身怀罕见证书、近乎同年龄顶点的学历、以及履历表填不下的经历时,切莫惊慌失措。其实,现实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人都是最好的自己”,不要觉得自己不如人、自己的观点不如人,能和一群优秀的战友们坐在一间考场里,就证明在座的所有人都足够优秀,拾起自信,在讨论中“拼拼刺刀”才见真章!虽然学历与经历可能并没有“同僚”们好看,但是重拾自信后的我也在后续几场面试中发挥的不错,收到了几家银行的体检通知。
在雷侍上小学时,很喜欢看一部名为“亮剑”的电视剧。剧中,李幼斌老师主演的“李云龙”曾有一段台词:“狭路相逢勇者胜,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虽然考场不是修罗场,但对于每位考生而言亦是战场。“亮剑精神”在考生们的“战斗中”也尤为重要,空有很多好点子,如果不在讨论中表达出来,其他战友听不到无法加以补充完善,考官们听不到也无法评判表现优良。
一位一起参加面试的同学就表示:“看到别人都在讨论中表现自己,我不太敢发言,就一句话都没有说,最后等来了一封“感谢信”(被银行拒绝后一般会收到感谢参加本次招聘的邮件),有些无奈与后悔。”
还有一位雷侍在某场面试中结识的朋友表示自己一直是个内向的人,但是在一场面试中鼓起勇气说出自己的见解,不但被在场战友们加以补充,最后还被归入总结结论中,感觉自己有了不错的发挥,也在讨论中贡献了一份力量。可见无论想法如何、结果好坏,要勇于说出来才是关键。
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在此类面试中较外向、健谈的同学会更有优势一些,像雷侍这种“话痨”型选手也有了发挥空间,侥幸突围了部分面试。
在参加过的面试中,有些战友们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有些战友们不喜欢参与团队讨论,也有一些战友们大概是参加了一些培训或准备了一些套路,“模板”气息很明显,作为同组讨论的旁听者,我个人感觉实际发挥的效果并不理想,不知考官们的评判如何。
一些比较内向的同学在这类面试中需要勇敢一些。雷侍发现,在面试一开始的自我介绍与陈述环节,很多同学的想法非常新颖,值得讨论。但是由于性格内向,在讨论环节极少发言,这些好点子最终被埋没了,十分可惜。即可惜好点子没能成为整个团队的“薪柴“,为结论添火助力;也可惜一起同台合作的战友没有发挥应有的水平。
除“无领导”之外,半结构化面试也是近些年各大公司非常热衷的一种面试形式,也是本次银行面试的主流形式之一。
在半结构化面试中,考官组会提前准备一些重要问题,在询问考生的过程中逐步深入,并针对考生的回答进行一些追问。面试官不仅会记录考生的信息与回答,还会观察考生的反应,个人言谈举止,行为习惯。
通过半结构面试,考官可以得到十分丰富全面,且具有客观性的考生信息,以此判断是否满足岗位要求。值得注意的是,此类面试并不一定只有一个考生与考官组进行。
雷侍曾参加过几场多人的“半结构“,其场面有些像“开学第一天,全班同学轮流上讲台介绍自己,然后回答老师问题”的感觉。
对于这类面试,心态依然十分重要,不要因为前面“竞争对手”那两分钟内都讲不完的精彩个人经历而迷失了自我。
雷侍记得参加某银行的一场多人面试中,形式为10人一组的半结构化,同组有个女生在第五个发言,轮到她介绍自己时紧张的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一直持续到介绍时间走完。我们作为在场的一员都为她感到心中一凉。
今年让雷侍最记忆犹新的一场是农行的“无领导‘接’半结构化“的面试。在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开始,大家自我介绍并个人陈述时,我发现“战友们”全部来自海外留学,心中暗想:真是太巧了,大家全是留学生,亮剑吧,狭路相逢勇者胜!
讨论过后,随着考官问的一句:“在场的各位同学有没有大学背景语言不是英语的?”我才反应过来不是“巧”,而是特意的安排。在得到了全部肯定的回答之后,考官一句英语陈述从耳机中传进我的脑海:“Okay,in this part,you should answer my question by English.”虽然随后所问的英语问题并不难且词汇都较为常见,但将半结构化面试与英语相结合出现在银行面试中还是让我眼前一亮。
面试之后我特意询问了参加农行另一场面试的朋友,他表示他们的“圆桌会议“全部由国内大学毕业生组成,且并没有英语问答环节。我不禁感叹:农行不仅将面试时间放在双休日,便于考生们不耽误实习或者上课;还将面试细节安排如此细致,让人实在难忘、感动。如果可以给各银行面试打分的话,我首先给农行打“99分”,剩下那一分是怕农行的hr们骄傲,嘿嘿。
雷侍通过参加多场面试的“历练”总结出一个个人经验,要“无欲不争“。并不是要放弃面试,而是放下势在必得、时刻小心谨慎的心理。在我参加的所有半结构化面试中,有一部分“战友”表现的十分强势,面对面试官的提问处处设防,虽然所有问题对答如流,但好像少了些许真诚。
就雷侍自己本次的经历而言,面试是十分贴近生活的,有时太想得到,过于紧张亢奋反而会适得其反了。不如在半结构化面试中,让内心平静些,就当和考官们聊天说说心里话,可能效果反而会更好一些。当然,以上仅是我的个人愚见,毕竟尚未登岸,同为苦海“战友”,何谈成功经验。
总体而言,今年参加的银行面试还是与雷侍心中“传统”的面试有区别的,在上学时总是认为面试就是一对一的一问一答,直到真正切身体会了才发现大相径庭。新时代各行业都在飞速发展与进步,面试的形式也基于心理学与招聘需求而不断进化。上文提到的两种面试形式不仅在银行业的招聘中被广泛运用,今年参加校招的绝大部分企业面试中也都有它们的身影。可以看到未来还会有更多考察更加全面的面试形式出现,而放平心态,做好自己才是应聘成功的“真谛”。
最后,不说了,雷侍也要去微博超话发帖了,也去看看能不能得到一个让自己定心的答案。希望一起参加的“战友”们都能得到满意的offer,我们将来有缘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