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妈坐拥90套房106个车位,收租要雇3个人?钱从哪来?(组图)
01
前几年,刘慈欣有部叫《终产者》的小说特别火。
啥叫终产者呢?在某个平行宇宙的外星世界里,有个巨富通过合法的手段取得了这个星球99%的财富,土地、海洋、食物、矿产,就连大气层中的空气也都是他的私人珍藏,比世界首富可要牛多了。
尽管这个设定在地球上不太可能实现,可缩小版的“终产者”在身边倒有不少。
前几天,上海就有个“房东阿姨”上了次新闻。
一般人名下的房子也就一套两套吧?等到了大妈这,“房产证”合起来估计都能弄本书了——光房子就有90套,地下车位又有106个,其中,一室号部位显示的是“全幢”。
关键这还不是那种捕风捉影的传言,有人专门把查询房产的全过程录了视频。
就在视频的头十几秒中,随着大妈手指的不断滑动,各种户型位置不尽相同的房产一一浮现。一边看着,旁边似乎是知情人的大叔还不忘补刀:“不会跟你开玩笑的”。
不过对大妈来说,被房产证包围的生活也不是没有烦恼的。最起码,每个月收租是真的没办法亲力亲为,一幢楼那么多房子,每个月跑上跑下运动量还真是不小。
拎着钥匙串上门不太方便,那用电子支付来收租行不行呢?其实也不太现实。考虑到租客各不相同的交租日期和老年人的视力条件,每个月查验两百笔款项也是个挺大的负担的。
实在没办法了,那就雇人收钱吧。
02
这个新闻一经曝光,网上就冒出来了各种各样的声音。
有羡慕的,有嫉妒的,也有又羡慕又嫉妒的;不过这些人心里大多有个相同的疑问,能在上海拥有几十套房子、一百多个车位,这阿姨到底得多有钱啊?
抛开各种各样的复杂情绪,这个问题确实还挺有代表性的。
如果新闻中惊鸿一瞥的信息足够准确的话,那阿姨很可能是个温州人。要知道,类似的豪横大手笔俨然是当年温州炒房团的风格。
他们一般是怎么操作的呢?
首先得挑选最有炒作价值、并有着充足上涨空间的楼盘;等到选好目标之后,就该摇人、凑份子扫货了。据说在最鼎盛的时候,活跃在各处的温州炒房团人数近10万,能动用的资金更是天量。
后面的事情,就再简单不过了。
当时互联网远没有今天发达,普通人获取类似信息的渠道除了中介就是身边的人口口相传。在这种非人力构筑的“信息壁垒”之下,炒房团拉高出货的渠道是十分畅通的。
要知道,中介和部分网络论坛都是很容易被渗透的。说起来,炒房客、中介也算是窝在同一条战壕里的“战友”,只要适当散步下消息、财源就滚滚而来了。
按投资回报率来算的话,这些人都算得上资本市场之外的“股神”了。
03
其实在深谙炒作诀窍的温州帮之外,也有很多幸运的普通人。
1998年,房改的步伐逐渐加快。就在福利分房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的同时,商品房市场也在《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印发后开始启动。
后知后觉地说,这里是很多人命运的一处分水岭。
现在上海的房价够夸张吧?可在当年,上海郊区的房价也不过才几百、上千,市中心最多也不到四千元,跟如今一比都快要跌穿地心了。
不过考虑到新世纪初普通人的工资水平,这个价格也还真不算太低。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人仍对此抱有理性的看法——“普通人攒十几年才能买房,房价虚高”。
用现在的话来说,这部分人就是传说中的房价空军。
当年靠小说《三重门》爆火的韩寒就算是其中之一,据说在拿到版税后,他直接就去提了一辆富康,按照2000年富康的市价来算,这笔钱在当时的松江区买两套房应该是没啥问题。
对一个家底殷实、或者收入稳定的普通人来说,只要能早早购入各地的房产、那就等于坐上了财富自由的列车,唯一的区别就是加几个零。
更别说在城市化的浪潮中,还有不少借助拆迁实现了财富神话的本地土著。
随着汹涌的潮水转头涌进一二线城市,本就夸张的房价被进一步推高,当然也随之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拆迁段子,什么北京拆合院给条街、上海拆楼赔几个亿等等,看得人气血翻涌。
其中最有据可查的还是深圳,以前几年挺火的白石洲城中村拆迁为例,那边拆迁补偿的形式是房子+现金,据说直接拆出来1878个亿万富翁。
当年短视频平台就有过一阵模仿广深房东的风潮,说起来也不复杂,只要穿上T恤短裤人字拖、手里再拿上几十把串成环状的钥匙,那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所以你看,这个“被迫”雇人收租的上海阿姨根本就算不上最夸张的。
回望过去,不少人都在有意无意中踩中了风口、享受到了房价上涨的时代红利。至于隐藏在众多租客和普通人背后的那些悲欢离合,不仅没人关心、似乎也没那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