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新生儿”数据公布,透露太多秘密……(组图)
随着《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1》的出版发行,中国2020年各地的新生儿数量(全口径),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这组数据向我们揭示了当今人口流动、增长更为精准的画面,也告诉我们哪些省市更有投资价值,哪些省市的“深度调整”仍将继续。或许有读者会质疑:都进入2022年了,怎么2020年的准确数据才公布?
我也回答不了这个问题。我们是研究者,能有准确的数据就已经非常满足了。最近各省、市、自治区也在陆续公布本地的2021年统计年鉴,在这些年鉴中有本地的2020新生儿数量。但绝大多数的统计口径是户籍人口,所以价值不高。国家卫健委编辑的《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1》是全口径统计,它是按照新生儿出生地来统计的,没有区分户籍人口和非户籍人口,而且是在产房统计的,你上不上户口都没有关系。所以,这个数据非常有价值。
上图就是这份关键数据,它的统计来自各地医院妇产科,使用的术语是“活产数”。2020年中国一共有1203万个“活着的”新生儿出生在各地医院里,其中143万在广东。
在《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0》里,公布过2019年各地的“活产数”。于是,我们整理出下面这份表格:各地2019年和2020年的新生儿数量。
为了便于观察、比较,把广州、深圳两个超大城市的新生儿数量列入其中。表格里的广东省数据,包含了深圳、广州的数据。
中国各地新生儿数量差距非常明显。
31个内地省市区里,新生儿中位数是36到38万之间,第一名广东的新生儿数量竟然达到了“中位数省份”的3.86倍。广州、深圳作为人口大市,2020年新生儿数量也出现了下滑。但由于人口整体偏年轻、生育欲望相对偏高,所以新生儿数量超过了很多省,也超过了总人口更多的北京和上海。2019年,广东、河南、山东三个人口大省新生儿超过100万;但到了2020年,只有广东一个省超过100万。其中山东下降比例达到了24%!
全国唯一没有出现新生儿数量下降的,只有西藏。至于全国的新生儿数量,在2020年比2019年减少了17.3%。全国新生儿数量为何突然大幅下降?当然跟疫情有关。新冠疫情突如其来,何时结束谁也不知道。在这期间怀孕、生产风险很大,所以很多夫妇选择了推迟生育。因此,2020年的数据具有特殊性。从长期看,少子化是大趋势。虽然国家鼓励生育3孩,但也只能延缓这种趋势。有了各地的新生儿全口径的准确数据,又有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我们获得了非常宝贵的、相对准确的各地人口出生率数据。(下图)
人口出生率最高的5个省区依次是:西藏、贵州、青海、广西、广东。出生率最低的是黑龙江、吉林、辽宁、上海和天津。
在出生率最高的5个省区里,前4个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生育欲望强于汉族,是非常明显的。排名第六的宁夏、第七的云南,也都是少数民族集中的区域。广州和深圳两个城市的出生率如果参与排名,分别是第九和第十一。
在此前的各种排行榜上,深圳的人口出生率一直是第一,超过21‰。但这个数据是基于户籍人口的。如果以七普的1756万人为基数,深圳2020年的人口出生率为9.8%,略低于河南省。基于常住人口的出生率,广州超过了深圳,达到了10.47‰。
北京2020年的出生率为7.36‰,上海为5.49‰,天津为5.60‰,重庆为7.43‰。没有查到其他城市的“活产数”(全口径新生儿)。在已知的6大城市里,广深人口出生率位居第一和第二。
上图是6大城市2019年和2020年的新生儿数量,都出现了下滑。
上图是广州日报发布的,广州“活产数”,最高的年份(2017年)曾达到过29万人。2020年回落到了19.55万人。大城市新生儿数量波动性比较强,因为外来人口多。2018年的中美贸易战、2020年的新冠疫情,让珠三角这种对外依存度比较高的区域,就业机会有所减少,流动人口回流故乡比较多。北京上海也有类似情况。
从6大城市新生儿数量比较可以看出,重庆虽然面积大、人口基数多,但新生儿数量相比广深的优势已经变弱。广深虽然也有所下降,但超过京沪一大截。这意味着,由于谋生、落户门槛比较高,京沪人口竞争力在下降,尤其是对年轻人口吸引力,跟广深有较大差距。
至于天津,新生儿数量跟其他5大城市已经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海、天津的低生育率、老龄化等问题,应该引起足够重视了。
下面我们做了一个测试。假设中国每年的新生儿,维持在2020年的数量和地域分布保持不变;中国(内地)的总人口保持在七普的14.12亿不变;各地人口流动也暂时停止。由于生育率的差异,未来中国的人口分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上图就是测算的结果。
也就是说,在不考虑人口流动的情况下,按照当前的人口出生率,未来总人口将出现显著增长的省份是:广东、贵州、广西、河南、云南。
其中广东仅靠人口自然增长,未来还有4188万的人口增长潜力,位居全国第一。
因为出生率低迷,总人口可能下滑的省份是:江苏、黑龙江、辽宁、吉林、上海、浙江。我之前多次在专栏里指出,除了东北三省,长三角的人口问题也比较麻烦。7普的时候,常住人口数据暂时掩盖了这种令人担忧的趋势。如果从新生儿数量、小学生人数等数据分析,江浙沪未来需要直面的人口问题是比较严重的。
从城市角度看,如果没有人口流动,仅仅靠当地人口自然增长,6大城市里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的人口都将下降,只有广州、深圳有继续大幅增长的空间。
但我们知道,人口会继续流动,流向经济发达地区。
所以,江苏、浙江、上海、北京其实不用太担心,只要略微降低一下入学、落户的门槛,就可以继续赢得增量人口。增量人口,会从贵州、广西、云南、河南能“愿意生育”的人口大省流动过来。比如浙江省的调查显示,贵州这个“冷门省份”已是入浙外来人口的主力军。如果按照常住人口来计算流入浙江的比例,超过安徽、河南位居第一。(下图)
未来需要担忧的,还是东北三省。从前面的表格可以看出,东北三省是人口出生率最低的三个省份,在全国总人口不变、出生率不变、人口不流动的三个假设下,仅仅靠人口自然更替,东北的常住人口理论上还可以降低近一半。也就是从9850多万人,下降到5200万左右。吉林省(常住人口2400万)、黑龙江省(常住人口3185万)在2020年的新生儿数量已经下降到了11.2万到11.7万人之间,而深圳1756万常住人口则有17.2万新生儿。
所以,东北除了沈阳、大连核心区的房子外,其他最好都不要碰(自住例外)。东北绝大多数城市的房子,只剩下了自住属性,包括长春和哈尔滨。
湖北、四川等这些中部、西部的人口大省,全面进入了一省一城的时代,只有省会城市核心区、重点发展片区有价值。其他城市和地区,不动产只有实用价值,而缺少投资价值。
贵州、广西、河南、云南等生育率偏高的中西部省区,虽然人口偏年轻、新生儿多,但未来主要是给中心城市提供增量人口的。省内有限的投资价值,主要集中在省城核心区和省城重点发展的新区。如果新区太多,是否能发展起来也将存疑,比如昆明的众多新区。在人口问题上最不用发愁的,是广东省,特别是大湾区。这里本来人口基数就非常大,生育率偏高。即便没有人口流入,未来人口也将是强劲增长的。更何况由于发展机会多、营商成本低,大湾区人口吸引力依然强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