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交通流于口号,别让车祸亡魂成台湾之耻(图)
去年十二月廿六日,华灯初上,林姓一家四口趁着周日前往爱河畔参观耶诞灯光秀,行经前金区河东路与人民街口,这条有画设斑马线却没有红绿灯的大马路,来往车流不断,但没有一辆车停下礼让,一家人就被困在马路中央。这时,一辆高速行驶的车辆,如打保龄球般,撞飞了一家人,从此这家人失去了母亲,还有再也回不去的日常。而驾驶酒测值高达一点廿四。
学者认为,交通死伤居高不下,代表“环境生病了”,应先改善工程设施,才教育民众、执法。记者林俊良/摄影
去年公投结束后,县市合并成了热门话题,彷佛升格后一切便点石成金。然而,十一年前就合并升格的高雄市,当人民行走在看似现代化的马路上,面对的却是宛如丛林般的法则与粗暴。偌大的路口没有号志灯号,而行人即使走在斑马线上,也没有车辆礼让,加上一个让酒驾累犯可心存侥幸一再上路的城市。交通安全里的三E—工程、教育、执法的连串失落,如奶酪孔洞让光线得以穿过,酿成这场悲剧。这只是台湾无数路口的日常。
十年前,愿景工程推动“公路正义”,发起礼让行人运动,因为我们知道,每一场交通事故背后都是一整个家庭的破碎,更是无形的耗损。那一、两年间,台湾车祸死亡数确实下降了,礼让行人也逐渐从倡议变成驾驶的DNA。但本报持续追踪行人安全问题,却发现,出了台北市,礼让行人的观念似乎还是显得苍白。
过去两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台湾带走八五○人,台湾一年却有三千人死在道路上,还有一千人瘫痪、超过卅六万人受伤,数据连续四年持续攀升,行政院长苏贞昌去年曾为此震怒,十大杰出青年也呼唤政府“认真注意交通安全”,却似乎始终无法对症下药。
爬梳背后成因,除了驾驶文化仍待提升,我们发现一个极为关键却鲜受重视的问题—道路工程。交通安全“三E”工程、教育、执法缺一不可,但改善道路工程须面对民意压力,有时牵涉私有土地,须与地主交涉,更牵涉经费预算与时程。当交通部不断倡导“路口慢看停”,呼吁民众“守法”时,却忽略了自身的责任,从工程面检讨可能的设施缺失,而非永远在检讨驾驶甚至是受害人。
交通部推动斑马线退缩,却往往未搭配道路减肥;呼吁转弯车礼让行人、警方加强取缔,却未搭配号志分流,导致车流堵塞;便利商店前每天停靠物流车,后方追撞事故不断,政府却只能双手一摊;机车族要求废除两段式左转,不少路段废除后,前后标线、路型未跟着改,反而造成更多事故,再来责怪机车族。
一个一年有三千人死于车祸的地方,再怎么伟大恢弘的交通建设,都难以掩饰这个地方对于人命与文明的轻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