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爱凌有多火?记者为她放弃羽生,混采通道"挤破头"(视频/组图)
冬季冰雪项目的“顶流”能有多火?
谷爱凌在北京冬奥会上的“首秀”给出了答案——每一次出场都引来全场欢呼,数百名世界各国记者争相采访,短短几十米的混合采访通道走了几十分钟。
到最后一拨采访时,她身旁的工作人员说,“谷爱凌明天要比赛,不能再接受采访了,抱歉。”但谷爱凌还是停了下来,留了几分钟时间给我们这些在寒冷天气里等了一个多小时的记者,“我没有太多时间,就三个问题可以吗?”
2月7日,在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预赛中,谷爱凌完成了奥运“首秀”。在第二个动作落地时出现失误的情况下,谷爱凌凭借着第一跳和第三跳的出色发挥,以预赛第五名的成绩,成功晋级决赛。
阳光的谷爱凌。
相比于预赛时的空中动作,谷爱凌在场外受到中国记者追捧的场面,显得更加震撼——这位年仅18岁的年轻人在言谈举止间展现出了与年龄不太相符的成熟和大方。
她常会在听完问题后先说一声“谢谢”,然后在回答中时不时推广她心中“弘扬中国文化”以及“鼓励青少年参与运动”的理念。
积极阳光、诚恳待人、能力出众,谷爱凌在冬奥会上展现了一个“顶流”应该有的样子。
各国记者包围,自带双语翻译
“我纠结了好久,最后还是决定去首钢滑雪大跳台看看谷爱凌,羽生结弦的首次训练估计就来不及去拍了。”
早上7点多,在从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到首钢大跳台的车上,一位中国记者和他身边的同事这样感叹了一句。
对于不少摄影记者来说,他们估计都遇到了同样的纠结,而纠结后的结果则是——在早上9点半的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预赛开始前一个小时,内场摄影记者的席位就已经被“抢光”了,还有很多“迟到”的摄影记者在等待着递补的机会。
大部分记者都在等待着谷爱凌出场。而作为目前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世界排名第三的选手,谷爱凌也没有让那些“放弃羽生结弦”的记者们失望:
第一个动作,她就完成了左转两周偏轴转体1080赢得了89分的高分;虽然第二跳的出现了失误,但最后一跳,谷爱凌顺利完成了正滑右转900抓板的动作,以72.25分的成绩稳住了小组第五的位置。
“我对今天的表现相当满意,我第一跳做了一个左边的1080非常高兴,第二次走得有点慢,当时风速有变化,所以失误了。”
在赛后的混合采访区里,谷爱凌复盘了整场比赛,她坦言,按照原本的计划,她本来打算尝试转体1260的动作,但为了平稳地进入决赛,她临时改变了计划,“还是以安全为主,换动作希望能够进决赛,最后也是进了,所以非常满意。”
像这样复盘比赛的话,谷爱凌在短短几十米的混合采访通道里就说了好几遍,由于疫情的原因,数百名各国的记者分成了几个“小集团”待在不同的位置,等待着谷爱凌的到来。
这也是谷爱凌和国内其他“顶流”运动员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她不仅仅吸引中国记者的注意,同时也吸引着包括日本、美国和加拿大的记者争相采访。
也正因如此,面对每一拨记者的采访时,谷爱凌几乎都要开启“自带双语翻译”的功能。当一个英文问题回答完之后,她要立刻转换“频道”回答一个中文问题,甚至在有的中文回答中,她还会顺带直接翻译成英文。
其实,谷爱凌从很早以前就在各种带赛中自带“双语翻译”了,只不过相比于过往,如今的她中英转换更加顺畅,回答的内容也更加丰富。
18岁的“青少年大使”
谷爱凌到底有多么特别?
除了回答问题时中文和英文的“无缝衔接”,中外记者们抛给谷爱凌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也能够展现出她和别的运动员不一样的地方。
在混合采访区里,一位美国记者问,“你觉得参加北京冬奥会能为中国的冰雪运动带来什么”;另一位外国记者则补充道,“你觉得如今中国的冰雪运动发展的如何”……
对于一位18岁的年轻人来说,这样的问题似乎有些太成熟了,但谷爱凌却总能一一给出完美回答。
“我很小就希望能够为中国出征奥运会……我希望能够用自己的行动,推广冰雪运动。看到中国现在有三亿人上冰雪,这个数字太让我惊喜了。”
谷爱凌的每一个回答都游刃有余,并且还能在回答中加入自己想要传达的理念,“我最大的目标是要通过滑雪让更多人接触冰雪,让更多人接触自由式滑雪,尤其是青少年们,尤其是女孩们。”
“因为在运动中可以做一些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是非常厉害的。”
而谈到首钢滑雪大跳台,谷爱凌则表示,“这个赛场太棒了,特别是和工业结合,这个场馆像一个博物馆,运动员们来到这里都能感受这个场馆的不一样。”
18岁的谷爱凌就像是一位“青少年大使”,除了鼓励青少年运动,还希望想全世界弘扬中国文化。
“这个衣服是我自己设计的,上面用金色写着谷爱凌,然后后面是一条龙,所以我一直是关注时尚的,自己也是模特,所以想带一些中国的元素带到世界,带到自由式滑雪。”
这次来到北京冬奥会,谷爱凌也穿上自己设计的战袍,并且使用了自己设计的“龙纹”雪板,“我几年的雪板上有一条龙,在这条龙的旁边写了‘人中之龙’,我看到很多队伍都使用了我设计的雪板,我同样想把这些元素带到世界。”
人中之龙,这是谷爱凌在场上场下对自己的一份期待,而这位冰雪赛场上的“顶流”也正在朝着这个目标腾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