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医学院发现黑色素瘤生长及扩散机制,相信有助设计药物治疗(图)
香港大学医学院发现,恶性皮肤黑色素瘤是透过分泌一种致癌物质,诱导血管生成,以致肿瘤持续恶化及扩散。研究团队相信了解致癌机制后,或有助设计药物,抑制黑色素瘤及其他透过相类机制生长的癌症。有关研究已在跨学科科学期刊《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上发表。
恶性黑色素瘤佔整体皮肤癌死亡个案超过8成,高致死率主因为迟发病、具耐药性和癌细胞扩散。早期的黑色素瘤可靠手术治愈,患者生存率可达98%;惟美国癌症协会的数据显示,一旦黑色素瘤扩散,生存率便只剩27% 。即使目前有药物,可抑制令黑色素瘤扩散的其中一种促血管生成因子(pro-angiogenic factor) “VEGF”,但其耐药性令长期疗效大减,而黑色素瘤变异力高,内有大量其他促血管生成因子,令其可继续扩散。
港大研究团队是次利用黑色素瘤细胞和小鼠模型进行试验,发现在皮肤黑色素瘤中,致癌基因“DEPDC1B”含量高低,与患者生存率极有关係。该基因可激活肿瘤生长和扩散的重要致癌因子“SOX10”,同时分泌促血管生成因子“SCUBE3”蛋白,令肿瘤有能力扩散。3种因子数量越多,黑色素瘤晚期的血管密度越高。换言之,研究结果除发现了有关癌症的生长机制,亦揭示抑制SCUBE3蛋白或为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的方向。
研究首席研究员、港大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副教授张知恆博士表示,DEPDC1B和SCUBE3可以用来当作诊断前后的标记,以改善对疑似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评估。而SCUBE3蛋白亦可成为标靶,有助设计抑制其分泌的药物,以干预黑色素瘤的生长、血管生成和扩散。由于DEPDC1B在其他肿瘤中同样可致癌,他相信结果亦对相关类型肿瘤的研究,有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