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涨价导致中国3月通胀超预期,货币政策仍需适时加力(图)
受国内疫情、国际上俄乌冲突带动全球粮食和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中国3月CPI同比涨幅超预期升至三个月高位;PPI同比涨幅亦超预期,环比则创下五个月高点。分析人士认为,国内仍需对输入性通胀风险保持警惕。
他们预计,CPI未来同比增速将继续向上,今年或将超过3%;PPI环比上行压力短期依然存在,同比涨幅回落速度亦会放缓。需求疲弱同时、通胀有上行压力,供需两端看未来经济或存在滞胀苗头。
图 路透/Thomas Peter
宏观政策仍需加大结构性支持力度,继续为部分行业、企业精准纾困。通胀并非货币政策的掣肘,从国务院常务会议传递的信息看,货币政策仍将保持适时加力。分析人士认为降息比降准效果更好更直接。
“上游价格尤其油价的上涨,推动了CPI的上升。PPI也是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带动,”德国商业银行亚洲高级经济学家周浩称。
他认为,今年CPI大概率不会落在市场普遍预期的1-2%区间内,可能会向3%进发。后续如果经济形势不好,那么类滞胀的风险还是比较大的。
中国国家统计局周一公布,3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5%,高于路透调查预估中值的1.2%,且为三个月高位。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下降1.5%,非食品价格上涨2.2%;消费品价格上涨1.7%,服务价格上涨1.1%。
3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8.3%,高于路透调查预估中值7.9%,但依然是11个月最低水平。环比则上升1.1%,为五个月最高涨幅。
“CPI伴随着猪肉价格见底,疫情导致供应链短缺下菜价上涨,疫情再蔓延下去的话物价都将加速上涨,因此今年后几个月CPI同比增速还将反弹,今年或超过3%,”江海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屈庆也称。
降息比降准效果更好更直接
尽管中国今年1-2月宏观经济“碰头彩”,但3月以来疫情在深圳、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扩散蔓延,多地防疫政策纷纷收紧,给3月经济活动投下阴影,冲击亦将蔓延至4月、并拖累二季度经济增长。
上周三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餐饮、零售等特困行业可缓缴养老保险费,还释放了货币政策宽松的信号。周四总理李克强主持经济形势座谈会也称,当前国内外有些突发因素超出预期,政策举措要靠前发力、适时加力,同时研究准备新的预案。
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分析师应习文认为,未来通胀中枢有进一步抬升的压力,但另一方面,当前社会整体需求依然不足,反映在核心通胀尚未上升,供需两端看未来经济或存在滞胀苗头,目前工作重点应集中在扑灭疫情和保障供应两点上。
“短期看通胀对货币政策尚不构成压力,结合上周国常会的要求,货币政策仍将保持适时加力,”他认为,降息比降准效果更好更直接。
当被问及是否会降准时,屈庆也称,“降准本身就是中性货币政策,本身不是宽松货币政策工具,是补充流动性工具。”
不过尽管国常会传递出宽松信号,央行近期并没有降准或调降政策利率。
保银资本管理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指出,通胀并非货币政策的掣肘,目前看来中美10年期国债利差收窄可能是制约因素;央行可能更青睐增加贷款供应,而非降准或降息。
警惕输入性通胀风险
目前俄乌危机仍未缓解,未来仍将对商品供给及供给预期产生直接影响,以能源、农产品和部分有色金属为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仍可能在高位震荡,这将给中国带来较大的输入性通胀压力。
统计局新闻稿 here显示,从环比看,3月CPI由上月上涨0.6%转为持平。食品中,受节后消费需求回落及供给充足等因素影响,猪肉价格下降9.3%;但受国际小麦、玉米和大豆等价格上涨及国内疫情影响,面粉、食用植物油、鲜菜和鸡蛋价格分别上涨1.7%、0.6%、0.4%和0.3%。
工业消费品中,汽油、柴油和液化石油气价格环比分别上涨7.2%、7.8%和6.9%,影响CPI上涨约0.29个百分点。
服务价格环比由上月持平转为下降0.2%。其中,节后需求回落叠加疫情影响,飞机票、电影及演出票、交通工具租赁费和旅游价格分别下降10.0%、7.6%、3.5%和2.6%。
PPI环比上涨1.1%,涨幅比上月扩大0.6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4%,涨幅扩大0.7个百分点。地缘政治等因素推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行,带动国内石油、有色金属等相关行业价格继续上涨。
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指出,如果二季度油价依然高企,再叠加受疫情影响的蔬菜价格走高、猪肉基数下行及运输成本抬升等因素,则CPI将在“猪油共振”下继续小幅走高。
“尽管过去一年多上下游的价格传导一直不畅,但这种压力在国际局势紧张导致的全球通胀背景下,国际向国内的传导、上游向下游的传导将不可避免。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终端产品的通胀也会逐步加剧,”他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