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局:不得用医保支付核酸检测,千亿费用谁买单?(组图)
根据第一财经,近日,全国多地的医保部门陆续收到了国家医保局抄送的一份函件, 明确提出用医保基金支付大规模人群核酸检测费用不符合现行医保政策规定,要求相关地区立即整改 。
图源:第一财经
据悉,近日南方某地向国家医保局请示是否可用医保基金支付大规模人群核酸检测费用,国家医保局办公室回复这种做法「不符合现行规定」。
去年年初,医保覆盖范围问题也引起过热议。医保局针对全国人大代表温鹏程「将接种新冠肺炎疫苗纳入医保全额报销」的长文回复,表示「疫苗接种,医保不买单」。
当时,医保局的答复主要有两个重点:第一,预防性疫苗本就不在医保支付范围;第二,中国医保现阶段没有能力将支付范围扩大到疫苗等非治疗性的项目。
针对此,某业内人士曾告诉丁香园:「这里的经济逻辑其实很好理解。 拿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和传染病打个比方,一个是『自己生病自己治』,花自己医保账户的钱; 但传染病是『一人生病,传染其他』,它的预防属于公共卫生问题,自然就是公共财政掏钱 。」
按照《国家医疗保障待遇清单(2020 年版)》的规定,包括「应当由公共卫生负担的」在内的六种情形,医疗保险将不予支付。大规模人群核酸检测,目前就属于这一类。
图源:国家医保局
而回到大规模人群核酸检测本身,这个话题随着近期「核酸 15 分钟采样圈」被反复提及。
除去医保支付的问题,这艘百亿新产业的巨轮,即将驶向何方?
核酸常态化
5 月 13 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电视电话会议强调,要在大城市建立步行 15 分钟核酸「采样圈」。
与此同时,很多城市也开始强调 48 小时核酸检测的重要性,并在健康码页面加入 48 小时核酸显示。部分城市要求,不具备 48 小时核酸阴性证明者可能不得进入公共场所。
将核酸检测纳入为疫情期间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次不小的变化。根据 2018 年人口普查数据,中国现存人口为 13.95 亿。
东吴证券研报分析, 如果未来中国所有一线二线城市(2021 年人口约 5 亿)都迈入常态化核酸时代,每月的核酸费用上限将高达 1212 亿元 。
如果和医保经费进行一个数字上的对比,根据河南省政府工作会议,2021 年河南省全年医疗保险基金收入为 1398.19 亿元。
图源:大河网
一个月的核酸收入,几乎等于一个人口大省全年医保收入。 这个以亿元为单位的产业加速,背后离不开政策的「催肥」。
政策「催肥」核酸检测
核酸检测是医学检验技术中的一种检验手段。相比于发展时间长,技术相对成熟的微生物检测和免疫学检测等,核酸检测等分子生物学技术起步较晚。
新冠疫情暴发前,通常是大型医院才会在检验科中设置分子实验室。南部某大三甲医院检验科医生孙研(化名)告诉丁香园,在新冠疫情发生前,科室里配备的「分子实验的荧光 PCR 一共有三台,如果标本量较少时,还会关闭一台进行保养」。如今,核酸检测已经成为新冠诊断的金标准,也是最为常用的普筛手段。
4 月 16 日,国家卫健委临床检验副主任李金明对外表示:「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已经完成了约 115 亿人次的核酸检测」,同时也表示,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能够做到「通过大规模的人群筛查,去发现传染源感染者」的国家。
大规模筛查,需要大量的检验能力支撑。 在抗击疫情的两年中,各省市都在加强本地的核酸检测能力,或是依托医院和疾控部门进行核酸实验室的扩建,或者扶持第三方检验实验室建造核酸实验室,「部分地区会因地制宜,在相关实验室审批和审查上有所提速。」
以北京市朝安医学检验有限公司为例,成立于 4 月 26 日,于 5 月 9 日已经开始负责北京居民的核酸检测任务。对此,北京市朝阳区官方回应表示,确实建立了「审批绿色通道」。
图源:北京市朝阳区卫生健康委微博截图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 23 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目前,这类具有合法资质的医学检验所全国已有 1.3 万家。而据东吴证券统计,截止至 5 月 14 日,中国已有 28 市 +2 省宣布常规化核酸检测。
图源:东吴证券
近日,河南省也打响了以省为单位的常态化核酸第一炮:《河南省常态化核酸检测服务工作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实施「以核酸检测为中心扩大预防」策略:全省居民及其他在河南人员原则上每 48 小时应完成至少一次核酸采样,即隔天采样一次。
千亿生意背后,上、下游纷纷内卷
政策「催肥」核酸检测,市场规模增长势头迅猛。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2019 年中国核酸检测市场规模为 106 亿人民币,占全球市场规模的 18%。过去 3 年中国核酸检测市场的增速在 18~19%,核酸检测市场增长速度领跑全球。
某第三方检验公司销售部经理吕一(化名)告诉丁香园,虽然从 2016 年开始看整个增长势头并不算爆炸增长,但与其他产业相比,这个增速已经算是鹤立鸡群。
吕一表示,随着常态化核酸的逐步落地,政府释放的订单量有增无减: 「目前的情况是,内卷实在太严重,铺开很大,但是实际上的利润并不高。 随着 IVD 集采和政府谈判的落地,大部分核酸的利润已经压至成本价附近,行业内主要的竞争手段变成了扩充产能和提高效率。 」
以今年 3 月上海疫情为例,政府启动大规模筛查,释放了天量核酸检测需求,但其核心要求的检测规模和交付效率也很严厉。「如果接『大筛』订单,我们需要让实验室不停加速,才能在同行中更具竞争力。」
「一开始我们实验室使用的是标准试剂盒,采用 4 小时出具结果的形式。」吕一回忆道,上个月实验室为了加快检验速度,换用了快检试剂,在 1 小时内就能出具结果。
虽然这次更换为公司提高了 40% 的产能,但吕一也坦言道,这对于实验室的一线检验师是一个很艰难的决定,「快检试剂假阳性率会相对高。」
图源:中商情报网
目前,很多小实验室正在「异军突起」,主要以最快的试剂盒为主。 「小实验室很敢于接单子,因为接不了你就得出局。」 吕一表示,目前他们实验室也全面采用快检试剂进行核酸检测。
和下游核酸实验室内卷到几乎是白刃战相比,上游试剂供应商的内卷是平静的湖面下暗流涌动。
深圳某试剂公司工程师王一阳(化名)告诉丁香园,其所在部门原方向为癌症基因靶向试剂生产,主要供应的是第三方检验公司的特检项目。但随着今年上海等地新冠疫情的暴发,很多医院无法正常开诊,癌症病人就诊量大大下降。 而特检项目减少,对本来走「稀而贵」路线的部门是一个巨大打击。
与癌症基因靶向试剂的冷淡相对的,是核酸快检试剂的需求极度火热。无论是核酸样本保存试剂盒,还是核酸提取纯化试剂盒,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因此,王一阳部门的生产线除了保证现有肿瘤早筛订单外,几乎所有产能都向核酸试剂盒方向倾斜。据她回忆,上次公司月度会议时领导的研发要求只有两个: 1、混更多的管;2、出更快的结果 。
驶向何方
不管是上游还是中下游, 在核酸检测常规化的大环境下,整个核酸产业的产能扩增竞赛几乎没有刹车的可能 。
产业高歌猛进的同时,质控成了关键。
近期,核酸产业相关的负面问题时有发生。4 月 23 日,合肥对两家核酸检测实验室给予警告并暂停合作。
5 月 9 日,上海黄浦区五里桥一豪宅区一次常规核酸检测中出现 5 例假阳性报告。此外,同属一个街道的小区同样出现 13 例居民假阳性情况。
不管是核酸采样、采样小屋设置,还是后续实验室的规范化, 千亿新产业驶向何方,经济外的问题同样应该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