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澳洲驻华大使:艾博年应积极与中方对话,让两国关系重回正轨(图)
本文译自Johnmenadue,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澳洲首任驻华大使Stephen FitzGerald在Johnmenadue网站上发表题为《让澳中关系回到正轨》的评论文章。
文章称,Albanese对中国总理李克强贺信的回应并不令人满意,工党政府应当重新与中方对话,让两国关系重回正轨。
全文如下:
虽然我们还不应放弃对工党出台更务实、更细致和更成熟的对华政策的希望,但对于中国总理李克强的友好姿态,Albanese总理在东京的初步回应并不令人鼓舞。
他没有对李克强做出外交和私下回应,而是拿起扩音器,以莫里森的方式挑衅地着谈论澳洲的价值观。
与李克强和解信息的语气和内容不同,他举起了莫里森/达顿组合的标志性旗帜。莫里森/达顿在该旗帜下夸夸其谈自我膨胀,并为自己的反华立场“站在世界前沿”而辩护。
新政府发出的第一条信息不太好,如果你相信应该使用外交手段的话,这的确不太好。
(图片来源:网络)
李克强的信息并不是中方准备和解的第一个迹象。今年1月,中国新任驻澳大使肖千抵达澳洲后,立即着手寻求重启两国关系。
甚至在此之前,中国的高级官员一直在私下或通过私密渠道暗示,中国准备重启两国关系。对方是怎么做的?肖千在有一份声明中表示:“中国愿意与澳洲共同努力,相向而行”。
对莫里森来说,相向而行意味着我们将不得不在原则和价值观上妥协,他在没有听取肖千大使说法的情况下,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很难知道。但他拒绝接见中国大使,并令人惊讶地声称这是软弱的表现。
新的工党政府不必害怕对中方的信息作出积极回应,因为它不再需要像在反对党位置上那样小心翼翼。
(图片来源:Johnmenadue网站)
如果将两国关系恶化仅仅归咎于中国领导层发生了变化,那就是一个笼统的提法,在各方面都不准确,也不是制定有效对华政策的良好基础。
例如,大部分变化都被归因于中国领导人,尤其是对方在南海更加自信的姿态上。但在2012年之后,澳中高层对于双边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相互认可。
这其中就包括澳洲在2014年与中国签署战略伙伴关系协议,2015年签署中澳自由贸易协定,加入中国发起的亚洲基础设施银行,并对后来遭到痛斥的中国“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倡议表示赞赏。
工党需要批判性地重新审视“中国发生了改变”这一观点,以及澳洲自身对两国关系陷入冰点的责任。
(图片来源:网络)
如果澳洲的QUAD伙伴——美国、日本和印度——以及韩国、新加坡、新西兰(实际上2022年4月新西兰升级了与中国的自贸协定——澳洲媒体没有报道)以及印太地区的十多个其他国家认为维持与中国的关系符合他们的国家利益,那么我们不得不问“为什么我们不这样做?”
不可否认的是,像这些国家一样与中国建立工作关系,并着手确保这种关系符合澳洲利益。
那么,工党政府如何回应中国的倡议呢?我们做些什么才能在不危及我们关心的问题的情况下,与中国相向而行呢?
答案就是,从一开始就围绕最困难的问题展开工作,而不是把它们作为先决条件或借口摆在前面,并在其他问题上寻找共同点,这种做法在国际关系中并非完全陌生。
工党政府领导下的澳洲现在必须回到外交层面上,与中国展开对话(中国显然已经做好了对话的准备),收起莫里森标志性的对华无端批评、侮辱和谴责。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将能在很多问题上与中国进行建设性的接触。
(图片来源:网络)
对我们来说,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气候变化。Albanese已表示要与他人一起努力,以实现更有效的国际合作。
把中国包括进来是一个机会,而把中国排除在外将会弄巧成拙。通过气候问题,我们可以在南太平洋建设性地与中国接触,放弃莫里森自封的家长角色,停止将我们与这些国家的关系置于“对抗中国”的框架内。
对中国来说,一个痛处是澳洲政府经常突然且随意地阻止中国在澳投资,往往不是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FIRB)阻止,而是财长干预。
我们不必改变这些决定,但我们可以通过与中国政府进行直接坦率的讨论来减轻负面影响。
我们必须记住的另一个痛处是反倾销措施,尽管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但外交官们在处理这类问题上受过训练并且很熟练,但士兵们和情报官员则不是。
(图片来源:网络)
让我们回到外交上来,解决这些贸易争端,并在可能的情况下解决导致这些争端的国内压力。
在区域组织中与中国积极接触是另一个机会,特别是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
我们可以与中国在无数其他问题上进行接触,从卫生(包括新冠疫情)和世贸组织的作用、科技和大学合作,到贸易和文化交流(这是政治参与失败时的重要联系)。
通过上述这些领域,我们可以恢复与中方的对话,这是根本。
总而言之,工党政府必须立即停止将澳洲华人当作替罪羊,妖魔化澳洲华人的政策、声明和行动。
这不仅会对两国关系产生积极影响,也是对我们社会有益的一件正确的事情。
*本文作者Stephen FitzGerald是China Matters董事会成员、Whitlam Institute杰出研究员、西悉尼大学澳中艺术文化研究所副教授、澳洲华人博物馆副馆长,曾担任澳洲首任驻华大使。
(实习:Bolling)
本文译自Johnmenadue,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