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鱼类被发现长出各种可怕皮肤肿瘤,背后原因居然是气候的急速变化(组图)
近日,外媒发布了一个特殊的报道——根据一项最新研究指出,大量南极鱼身上被发现长出奇形怪状的皮肤肿瘤!
科学家们推断这些鱼身上的皮肤肿瘤很可能是由寄生虫引发的,而背后的原因,是因为气候的急速变化导致这些寄生虫在南极水域的迅速蔓延。
俄亥俄大学的研究人员在2018年出发前往南极,他们研究了一群生活在南极的叫“南极抗冻鱼”(notothenioids)的特殊鱼群。
该团队对这种鱼很感兴趣,因为它们从大西洋迁徙到了南极洋,这里的海水温度足以将许多鱼类结冻成冰。
而抗冻鱼则进化出一种特殊的蛋白质来防止它们的血液被冻结,因此才能生存在这种极端冰冷、富含氧气的海水环境,光是它们就构成了南极南部海域的90%鱼类物种。
抗冻鱼家族物种共有8种,其中5种栖息在南极洲南部海域。
研究人员一起到南极的一个小峡湾来研究它们,以往这里经常都是结冰而导致船只无法前进,
但由于近年来气温上升,他们才能够进入并开始捕鱼研究。
科学家们研究了位于安科德湾和达尔曼湾的南极抗冻鱼标本。
该研究团队的首席科学家、该研究的主要作者Thomas Desvignes表示:“当我们第一次将拖网带回甲板上时,我们就发现其中很多鱼身上都有大块的肿瘤。”
“当我们看到这一点时,我们立即意识到我们必须做点什么。”
该团队收集了几条受感染的鱼并将它们带回实验室进行进一步分析。
根据俄亥俄大学研究人员发表在iScience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描述,这些出现在抗冻鱼身上的肿瘤看起来“苍白、呈现粉红色、凸起、粗糙,出现在躯干和头部的不同位置,在某些情况下还覆盖了超过三分之一的体表”。
科学家们从未在该地区看到过这样的情况,他们认为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气候变化。
由于气候变化改变了这里的水域环境,暖和的环境为一种导致肿瘤的寄生虫创造了更宜居的生存条件,它们才得以迅速繁殖蔓延开来。
首席科学家Thomas表示,“气候变化也可能影响寄生虫的生命周期,可能使其更有效地传播和感染。”
“很难将这种疾病爆发归咎于特定原因,但南极生态系统特别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例如,随着冰块融化,附近的海水变得不那么咸了。并且这些抗冻鱼生活的环境也变得越来越温暖。”
而且他认为当生存条件变得具有挑战性时,动物也会变得更容易生病。
“在过去2000万年里,南极的水域环境稳定且长期处在寒冷的状态下。
然而,随着气温升高和冰川融化,南极洲的气候正在迅速变化,导致底部水域更温暖、更新鲜。这一系列的变化则在生物链上产生了连锁反应。”
因此科学家也在担心气候变化,会让抗冻鱼这种物种走上灭绝的道路。
抗冻鱼并非是南极圈里唯一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物种,就连南极洲唯一的本土昆虫——南极蠓如今也面临灭绝的风险。
近日一项发表在《功能生态学》的研究发现,对于进化到可以在南极极端寒冷条件下生存的南极蠓来说,气候变暖可能会对其繁殖后代造成威胁。
作为南极洲最大的陆地动物,它们却长得比豌豆还小,它们主要生活在南极半岛及附近岛屿的潮湿地带。
南极蠓的生命周期很短,只有2年,且大部分时间都是以幼虫的形态度过的。它们花了4000万年进化,为了抵御寒冬,越冬地幼虫会提前进入一种冬眠的状态。
它们现时排干多达70%的体液,所以即使身体结冰,也不会对内部组织造成损害。在长达6个月的冬眠期间,它们不吃不喝不动,这才让它们得以存活下来。
科学家想知道气候变暖会对南极蠓产生怎么样的影响,于是来自美国肯塔基大学的研究小组则从南极大陆附近的几个岛屿收集了南极蠓幼虫,并将它们放在3种不同温度的孵化器中,模拟不同的环境条件:-5℃(南极寒冷的冬天)、-3℃(典型的冬天)和-1℃(温暖的冬天)。
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在它们被放入孵化器6个月后,“温暖的冬天”孵化器中的幼虫存活率较低、而且它们的移动速度也较慢、能量储存量也较小。
因此冬天过后的繁殖季节里,它们可能因为能量不足而无法很好地繁育下一代,那么南极蠓很可能因此而面临灭顶之灾。
其实,除了南极物种的生存会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之外,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会受到牵连,
因为全球变暖,南极洲冰川的融化,已经导致海平面的上升。
由于气候变暖,过去几十年来,南极西部冰盖一直在加速变薄。其中,Thwaites和Pine Island冰川已经开始以过去5500年来从未见过的速度坍缩。
难以想象,如果继续下去,南极的未来会是怎么样,
等待着我们的又将会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