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晋三:创“安倍经济学”、在任时间最长的日本鹰派首相(图)
本文转载自BBC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安倍晋三(Shinzo Abe),已故日本自民党领袖,曾是日本历史上最年轻的首相,也是连续在职时间最长的首相,其政治生涯以鹰派政策和“安倍经济学”经济战略闻名。
作为一名坚定的保守派与民族主义者,他执政期间通过激进的经济政策刺激增长,大力增强日本防卫能力,扩大军费开支,并力主修改日本宪法第九条 —— 禁止因非自卫原因组织军队的规定。最后一条直至辞职也未能如愿。
他2006年、2012年当选首相,2014和2017年当选连任,但两次以健康原因辞职,据信病因都是溃疡性结肠炎复发。
2006年,安倍晋三从小泉纯一郎(左)手中接过首相职务,成为日本历来最年轻首相。
他的对华政策既强硬又务实,不掩饰对台湾友好的立场,而又在中美关系日益紧张的背景下设法在日、美、中三角关系中寻求平衡。
他卸任首相职务后在国内和国际事务中仍有较大影响。
2022年7月8日,安倍晋三在奈良发表公开演讲时遭枪击,当天因伤重不治身亡,享年67岁。
政治世家、风云人物
绰号“王子”的安倍晋三出生于一个日本的政坛世家,外祖父岸信介与外叔祖佐藤荣作都曾担任日本首相。父亲安倍晋太郎曾竞逐首相落败,但曾出任外相。
他1993年首次当选国会议员,2005年进入时任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Junichiro Koizumi)内阁,出任内阁官房长官。
2006年,安倍成为日本战后最年轻的首相,登上日本政坛最高位。
不过他就任仅短短一年,因内阁争议不断,丑闻频发,包括政府养老金记录丢失丑闻影响到5千万人,政府声誉受损。
2007年7月参议员选举中,安倍领导的自民党损失惨重,安倍内阁受到重大打击,内阁改组也无法挽回日益下滑的支持度。
2006年9月20日,52岁的自民党领袖安倍晋三成为日本历史上最年轻的首相。
同年9月安倍基于政治现实,政令无法顺利执行,而以健康原因为由辞去首相一职。
他2008年重返政坛,2012年再度参选自民党总裁并获胜,成为自民党成立以来首位回任总裁,2014年和2017年连任,成为日本历史上连续在任时间最长的首相。他说自己通过药物治疗战胜了痼疾。
安倍晋三的支持率波动不定,但由于他在自民党内有很大的影响,作为首相基本上没有受到挑战,自民党甚至修改了规则,允许他第两次连任党领袖。
安倍昭惠(右)作为一位活跃独立的首相夫人给日本政坛带来新气象。
政坛鹰派、中间偏右
安倍晋三以其在国防和外交政策上的鹰派立场而闻名,一向在中日关系问题上持强硬态度,长期以来一直试图修改日本的战后和平宪法。
他的民族主义观点经常引发与中国和韩国的紧张关系,特别是在他2013年参拜东京靖国神社之后。
安倍多次否认日本的战争罪行,提出“日本战犯不是罪犯”的观点,多次为日本在二战中犯下的战争罪行辩解、开脱。
他主张修宪,赋予日本自卫队更多参与国际维和行动的自由,但最终未能成事。
2015年,他推动了集体自卫权,使日本能够动员海外军队保卫自己和受到攻击的盟友。尽管遭到日本邻国甚至日本公众的反对,但日本议会还是批准了这一有争议的计划。
BBC日语网主编加藤祐子2020年报道说,“作为日本在位时间最长的首相,安倍晋三留下了稳定的政局与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基础,让刺激经济措施得以强行推进。他也透过讨好特朗普总统(Donald Trump)来改善日美关系,而这通常发生在高球场上。”
然而他的政府可谓丑闻不断,例如用人唯亲和蓄意篡改公文纪录等。到新冠病毒疫情来袭,他持续被批评应对缓慢、无效、与现实脱节。
安倍与中国
面对迅速崛起的中国,安倍在任期间中日关系历经几度起伏。
安倍在2006年首次出任首相时的首次对外出访行程便选定为中国,之后中日关系出现回暖迹象。而在他2012年再度担任首相后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同时巩固日美同盟,加入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Barack Obama)提出的跨太平洋伙伴协议(TPP),强调对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的主权主张,中日关系再度跌入冰点。
2014年,习近平“应约”与安倍晋三会见,两人在镜头前的表情以及身后两国国旗的缺失一度是令人感兴趣的话题。
在中美经贸关系日益紧张与美国总统特朗普推行偏保护主义贸易政策的背景下,中日关系在2018年实现久违的突破。中国总理李克强于当年5月到访日本,安倍晋三于同年10月访问中国,安倍表示希望两国可以进入“化竞争为协调的新时代”。
2019年,中日两国还确定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2020年访问日本,但新冠疫情爆发后这一议程暂被搁置。
2020年6月,在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在香港实施《国家安全法》的决议后,英、美、澳、加四国联合谴责北京破坏香港自治,违反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但安倍政府并未跟随,其本人只表示“严重关切”香港局势,并强调维护香港“一国两制”的重要性。
参拜靖国神社,招致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抨击
共同社当时报道说,日本没有追随欧美谴责中国,希望与中国改善关系,令美国和其他几个国家感到失望。
也有学者认为安倍晋三在中美关系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对局势的处理比较明智,一方面依仗日美安保条约维持稳定,一方面与中、韩等国保持积极的经济合作,避免争议。
除了在日中关系上表现务实,安倍还有亲台湾一面。2007年下台后,安倍曾对时任台湾领导人马英九说:“日本与美国一样,如果中国攻击台湾,日本不会不管。”
2020年7月,与日本关系密切的台湾前领导人李登辉病逝,安倍表示“痛惜之极”。
“安倍经济学”
安倍晋三第一个首相任期内推行的激进经济政策被冠以“安倍经济学”名称,建立在货币宽松,财政刺激和结构性改革基础上,实施之初显著提升了日本经济增长,但随后增速放缓又引发了人们对“安倍经济学”的质疑。
这套标志性的经济战略是安倍晋三在2012年上台时提出的一系列政策,目标是通过三支箭将日本经济从持续了20 年的停滞中解救出来:
货币政策:日本以负短期利率为形式的超宽松货币政策是为了让消费者和企业借钱和花钱更便宜。
财政刺激:向经济注入资金,这意味着政府在基础设施等方面投入更多资金,或者向公司提供税收减免等财政激励措施。
结构性改革:企业改革,增加更多女性劳动力,劳动力自由化,并允许更多移民进入劳动力市场,以帮助缓解劳动力压力并增加经济增长。
BBC 亚洲财经记者瓦斯瓦尼(Karishma Vaswani)报道说,安倍晋三在2012年做出的承诺并没有实现,五年后日本经济虽然“表现良好,但并没有达到安倍晋三当时设定的目标”。
她说,前两支箭可以被认为是值得称赞的,但结构性改革——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支箭——一直乏善可陈,而如果没有三支箭的配合,安倍经济学就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2017年,日本失业率降到四年最低但工资没有增长,国内消费疲软,经济增长乏力,形成恶性循环。
2020年春季,日本经济陷入2015年以来首次衰退,安倍政府重振经济的努力也面临着更大挑战。这一次日本和全世界一样必须应对新冠疫情。
在疫情期间,因政府的抗疫措施倍受批评,导致安倍晋三的受欢迎程度下降,旨在促进旅游业带动经济复苏的计划也遭怀疑。
再度因病辞职
2020年,刚成为日本历史上连续执政时间最长首相的安倍晋三宣布因健康原因辞职,时年65岁。他 8月28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不能因治疗而影响决策导致错误,因此决定辞任首相,并为此向民众道歉。
安倍此次首相任期已近八年。
安倍这样解释辞职原因:
“13年前溃疡性结肠炎发作,当时辞去了首相职务,给国民带来了很大疑惑与不安。之后我又再次担任首相,在这将近半年的时间里一直在努力控制自己的疾病,争取能不影响首相工作。但是今年6月份,在身体健康时发现了再次发作的迹象,当时也是使用了药物治疗。但在上月中旬身体状况突然出现恶化,消耗了相当大的体力,在8月上旬确诊溃疡性结肠炎再次发作,可能会用到新的药物。在这种情况下,新药还需要医生的预判,预判恐怕不会很快做出。”
“担任总理以来,这八年作为首相全心全力工作,如果有疾病在身恐怕身体状况不能再完全的情况下会影响担任首相的指责,政治判断上恐怕出现错误导致不好的结果,有这种担心我的判断是没有自信承担国民的重托,不再合适继续作为首相,因此我决定辞去首相职务。”
“新冠疫情的应对不能出现任何偏差,这一个月来我也非常苦恼。现在来看7月以后的感染出现了扩大的情况,应该进一步采取一些措施。在政权要转移到新的状态之下,需要调整新的课题。对于这些课题如果能够进行一个国政选举,选出强有力的领导人,也算是一种结束。”
“在此我再次对支撑我这么多年来的各方面表示感谢。虽然我的任期还有一年,但是现在正在一些政策途中,抗击新冠疫情也在途中,我对提出辞职表示歉意。”
安倍还说:“对未能解决朝鲜绑架日本人问题感到痛悔之极。还有与俄罗斯的和平条约以及修改《宪法》,志向未酬就放弃职务如断肠之痛。”
本文转载自BBC中文网,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