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鱼王”白鲟存1.5亿年仍难逃灭绝,专家遗憾:已有技术条件却来不及保护(组图)
日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更新物种红色名录显示,已存在1.5亿年之久、有「中国淡水鱼之王」之称的长江特有物种白鲟经已灭绝,引发外界关注。
专家表示,白鲟的保护起步太晚,以往技术条件还不足以去帮助它们,到后来技术条件达到,却已经来不及了。
白鲟是中生代白垩纪残存下来的极少数古代鱼类,属长江食物链最顶端物种。对于最后一次见到白鲟的日子,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武汉长江中华鲟保护中心发起人危起伟记得非常清楚。
2003年1月24日,当时该白鲟为渔民所误捕,于四川宜宾南溪江段被危起伟和同事救助并放生、跟踪。可是,随着船触礁,白鲟的电波信号随即消失,此后再也没有科研人员见过白鲟。
白鲟2003年最后一次出现在长江宜宾南溪江段。(红星新闻)
虽然IUCN在事隔19年后正式宣布白鲟灭绝,但危起伟认为白鲟灭绝的时间可能更早。他曾作为通讯作者于2019年12月,于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发布研究论文,指长江白鲟预计在2005至2010时已灭绝。而随着其灭绝,也相当于一个科一个属(白鲟属)就此消失。
以往,曾有一些物种被怀疑灭绝多年后又再度现踪,不过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刘焕章表示这种可能性应该不存在于白鲟上,因其个体十分庞大且在淡水流域生活,理论上踪迹并不是非常难寻。近年来,科研人员和相关部门已曾采用水体环境DNA技术等多种技术进行调查,但皆无果。
对于生存逾亿年仍逃不过灭绝的原因,刘焕章分析,人类活动导致长江鱼类的减少,导致了作为肉食动物的白鲟的食物减少,加上水体污染、人类捕捞等改变了栖息环境,皆是导致其减少的重要因素。
他又遗憾地透露,早年经济、技术条件以及思想认识都还未准备好或者不太具备,导致白鲟的保护起步太晚,结果想拯救的时候已经灭绝了。而通过食物链,白鲟对长江这一生态系统的影响非常重要,从生物进化研究的角度而言,其灭绝也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事实上,当局近年来一直不遗余力推出措施保护长江水生生物,例如2018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开展生态修复、拯救濒危物种、加强生境保护、完善生态补偿、加强执法监管等。2020年起,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以外的天然水域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去年,农业农村部还印发《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方案(2021-2025 年)》,为中国首个针对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出台的专项实施方案。
危起伟介绍,随着交通技术的进展,到长江深处进行救助也变得容易,如有渔民误捕也可快速向相关部门汇报,后来更有专门为白鲟所建的大型池子,但十几年来白鲟再也没有出现。危对此亦感到非常遗憾,「我们的技术条件达到之后,它们再也没有出现过」。
鲟鱼标本。(微博图片)
据世界自然基金会官网显示,长江流域有多达4300多种水生生物分布着,包括400多种鱼类,170多种长江特有鱼类,并拥有12种国家重点保护水生生物,如白鱀豚、白鲟、中华鲟、长江鲟、长江江豚等。
刘焕章提到,通过长江十年禁渔等国家保护措施,长江干流生态环境已有较明显的修复效果,生物物种亦获较好保护。然而,在部分支流地区,相关情况的落实仍待完善,物种亦有待进一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