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大学生2次入狱,最终死刑,他用生命证明:没有规矩的家庭,是孩子的灾难(组图)
本文转载自小树妈妈,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你好,我是学长。
个人成长,离不开教育。所以,关于教育的话题,我之前和大家聊过不少。
但最近看过一些案例,我也有了更多新的认识。
教育失败,受害的往往不仅仅是孩子,而是整个家庭。
今天的文章里,可能有你没看过的故事,没读过的教育干货,希望带给大家启发。
01
人民日报曾发表文章说:爱与规矩并行,才是最好的家教。要我说,养孩子就如同放风筝,既要它飞得高,又要它不断线。
父母用爱奋力托举换得孩子“飞得高”,同时又要用风筝线约束他“不出圈”。
规矩,就是那根线。从小不被这根线束缚的孩子,长大后很可能漠视规则,即便对法律也没有一颗敬畏之心。
“精英教育”让他飞得越高,就越容易在“断线”后,一头栽倒在泥坑里。
今年,媒体爆出211优秀大学生掐死女友被判无期,减刑出狱后再度杀人的新闻。
这个骇人听闻的事件发生后,被誉为“北京版孙小果”的凶手郭文思连同他的父亲,一起被推上风口浪尖。郭文思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家里条件优渥,从小顺风顺水。
2002年,郭文思20岁,在北京工业大学读大二。
由于第一年成绩优秀,大二开学的第一天就当了班长。
作为家中独子,郭文思从小被全家人过度宠溺。
父母平日比较忙,对他疏于管教,没有告诉过他要讲规矩、守规则。
留给他最多的就是钱,所以在郭文思看来,什么都可以用钱摆平。
没有被正确引导、约束过的郭文思,从小非常骄纵跋扈。在他的认知里,没有规则,也不会解决矛盾冲突。
这让他处理问题的方式非常简单粗暴,即使对待女友,发生矛盾时也会使用暴力。
在交往2年后,女友实在忍受不了暴力提出分手。
谈不拢的郭文思一时气上心头,抱着“宁愿得不到也要毁掉”的心态,直接把女友按倒在床,活活掐死了。
每次触犯了规矩界限后,父母都会帮他收拾残局,让他免于受罚。这次也不例外。
因从小常替儿子收拾烂摊子有了“经验”,所以事发后郭文思父母思路格外“清晰”。
他们知道儿子杀人后在劫难逃,就开始为儿子“铺路”。
父亲先是陪儿子自首,又一次性筹集40万元补偿受害者家属恳求谅解。
而后来到郭文思学校,请求开具“郭文思在校表现优异”的证明。
庭审时为博得同情,母亲又对记者说,“我儿子人缘特别好,他是个非常努力的孩子,毕业后本打算继续读研,他却找了工作,一心想挣钱供女友考研!”
郭文思从轻处理,以故意杀人罪被判无期。
郭父人脉非常广,他想方设法“托人”、“打点”多名工作人员。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儿子当上质检员和监区班长,如此就顺理成章地拿到更多积分,加快了减刑。
从2007 年到 2018 年间,先后 9 次减刑,直到 2019 年刑满释放。
一个花季少女无辜被害,他却只付出了14年的代价,如此的崭新生活来得太容易。
但是他却不思感恩、不知收敛,更没有吸取教训。
02
2020年疫情肆意,郭文思在超市排队结账时摘下口罩,被一位热心的大爷劝阻。
郭文思一拳把大爷打倒在地,又对其太阳穴一通乱锤。
可怜的大爷颅内出血,经医院全力抢救还是没醒过来。
在8个月自由生活后再次杀人,郭文思迎来了他人生的终局——被执行死刑。
郭父因行贿罪,被判有期徒刑7年,罚金40万元。
因为没有规矩,郭文思越过了法律底线,杀害两个人,最终也让自己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看起来是两次意外的愤怒失手,但细细推敲起来,他的父母是难辞其咎的。
是父母从小到大对他的溺爱纵容,导致了他不知规矩和底线为何物,最终害人害己。
《家庭教育》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有规矩的自由叫做活泼;没规矩的自由叫做放肆;不放肆叫做规矩,不活泼叫做呆板。”
年幼时如果不给孩子立好规矩,等到他长大后再如何教育都是徒劳。
03
心理学家李玫瑾曾说,立规矩最好的时间段3-6岁,为什么要早立呢,因为立规矩是个非常痛苦的过程,越晚的话,他就会越反抗。
孩子上小学前,不满足他,顶多哭闹撒泼。
十几岁时,不满足他,他可能用自残威胁家长。
等到二十多岁以后,不满足,那么他可能无视法律、伤害他人。
那如果这个时间段错过了,怎么办?
我们只能“亡羊补牢”,但“未为晚也”。
1、“去中心化”的家庭,才会让孩子获得“边界感”
周国平说过:“边界感是爱成熟的标志,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要遵守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
有特别多“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对孩子从来不懂拒绝。
在爱的掩护下,父母用实际行为一次次地告诉孩子——无论你如何“熊”,我们还是会无条件包容你。
曾经,一条“10岁男孩大骂店员”的视频,引发了全网公愤。
男孩在书店里大声朗读英语,完全不顾忌别人在看书。
书店人员上前礼貌提醒,却被男孩指着鼻子大骂,“信不信我抽你,我要投诉你!”
店员无奈,只好求助孩子妈妈。
没想到这位妈妈却敷衍了事,既没制止孩子大声朗读,也没对孩子的辱骂表示歉意。
只是一再强调,“他只是个孩子,你忙你的就行,别搭理他!”
每一个任性妄为的孩子背后,都站着一个“护犊子”的大人。
这不分青红皂白的“撑腰”,就像给孩子的一剂慢性毒药。
当孩子已经有了一些恶习,却不加以管教,
还以“孩子还小,长大就好”为由,那么早晚有一天会酿成大祸。
所以在孩子成人之前,我们要教育他成为一个“有边界”的社会人。
2、有些苦要让他吃,有些责任要让他
担父母要在孩子 6 岁前,就要给他树立明确的规矩意识,让他知道犯错就要付出代价,也必须承担后果。
这并不是在故意为难孩子,而是让他在人生漫漫路上学会“先他律,再自律”。
之前看过这样一则小故事。
儿子问:如果我把枕头里的羽毛弄得满天飞,你爱我吗?
妈妈说:爱你,但你要负责把地上的羽毛收拾好。
儿子又问:如果我把画画的染料洒在了妹妹身上,你还爱我吗?
妈妈说:爱你,不过你要把妹妹的衣服洗干净。
妈妈回答爱孩子的同时,不忘强调:你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承担它的后果。
很多家庭,父母不会让孩子承担什么,告诉他只要好好学习就可以了,其余一概不用管。
如果有个随时替他收拾烂摊子的父母,孩子就学不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那他就会不计成本地一直犯错。
当犯错成了自然,长大后再多的说教都成了耳边风,起不到实际效果。
人民网发布过这样一条视频,一位母亲与一个涉嫌电信欺诈的孩子正抱头痛哭。
视频中老母亲万分心痛地说,“如果我教不了你,就只能让社会教你,社会教不了,那就公安局、法院来教你。”
这是教育的无奈。
你现在舍不得让孩子吃苦,给孩子立规矩,那么将来自然有人会替你教训他。
所以当孩子犯了错,父母一定不能帮他逃避,而要教会他自己承担。让孩子有面对错误的勇气,才是立规矩的意义所在。
3、在立规矩这件事上,更需要“言传身教”
如果你问我,这世上什么育儿技巧最有效,那就是父母的言行了!
因为教育的本质,是家长的一场自我修行。
如果家长一边给孩子立规矩,一边又成为规矩的破坏者,那孩子就会无视规矩的存在。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父母无奈地抱怨,“是给他定了规矩,可他又哭又闹又耍赖的,我也没办法啊!”
其实我们不是在单向地给孩子立规矩,家里所有的规矩,每一个成员都需要遵守,最好的教育方式是言传身教。
当选南京“十佳家长”的艾莉回忆,有次带孩子去游泳。
游完之后,发现自己的凉鞋不见了。孩子一脸天真地说:“妈妈,别人把您鞋子穿走了,您也穿双别人的鞋子吧。”
可艾莉硬是光着脚带孩子走回了家,脚底全磨破了。
艾莉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不能做损人利己的事!”
的确,有怎样的父母,就会有怎样的孩子。
因为孩子“正踩着你的脚印”向前走,他就是你的复印件。
为人父母,特别要注意自我修养,为孩子提供好的品格、原则和格局的影印原件。
家庭教育的终极使命,其实是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孩子。
能很好适应社会的孩子,通常有教养、温如玉。
这背后,父母给的规矩意识一定是到位的。
有规矩的家庭,对规则心存敬畏,会穷一时但终会发家,没规矩的家庭,娇纵蛮横无视规矩,再富也会落得人财两空。
好的规矩,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有位教育学家说,“不要在该立规矩的年龄,着急跟孩子做朋友。”
为人父母,首先是要尽到管教子女的义务,其次才是和孩子成为朋友。
而“爱孩子”和“立规矩”也从来不是单选题,因为规矩与爱,本身就是一体的!
给孩子立规矩不管用时,要知道,爱才是根本所在。
真正的爱,也别忘了,前提是要有规矩。
本文转载自小树妈妈,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