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底多场外访,窥探跨大西洋关系“裂隙”与中欧关系(组图)
2022年已进入最后一个月倒计时。展望2023年,中国面临的最大的外部挑战,仍然是来自西方的地缘政治压力。
具体来说,压力来自几个方面。一是美国的战略调整。美国已将中国列为头号长期战略竞争对手,这一新的战略定位已成为中美关系的长期基本逻辑,也是中国国际环境恶化的「源动力」。
二是美国已成功推动西方盟友在对华关系上选边站,形成了与中国基本「对立」的西方国家阵营。这种「对立」不只是基本态度,还包括在对华关系上的一些共同行动(如经济制裁)。
三是因为中俄关系引发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质疑。乌克兰战争重新凝聚了北约、强化了美国对北约的领导力和控制力,也引发了西方国家对与俄罗斯有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中国的质疑。
可以预见,上述整体不利的国际地缘政治形势,将会在较长时间内左右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
不过,以美欧为核心的西方阵营并非铁板一块,在跨大西洋的美欧关系中,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裂痕。在特朗普任总统期间,美国与欧洲关系中的裂痕开始加大。
一方面,以德法为核心的老欧洲国家追求欧洲的「战略自主」,默克尔与马克龙是代表人物;另一方面,特朗普这位非建制派总统以「生意」视角与欧洲算账,加剧了美欧之间的裂痕。
从根本上看,老欧洲国家追求的欧洲「战略自主」,实际上是触动了美国的利益,也与北约机制的根本利益有冲突,这为美欧关系埋下了隐患。
12月3日,访问美国的法国总统马克龙在新奥尔良街头与民众握手。(AP)
乌克兰战争暂时弥合了美欧关系的裂痕,重塑了美国对北约的领导作用。不过,随着乌克兰战争久拖不决,现实的经济利益摩擦开始起到更大的作用。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法国总统马克龙日前的访美之行。据媒体报道,马克龙在与美国总统拜登的闭门工作会议期间表示,尽管美国拜登政府为遏制全球气候暖化的努力值得称赞,但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对欧洲企业「极具侵略性」。
马克龙警告,如果两国在更广泛的贸易问题上不能达致同步,将扼杀欧洲的「很多工作职位」。
「我不想成为销售美国产品的市场,因为我有和你们完全一样的产品。」他强调,法国的中产阶级也需要就业,「《通胀削减法案》带来的后果可能是你的问题解决了,但我的问题反而增加了。」马克龙认为,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容许对美企补贴的做法,是「分裂西方的选择」。
他还以恳求的口吻表示,美方应「设身处地想想」法国的处境,法国只是想「被当作好朋友一样得到尊重」。
由于「历史悠久的美法关系」,拜登政府以极高的规格接待了马克龙,给足了马克龙面子。
不过,在涉及实际利益时,拜登政府并未让步。当地时间12月1日,在马克龙与拜登正式会晤后召开的联合记者会上,拜登在回应马克龙对美国产业补贴政策的批评与抱怨时称,「美国不会道歉」(MAKES NO APOLOGY),他本人亲自签署了这则法案,也不会为此而道歉。
拜登仅表示,该法案投入约3,690亿美元用于补贴美国新能源等环保产业,规模如此巨大,「显然会出现一点小问题」,需要对它进行调整。
对此,有媒体称,这意味着拜登政府要作出让步,这是马克龙此行获得的「意料之外的胜利」。
不过,在12月2日的白宫新闻发布会上,白宫发言人皮埃尔却给出了不同的说法:「我们没有任何计划要重返国会来对《通胀削减法案》进行修改」,「我们不会去特意处理这个过程中的任何『小瑕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