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局工作20年,今年我的年终工资也被拖欠了"(图)
本文转载自每日头条,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1
有时候,数据比政策或者讲话,更能揭示事情的本质。
因为,政策是政府意志的体现,然而也是语言的艺术。而成熟的政府往往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包装在“高大上”的语言之中,让你无法察觉它的存在。
更为以后的某种迴旋解释,留出了充分的馀地。
我想,在中国,真的能看懂《某某联播》的人,会有多少。
然而,数据呢?
可能更加真实,因为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虽然有时候也经过修饰,然而即使修饰的再好,也能让专业的研究者从中感知到某种危险的气息。
图片来源:网络
2
比如,刚刚公布的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就显示。
中国版的“无限量化宽鬆政策”可能真的来了。
从2012年开始比较稳定的国家基础货币总量突然出现了暴涨。
所谓基础货币,也称货币基数,并不是我们普通人理解意义上的“钱”,它是央行给予普通商业银行的“钱”。
然而这种“钱”具有成倍放大的能力
,这就是基础货币重要甚至可怕的地方。
这就要谈到另外一个概念——货币乘数。
当基础货币增加之后,现实的货币供应量并不是以1:1的比例增加的。
因为当基础货币投放后,它其中的一部分流向商业银行,另一部分成为居民手中的现金,而成为商业银行存款的部分,其中的一部分通过存款的信用创造过程,产生若干倍的货币供应量的扩张。
那麽货币乘数就是指货币供应量与基础货币之间的倍数关係。
在中国,货币乘数大约是8,也就是说央行每多创造一块钱的基础货币,通过商业银行的衍生,社会上的钱就多出了8块钱。
3
基础货币增多一定会带来流通货币增多。
流通货币增多一定会带来通货膨胀,这是常识。
大家都知道货币通胀,大家也都很讨厌货币通胀,因为通胀让老百姓手中的钱不值钱。
所谓购买力打了折。
所以,对于基础货币,国家一般的态度还是很谨慎的。
比如,从2012年开始,我们的央行在这个问题上,变得逐步的“谨慎”。
大家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出来,和基础货币有明显关係的M2经过2008年年度30%以上的增幅后,从2011年开始相对稳定,一直在10%左右徘徊。
即使是2020年也不过有小幅度增长,随后又回到了2021年的较低水平。
因为,当年的08年“4万亿”让太多人记忆深刻,这种记忆是少部分开发商和买房者的惊喜,但是却是更多的社会民众的痛苦。
即使在刚刚过去的口罩时期,我们的央行也基本上保持了“克制”,维持了相对稳定的基础货币发行量。
这是公众号刘晓博说财经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官方数据做出的中国基础货币增长情况图。
大家可以看到,刚刚过去的两年央行新发基础货币基本上都是维持在33万亿左右。
当然,也有起伏,但是起伏往往不超过一万亿的水平。
然而,在2022年12月,这个数据突然从11月的33万亿,直接暴涨到了12月36万亿。
一下增长了3万亿。
当然,有人会说,这有什麽了不起,毕竟年底了,很多部门需要用钱,买东西,发红包,老百姓过年,多发一点钱很正常。
然而,你可以看看前年的数据。前年同一时段数据,央行新增却不大,却只有1.17万亿。
似乎,这已经不能用“过年”因素解释,而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2023年,通货膨胀的大水要来了。
4
2020年到2022年,口罩三年,我们也折腾了三年,毫无疑问,2023年我们该好好搞经济了,这应该是从上到下的共识。
不过,从改开40年的经济史中,你会发现,中国经济如果没有强力“外需”的情况下,每一次经济大跳跃都是伴随著较高的通胀。
比如从1980年到2012年,最显著的两次通胀86通胀和93通胀。
以1985年的物价指数为基点,1986年的物价指数上涨6.0%,1987年的物价指数上涨13.7%,1988年的物价指数上涨34.8%。
此次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依然是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长要求和解决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从1986年开始加大政府财政支出,不断扩大政府财政赤字,特别是1988年实行财政的“包干”体制以后,通过通胀来稀释赤字(也有价格放开带来的抢购潮)。
到1993年上半年,通货膨胀压力又开始上升,因为92邓公南巡带来了经济的大发展。
然而发展的同时,国内金融市场,大量资金集中于沿海地区的房地产市场,银行、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为了实现各自不同的利益,逃避央行的规定和监管,为房地产业大量融资,使得货币量超量投放,信贷规模一再突破计划。
可以说两次通胀分别代表了两个典型的通胀原因。
政府稀释债务的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投资暴涨。
然而,2023年的情况,则是这两个原因的叠加。
大家都知道,现在地方财政已经非常吃紧了,口罩问题花了大笔的钱,然而进钱渠道——土拍却不尽如人意,所以用我一个地方财政局朋友的话来说就是
——“我在财政局20年了,现在我的工资第一次被拖欠”
另一问题原因,也在发挥作用,因为毕竟GDP增速靠投资,货币不放水,哪裡有钱投资。
这也是常识。
5
然而,2023年,一定会是一个洪水滔天之年吗?
从投资+政府稀释债务角度是这样?因为大家都懂的道理。
然而,还有一个因素,我们要考虑——楼市。
把通胀的问题,放在更长的时间角度考虑,从1999年开始,我们国家实际已经经历了将近20多年的温和通胀阶段(当然房子不算)
20年没有让出现86通胀和93通胀的问题,一个关键因素就房地产的崛起。
1999年前后,正是中国商品房时代在全国范围内的起点(前期更多的是在海南、北海等个别城市),正因为房子的巨额资金占用消化了的大部分的通胀增发货币,所以让日用品,工业品的通胀,显得比较温和。
所以,2023年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二选一的必选题。
1、楼市继续下落,无法沉淀多馀资金,通胀压力变成普通日用品大幅度涨价。
2、楼市复甦,承接多馀资金,但房价开始回升,部分区域有大规模涨幅。
我们刚才说了下面这张图的蓝线,我们再看这张图的红线,代表美国货币放水的情况:
在这一轮超级宽鬆下,除了中国,几乎所有世界楼市都在涨或者猛涨。
根据莱坊数据,2020-2022全球发达国家房价平均上涨19%:
加拿大上涨50.6%
纽西兰上涨45%
美国上涨35%
澳大利亚上涨35%
英国上涨30%
韩国上涨35%
德国上涨25%
东京上涨了12%,大坂上涨了8%
虽然《某某联播》一直再说,我们既要,又要,还要,然而,它真的愿意做吗?
即使它真的愿意做,它有能力做成吗?
毕竟从“动态清零”到“乙类乙管”,转弯的时间不到半个月。
还是那句话,请不要等著你的邻居已经发烧了,才想起来去药店抢购布洛芬。
2023年,对于整个中国一定是一个分化的行情。
有些城市,一定会复甦,有些城市,一定会继续沉寂,这既和这些城市的楼市相关,也和这些城市的产业强相关。
有些城市是主城可以买,有些城市是地铁板块可以买,还有一些城市是产业聚集板块,金融聚集板块。
具体哪些城市哪些可以买,我们总结了一个全国买房城市表格。
1、一张表格,涵盖全国300多个城市,哪些可以买,哪些千万别碰,还有这些城市应该购买的板块方法。
2、另外,还有一个银行系统内部使用的全国开发商黑名单,咱们普通客户置业这些开发商千万不能碰。
2023年买房一定要看看,一定要看看。
本文转载自每日头条,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