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疫情后的“消费狂欢” 不太可能在中国重演(图)
本文转载自华尔街日报,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兔年来了,中国经济在经历了非常艰难的2022年之后也有望向上一跃。2023年,中国经济可能增长5%甚至更多,相比之下,2019年中国经济增长了6%,去年只增长了3%。但人们仍有理由保持谨慎。
外界看好中国经济是因为西方特别是美国在后疫情时代的先例可资借鉴。在2020年最糟糕的日子里,许多人呆在家中节约度日。但2021年,随着公共卫生状况改善,人们开始消费,带来了经济繁荣和通货膨胀。
中国在某些方面如之类似,但也有一些很重要的区别。
首先,中国从来没有像美国那样给家庭发放大额刺激支票。中国家庭储蓄在新冠疫情期间有所增加,但远没有美国那么明显。其次,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几大支柱——出口、互联网科技和房地产仍面临结构性或周期性阻力。最后,中国金融条件仍相对紧张。12月份整体信贷增长疲软,债券收益率和货币市场利率在最近几周有所上升。
这些都意味着中国的“报复性消费”虽然能在今年提振经济,但如果以为美国2021年的消费狂欢会在中国重现,那恐怕会失望。
这并不是说中国储蓄没有明显增长。根据司尔亚司数据信息有限公司(CEIC)的数据,2022年中国家庭人均储蓄约占可支配收入的33%,高于2019年已经很高的30%。而根据惠誉(Fitch)的数据,2022年中国个人存款整整增加了17%,尽管部分增长可能是出售股票等高风险资产所得,并非新的储蓄。
但如果与美国在2020年和2021年发生的情况相比,中国家庭储蓄率的上升则显得微不足道。美国向民众发放的三轮刺激支票加上美国消费者自身的谨慎,在2020年初一度将美国个人储蓄率推升到20%以上,然后在2021年初再次推到20%。而根据美国政府的数据,2019年美国个人储蓄率只有9%左右。与中国不同的是,在正常情况下,消费占到美国经济的绝大部分,当这些额外储蓄被释放出来的时候,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是巨大的。
毫无疑问,中国经济将在今年春节后的春夏两季强劲反弹,和西方国家一样,中国人也想把失去的时光夺回来。但那种持久的美国式的消费狂欢可能不会出现,特别是在中国保持相对保守的货币政策而房地产反弹不够明显的情况下。
本文转载自华尔街日报,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