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1995年东莞殡仪馆18岁女尸离奇“复活”,11年后跪谢恩人,真相震撼人心(组图)
1995年,广东省东莞市东湾殡仪馆内一具即将火化的女尸“离奇复活”。
随后,这个18岁的女孩被送往医院进行抢救。
3个月后,女孩从病床上醒来,却没有人来接她回家。
她死里逃生、孤苦无依的经历被媒体纷纷报道,引起了画家陈仲濂的注意,并决定为她做些什么。
十多年过去了,当女孩再次出现在公众面前时,已经成为一个知名画家。
从“无名死尸”到女画家,陈翠菊究竟经历了什么?
故事的开始还要从“一阵风”说起。
01 火化前女尸复活
1995年7月27日,东莞市东湾殡仪馆火化室内,工作人员何亚胜像平常一样对尸体进行入殓检查。
突然一阵风吹过,将盖在女尸身上的白布吹掀开来。
何亚胜走过去准备将白布盖上,但当他走到尸体旁时,却被眼前所见吓了一跳。
只见那具尸体的肚子略有起伏,喉咙和手指还有微微的颤动。何亚胜大惊:难道人还活着?
不敢耽搁,他立马叫来其他工作人员,一番检查后确定:人确实还活着!
随即,殡仪馆的人拨通120,将人送上了救护车。
医生检查后说道:“患者有生命危险,需要立即安排手术。”
然而,病床上的人瘦得皮包骨,五官模糊到让人看不清,浑身散发出恶臭味,没有任何身份证明,更没有钱。这该怎么办呢?
危急时刻,院长发话:“不惜一切代价,将人救活。”
经过医护人员的奋力救治,女孩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但仍昏迷。
几天过去了,一直没有家属来看望她。
医护人员越发好奇:这个女孩到底是谁?她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
3个月后,女孩从病床上缓缓睁开眼睛,她的身世也被揭开。
原来,她名叫陈翠菊,1977年出生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的一个小山村,家庭十分贫穷,她早早便辍学帮家里干农活。
17岁时,她提出进城打工补贴家用的想法,家人卖掉要盖房子的木材给她凑了200块钱的路费。
来到东莞的陈翠菊在一家电子厂安顿了下来。
只是,原本想象的美好生活没有到来,一场危险却正在悄悄降临。
第一次出远门,陈翠菊很快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症状,持续发烧。食堂的饭菜不合她的胃口,常常只吃一两口。
饥饿、发烧、高强度的工作让陈菊英的身体亮了红灯。可她没钱,性格自卑不愿意向身边的人寻求帮助,只能自己硬扛着。
一天傍晚下班后,陈翠菊拖着虚弱的身体头晕目眩地走到了一条河边,看到不远处倒扣着的一条小船,便坐上去休息。
不知什么时候,她竟然晕倒在小船下面,没人注意到她。
工厂也曾派人多次来找过陈翠菊,但都没找到,便以为是她受不了苦逃回家去了,所以也没报警。
而远在贵阳的父母也多次派人去找,但全都一无所获。
数日后,一名老船工将这艘小船翻过来,陈翠菊这才被人发现。
由于她身上没有任何能证明身份的证件,人们就将她当成“无名女尸”报了案。最后,法医鉴定为死亡,便将其送到了殡仪馆。
这才有了后面所谓“起死回生”的故事。
之后,警察到陈翠菊家中告诉陈家人:“陈翠菊还活着,现在东莞市附城医院住院,你们赶紧去东莞接她,将她的医药费结清。”
一家人先是很高兴,紧接着面露难色地表示“没钱去东莞”。
医院得知陈翠菊的情况后,免除了她所有的医疗费,还募捐了800块钱,派人将她送回家。
陈翠菊这段传奇的经历被广泛宣传,远在浙江金华的绘画老师陈仲濂也注意到了这则新闻。
看完新闻后,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决定为这个可怜的女孩做点儿什么。
陈仲濂立即带着报纸前往校长办公室,指了指内容和校长说道:“领导,我觉得这个女孩能遭遇到这样的事情,是因为她的文化程度不够,我们可不可以让她来学校读书,我亲自教她画画?”
校长看了看报纸沉思道:“她可以来学校里读书,但要自己出学费。”
这可让陈仲濂犯了难。陈翠菊的家庭无法负担她来这里读书,更不可能供她画画,而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绘画老师,这该怎么办呢?
他想了一整夜:“陈翠菊有这样的经历,是因为缺乏文化知识,如果不接受教育,将来还有可能发现相同的事情,她需要有人帮她。”
第二天早上,陈仲濂给陈翠菊写了一封信,询问陈翠菊是否愿意和自己学画画。
也因为这封信,续写了下一个传奇。
当时,陈翠菊看着全国各地寄来的问候信感激不已:“我该做点儿什么去回报这些好心人的帮助?”
就在这个时候,陈仲濂的信引起了她的注意:“你的经历让我很心痛,我想这是因为你文化不高的原因, 我愿意供你读书,教你学画画,让你将有一技之长,可以在社会上立足,如果你愿意,可以带上弟弟一起来,我会承担你们所有的学费和生活费。”
比起那些资助她的信件,这封信更像一道光,驱散了她的迷茫,让她看到了未来。
她背上行囊,带着弟弟第二次离家。不同的是,这次是奔向更值得期待的未来。
02 救命养父,再造人生
1996年6月10日,金华火车站内,陈仲濂高高举着写有“陈翠菊”的牌子,焦急地等待着。
心里虽然早有准备,但见到陈翠菊的一刹那,他还是惊呆了:面前的女孩瘦得像一根竹竿,走路摇摇晃晃,好似一阵风就能将她吹倒。
陈仲濂鼻头一酸,强忍着泪水暗暗发誓,一定要把陈翠菊培养成才。
经过这场生死考验,虽然活了过来,但陈翠菊的身体状况依旧很差,体质虚弱,经常生病。
这样的身体并不适合学习画画,就连陈仲濂的朋友见到陈翠菊后都直摇头:“小姑娘这种情况,想学画画几乎是不可能的。”
对此,陈仲濂也忧心不已,但他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鼓励陈翠菊锻炼身体。
之后,陈翠菊每天早上5点起床,到公园里锻炼身体。陈仲濂的母亲也心疼她,经常给她做营养餐。
慢慢地,通过坚持锻炼和陈家人的精心照料,陈翠菊的身体渐渐恢复。
细心的陈仲濂发现陈翠菊非常自卑和胆怯,不喜欢和他人交流,常常一个人低着头默默走路。
同学们看到报道后认出她来,了解过她的经历后不免在背后议论,这让本就敏感的陈翠菊越发自卑。
陈仲濂耐心对她进行心理疏导:“同学们并没有恶意,只是好奇你过往的经历,你将自己封闭起来,友谊也会被拒之门外。”
在陈仲濂的指导下,陈翠菊逐渐敞开心扉,主动和同学们交流。同学们也放下了之前的偏见,消除了误会,热心帮助陈翠菊。
学习绘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持续不断投入耐心。陈仲濂不仅要求她学习绘画,还要学习文化知识,这对于只有小学文化的陈翠菊来说压力很大。
老师在美术课上讲解的绘画技巧,陈翠菊经常听不懂,落后于同学。
烦躁的她便将画纸撕毁,画笔一丢,转身离开画室,她开始退缩了:“我真的适合学绘画吗?我这样会不会拖累了陈老师?”
她和以前打工的姐妹诉说自己的烦恼,朋友听后直言:“学习那么辛苦还费钱,来打工吧,打工能挣到钱,这样你就不会拖累陈老师了。”
陈翠菊想了想,最终决定离开,她不想让陈仲濂的辛苦付诸东流。
听到消息后,陈仲濂第一次对陈翠菊发火:“你现在的生命是那些好心人给的,你当初说好的要去报恩,现在不想了?”
这番话敲醒了陈翠菊,她怎会忘记当初自己离开医院时对好心人的承诺:“我以后一定回来报答你们。”
最终,她又拿起画笔,坚持了下来。
看到陈翠菊的决心和行动后,陈仲濂打心底里开心,将毕生的心血倾囊传授给陈翠菊,带领她朝着山水写意绘画的发向发展。
每当陈翠菊画画有突破的时候,陈仲濂就将作品拿到讲台上,大声表扬她。
这让陈翠菊增加了不少信心,更加坚定学习绘画,逐渐褪去身上的自卑和胆怯,变得更加自信。
多年相处,陈仲濂早已把陈翠菊当成了自己的女儿。即便在画室即将关闭、生活陷入困境的时候,他依然坚持供陈翠菊学画画。
陈仲濂无私的爱,悄悄改变着陈翠菊的人生。
03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陈仲濂和陈翠菊的不懈努力下,他们迎来了黎明时刻。
1999年,陈翠菊已经学习绘画3年,技术日益精湛,陈仲濂鼓励她去参加当地的绘画比赛。
初次参赛的陈翠菊还有些不自信,陈仲濂对她说:“你可以的。”
当听到自己的作品获奖的那一刻,陈翠菊喜极而泣 :“原来,我真的可以。”
虽然这只是一次小小的比赛,却给了陈翠菊极大鼓励,将她的天赋和兴趣全部激发出来。此后,她在陈仲濂的带领下获奖无数。
陈翠菊的几幅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大型绘画比赛中获奖,甚至在韩国、美国等30多个国家进行巡回展出,并被艺术馆收藏,她本人也成为了高级书画家、全国书画艺术家。
陈仲濂不仅教陈翠菊绘画,还教导她成为一个常怀感恩之心的人。他说:“我和陈翠菊一致认为那些好心人是陈翠菊的再生父母,没有他们就没有陈翠菊的第二次生命”。
2006年春节前夕,殡仪馆的何亚胜收到陈翠菊表达谢意的明信片。那一刻,他感动不已,原来会有人把恩情记得那么久。
同年4月,陈翠菊便收到东莞日报社的邀请,她知道自己该回去报恩了。
她回到了这个予以她二次生命的地方。
这次,她带上十多年来获得的证书和奖状,给曾经的好心人们一个交代:“我没有辜负你们给我的第二次生命。”
她穿上苗族姑娘隆重节日时才穿的苗服,给当初的救命恩人行跪拜大礼。
千言万语都表达不了对救命之恩的感激之情,而那一摞摞证书便是她对恩人们最好的证明。
如今,陈翠菊已经46岁了,她一直和陈仲濂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陈仲濂经济困难的时候,多次义无反顾地出手帮助,每年都会抽时间去金华看望陈仲濂。
对当年的恩人们,她每年也都会打电话问候。
现在,她的生活就只有两件事:画画和教画画。
她开办了一间画室,免费教家庭贫困的孩子学画画,将爱心奉献给这些孩子,让他们将来能拥有一技之长。
陈仲濂和陈翠菊虽然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陈仲濂不计回报地付出,为陈翠菊提供学习条件,帮她调养身体,陪着她一同成长……这一件件事都让陈翠菊感动不已,师恩如父恩,在陈翠菊心里也早已默认陈仲濂为自己的父亲。
陈仲濂大公无私的行为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陈翠菊,而今,陈翠菊也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成就无数个“陈翠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