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居澳洲10年,华女毅然决定带孩子回家!“我拼命回来,因为月还是故乡明”(图)
本文转载自今周刊,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自从带孩子回台湾,并决定住一段时间后,我开始被问到:“这里育儿环境不友善,为什么要带孩子回来呢?” “大家都急著将孩子往国外送,为什么你却要带孩子回台湾?”这些问题。
因为漂泊过他方,所以更深刻体会:月是故乡明
年轻时,我也有著向外探索的梦想,当时大学同寝室的英语系同学,多半利用暑假到美国游学,体验不同文化之馀也加强英文。
但是我因为学业不够好,家里也无法供给到国外念书,所以我在大学毕业工作一年后,申请当下流行的澳洲打工渡假签证一圆出国梦。
甫出国一星期,我便有了深深的感触:并非每个人的性格都适合向外跑。
高敏感又内向,我到了澳洲才发现:自己不敢到偏远农场打工、没有勇气到咖啡店面对陌生人;在语言学校学英文,更才发现残酷的事实:班上几乎都是华人,英文无从练习。
最后,因缘际会下我在网路上认识了现在的先生。当时透过他耐心的协助,我才由一开始的惊慌失措,到慢慢认识&感受澳洲的生活。
一眨眼,十年过去了。我在澳洲拿了证照,在当地的幼教业待了三年,尔后生了两个孩子,当了六年家庭主妇,接著回到职场转换跑道。
人生看似平顺地在澳洲落地生根,心中却反倒明白,我对家的思念与日俱增、绵延无尽。
无论是兴奋地发现图书馆有中文绘本,或从亚洲超市不便宜的科学面里追忆童年,又或是看《台北女子图鉴里》影集时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所有行为都在在对我明示,我很想家。
国外的月亮没有比较圆,端看你从哪个角度欣赏
最常听人赞叹澳洲海滩湛蓝的海水与绵延无尽的细沙,或是清新的空气与广阔嫩绿的草地,舒适的自然环境真的超适合居住。
可是于我而言,无敌美景久了,也就成了墙上的一幅风景画;真正会在我心底烙印下的景致,实则为人与人深刻交流的那些片刻。然而那些动人时刻,我在这个文化大熔炉里,却依旧遍寻不著。
其实,就连我与自己的先生相处了这么久,还是有著一层隔阂。
那是一种生长背景不同、文化、语言相异所自然产生的隔阂──无论他再怎么努力,还是未能懂得为什么我在看了龙应台的<目送>后会哭得无法自抑;无论我再怎么努力,也未能理解先生与爱他的母亲关系突然崩裂的背后原因。
澳洲社会相当重视个体的独立性,但也因此,家庭的支持力上显得薄弱。许多孩子16岁就外出自力更生,在面对社会冲击却又欠缺家庭的支持下,许多个人内心的哀愁与焦虑,只能透过大量的酒精与药物来暂时麻痺。
在台湾,虽然亲友的过度关心不免令人心烦,但却也因为这一层紧密的人际网路,让我在每个面对黑暗的时刻里,能保有一丝光亮陪伴前行。
国外的月亮没有比较圆,端看你从什么角度去欣赏。
让我归心似箭的原因
在澳洲当了六年家庭主妇,为了让孩子有个开心成长的环境,却越发觉得自己活得越来越压抑。
我想念随手可得的台湾美食、我想念便宜的浩瀚书海、我更想念能回家当女儿的机会。掐指一算,一年回台一次,我能再见逐日老迈父母的机会,可能剩不到二十次。
去年,爸爸无预警中风,过去六十多年习惯掌控一切的他,疾病逼得他只能马上放下。
我突然明白:某些事不能等,因为一旦蹉跎,就可能是一辈子。为此,我马上决定带著孩子回台长居一阵子,只因我无法再“为孩子创造美好的成长环境,却为自己留下了遗憾”。
先生时常说:“Happy wife, happy life.”(有快乐的老婆,日子才会好过)。
即便因此要与先生分隔两地好一阵子,他却难得给予最大的支持:“回台的这一段体验,会成为孩子将来人生的重要养分。我何其羡慕在他们这个年纪,能有旅居国外的体验。”
回台适应大不易
然而梦想与现实总有一段差距。
带孩子回台后,最大的冲击莫过于学校生活:澳洲的空书包与一周一张作业,台湾的砖头包与一日数张作业,孩子瞬间从天堂跌落地狱。
早出晚归是台湾孩童的常态,我因为一边要工作,孩子只能送安亲班。尽管老师多方放水,但繁重的课业仍压得孩子喘不过气,不仅噩梦连连,还时常闹肚子疼。
分秒必争的生活步调,让我在澳洲做事龟速的女儿措手不及──在学校不断被心急的同学敦促,吃饭也因为太慢而往往错过了点心。
习惯西式面食与麦片的儿子,则因为不习惯台湾丰富的食材与气味,餐餐蹙眉拒吃。
同时,以往在澳洲育儿失控前,总能把孩子请到后院玩弹簧床或踢球自娱,让自己能够喘一口气。但此刻,外头车水马龙,我们在高楼的小空间里大眼瞪小眼,无处可躲。
即使如此……我还是想坚持下去
回台第一个月,我数不清自己崩溃了几回。时常在与先生电话上,讲著讲著就嚎啕大哭。
“如果妳累了,就回家吧。”每每先生此话一出,我又毅然决然地摇头──因为这里有我紧密且支持性极佳的亲友网路;这里有深深关怀两个孩子身心健康的老师群;还有每早一通电话关心、每晚端上一顿热腾腾家常菜的母亲。
擦干眼泪,我对自己打气:给自己与孩子多一点时间。
即使回到家乡的路并非一帆风顺,甚至不少崎岖与险阻。但正因为体验过冲击,才让我与孩子更加珍视生活中的平凡幸福。
未来有一天,我的孩子会回到澳洲,但这段来台长住的文化体验与人情相依,将成为我在老后仍能与孩子连结的珍贵回忆。
本文转载自今周刊,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