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保持经贸合作,维护国家利益!澳洲在中国问题上给欧盟敲响警钟(图)
本文译自AFR,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前澳洲驻英国高级专员公署顾问Hans van Leeuwen在《澳洲金融评论报》上发表题为《澳洲在中国问题上给欧盟敲响警钟》的评论文章。
文章称,澳洲的《国防战略审查》给欧洲敲响了警钟,澳中两国已经不可能回到过去的那种亲密关系,而澳洲政府的对华政策也是欧盟可以借鉴的。
全文如下:
澳洲《国防战略审查》对中国的强硬态度以及军力提升发出了明确警告,这与欧洲含混不清的信息形成了鲜明对比。
当东欧的前苏联国家集体表态支持台湾时,法国总统马克龙的举动却让人迷惑:中国的各种举动,欧洲该不该关心?
当马克龙以及德国总理Olaf Scholz带着商业代表团访华时,荷兰却在禁止向中国出口半导体制造设备。
虽然英国比欧洲大陆国家表现地更加鹰派,但也在试图尽可能地保持对华开放。
英国外交大臣James Cleverly发表演讲,称中国进行了“和平时期最大规模的军力扩张”,他还敦促北京“公开军力扩张的依据及意图”,“增加透明度符合每个人的利益,保密只会提升发生误判的风险”。
但是,Cleverly否认了英国想要孤立中国的说法。“一切全球性问题,从气候变化到新冠疫情,从经济稳定到核扩展,都必须有中国的参与才能解决。”
过去这些年,欧盟一直在中国问题上走钢丝,其主要策略就是给这个全面崛起的亚洲大国贴标签:一个可以合作和谈判的伙伴,一个经济方面的竞争者,以及政治体制方面的对手。
(图片来源:网络)
欧盟外交政策负责人Josep Borrell本周一在卢森堡接受采访时表示:“与中国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但这并不意味着双方的伙伴关系被削弱了。”
Borrell透露,各国高层计划在下一届欧盟领导人峰会上发表一份“立场性文件”,该文件将“重新调整欧盟对华策略”。
此外,欧盟领导人还将拿到一份“经济安全战略”草案,两份文件都将强调“欧盟需要减少对中国的经济依赖,尤其是在关键矿产和供应链方面的依赖”。
作为欧盟中最重要的国家之一,德国可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最终确定自己的对华战略。与此同时,欧盟领导人也很难就对华立场达成一致。
据估计,德国将与中国在6月展开新一轮“磋商”,柏林方面的计划是将对华策略挑明。但有消息称,德国总理Scholz不想激怒中国,以免北京倒向莫斯科。
马克龙也有类似的担心,他赞同欧洲需要降低对华经济依赖。但他同时认为,法国以及整个欧洲都应该扮演“平衡”的角色,并在战略和经济方面独立于美国。
马克龙访华(图片来源:《澳洲金融评论报》)
澳洲在本周发布了最新的《国防战略审查》,该报告称,我们正处于一个大国竞争的时代。马克龙似乎认为,他的方法可以突破地缘政治的二元对立——华盛顿VS北京,或民主VS专制——维持国际秩序的运转。
但是,华盛顿的焦虑、北京的自信以及俄罗斯入侵乌克兰,都让这些二元对立愈发牢固,同时也让马克龙的战略更难执行:他没法成功地跨越二元对立,而是有可能被搁置在栅栏上。
但马克龙的观点是,台湾问题不应该是欧洲的首要关注点,这一观点也得到了不少欧洲国家的认可。
不少欧洲的政策制定者都有一个非常老派的观点——遥远的亚洲是一个可以访问和贸易的地方,而不是一个需要从战略层面上担心的地方。
但是在过去几年间,澳洲的遭遇让不少人从自满的情绪中惊醒过来。北京的经济胁迫让许多人不寒而栗,并对欧洲的战略思维产生了重大影响。
澳洲发布《国防战略审查》(图片来源:网络)
Albanese上台后,不少人欧洲人可能觉得澳中又回到了一条更舒适和熟悉的轨道,经济和政治是可以分开讨论的。
但是《国防战略审查》的出炉消除了这种想法。该报告称,新常态将持续存在,所有国家都必须面对。
正如澳洲副总理Richard Marles所说的,“澳洲会在可以合作的地方与中国展开合作,在必须提出异议的地方说出我们的看法,明智地处理澳中分歧。更重要的是,维护澳洲的国家利益。”
这是一个欧洲人可以直接采用,或是稍加修改后可以使用的公式。问题在于,他们如何看待国家利益。
所谓的“国家利益”是确保与中国的经贸往来?还是冒着经贸受阻的风险,维护国际秩序和自由主义价值观?
这个问题的答案将出现在德国和欧盟的政策及战略文件中。
*本文作者Hans van Leeuwen为《澳洲金融评论报》驻欧记者,曾担任澳洲驻英国高级专员公署顾问。
(Ming Chen)
本文译自AFR,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