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包丽案3年了:致命爱情,如何终止?(组图)
北大自杀女生包丽案,原定6月7日(昨天)公开宣判。
但在6月6日晚,包丽母亲却接到律师通知:宣判取消。
时隔三年多,这起案件依然悬而未决,迟迟没有定论。
这也再度验证了:
在亲密关系中,这种曲折、复杂且微妙的情感暴力,常常不是非黑即白,而是灰色的循序渐进。因此更加隐秘,更加难以定夺。
再度翻阅过往报道,关于包丽自杀前后的细节,我的内心依旧不寒而栗。
关于牟某翰的行为,
有人说他精通PUA操纵术,以爱之名行操控之实,不断摧残女方的意志和自我,从中释放他的暴戾与攻击性;
也有人说他存在明显的偏执和嫉妒妄想,占有欲极强,不断用黑暗吞噬他人的能量,属于人格分裂和心理缺陷。
目前我们缺少关于他的详细资料,无法对其进行系统评估。
但透过报道中公开的他跟包丽恋爱期间,两人的聊天记录和交往细节:
这绝不是一段健康正常的「恋爱关系」,而是一段足以把人引向深渊的「有毒关系」。
今天这篇文章,我想尝试从心理学角度,还原牟某翰对包丽实施精神控制的三道“阀门”,
以此悼念那个曾遭伤害,却无人知晓、孤立无援的阳光女孩,同时也给广大女同胞以警醒。
“阀门”之一:爱情轰炸
相互表达好感与爱意,是一段亲密关系开启的前奏。
在一段健康的关系中,它是存在界限和相互尊重的。
比如,他可能会直接向你表达欣赏与好感,但只有得到你的肯定回应后,他才会进一步靠近你;
可如果你的回应是冷淡的、抗拒的,他会充分顾及你的感受,不再贸然地给你带来压力。
而在一段有毒的关系中,它更像是包围式和轰炸式的。
比如,他可能会突如其来地向你表白,不管你是否乐意、是否准备好,立即向你展开疯狂追求:
每天对你嘘寒问暖,给你送昂贵的礼物,邀请你去参加派对,对你进行全方位“包围”。
乍一看,这个人似乎真的很“爱”你,很钟情于你;
但仔细观摩,这份“爱”的背后,往往还充斥着控制、占有和偏执的味道。
牟某翰和包丽亲密关系的建立,更像是后一种情况。
2018年5月,包丽念大二,是校学生会文艺部的部长,正在竞选主席团职位。
牟某翰比她大一级,任校学生会副主席之一,分管文艺部、文化部和体育部。
基于自己的职位特权,牟某翰推举包丽为继任者,并频繁地通过微信予以指点。
这份指点,充斥着满满的“控制人心”的味道——
南方周末《“不寒而栗”的爱情:北大自杀女生的聊天记录》
牟某翰的指点并没有让包丽竞选成功,甚至遭来学生在校园网上公开质疑,令包丽陷入舆论的旋涡。
事情发生后,牟某翰给包丽打气,表示如果追究责任,自己“背全锅”:
“我无所谓,老子是分管主席我怕他们?”
替包丽总结原因时,他认为包丽太单纯善良,但转而又说:
“这样更好,女孩子只要找一个保护自己的男孩子就行了,不需要懂什么进取和钻营。”
牟某翰这种带着权力和操纵的“照顾”,给包丽制造了一种安全的假象。
在两人因工作关系相处的一年多里,包丽在后期对牟某翰知无不言,乃至自己新交的男友是谁也一一告知。
那时她或许没有想到,在成为牟某翰的女友后,先前的坦诚全部变成牟某翰对她实行控制、打压和羞辱的“把柄”。
通过入侵式和包裹式的爱情轰炸,获取对方的好感与信任——
是有毒关系中的「第一道阀门」。
它的危险性在于,一切都看起来很“完美”,足以让人忽略掉其中的不和谐信号。
事实上,在学生会共同工作期间,包丽就意识到牟某翰脾气不好,牟某翰也向她坦诚,自己的脾气“从来就没好过”。
但在当时的包丽眼里,对方实在太优秀了,而且两人也很合拍,这个“小缺点”根本不是事儿。
2018年七夕,两人正式确立了情侣关系。
“阀门”之二:制造内疚
遇到问题,共同面对和解决,是一段亲密关系得以维持的关键。
在一段健康的关系中,矛盾和痛苦的产生,是双方共同的责任。
比如,
夫妻因为丈夫晚回家的事情吵了起来,冷静过后,
妻子:对不起,我不应该向你发火,我只是很担心你。
丈夫:对不起,我应该提前告诉你,单位临时有聚餐。
于是双方沟通达成一致:丈夫如果晚回家就提前报备,妻子想发火前先了解原因。
此后,双方一起执行约定,规避类似矛盾和痛苦的产生。
而在一段有毒的关系中,纠缠永远在于:你错了,你要补偿我!
这个“错”——
有时是客观存在的,比如:约会迟到,不守承诺,情感不忠……
有时则是主观臆想出来的,比如:你不及时回信息就是不爱我……
牟某翰和包丽交往的一年多的时间里,他揪出包丽最大的“错”是:
包丽不是处女,曾与前男友发生性关系。
牟某翰与包丽的聊天记录
基于这个“错”,他不断给包丽制造内疚,一步步将她拽进两人关系的深渊。
① 精神操控
根据聊天记录,牟某翰执着于女孩“第一次”的逻辑大致是这样的:
女孩子结婚前应该是处女,如果不是就等于犯了大错,
这样不仅要谅解男友犯的错误,还应对男友作出补偿,
惟有如此才有资格得到男友的爱,男友才会跟她结婚。
基于此,他曾给包丽连续发送了数十条信息,进行诅咒、痛骂、哀叹,
表达自己不想当一个“可怜鬼”和“接盘的人”。
并暗示包丽要“用尽一切力气”,为他“放下一切尊严”,“给出全部的爱”。
南方周末《“不寒而栗”的爱情:北大自杀女生的聊天记录》
② 边界入侵
顺着以上逻辑,牟某翰开始翻看包丽过往的聊天记录。
他经常纠结于包丽跟前男友交往的某些细节:
你后悔了吗;
他对你说了什么,你对他说了什么;
你们什么姿势,什么动作,什么感受……
一旦包丽表现出一丝质疑和反驳,就会遭致连篇累牍地咒骂,消息的滚动有时达到数十屏。
正是在连续数天的咒骂中,包丽开始软下来,感到痛苦和懊悔,并被迫承认“她后悔了”。
三联生活周刊《北大女生自杀案:她曾遭受无人知晓的暴力》
③ 彻底沦陷
基于这份“后悔”,包丽主动提到去纹身,以此证明她对牟某翰的爱。
牟某翰顺势提出想和包丽形成调教关系:
包丽要叫他主人,要自称小狗,甚至在公开场合也要这样叫。
相对于他前期恶毒的咒骂、质问和指责,这个要求显得松弛可爱,像是情侣间隐秘的小玩笑。
包丽立刻就答应了。
紧接着,牟某翰又提出要给包丽拍一组裸照,包丽几经犹豫,也答应了。
三联生活周刊《北大女生自杀案:她曾遭受无人知晓的暴力》
通过一个“错”制造内疚,将对方牢牢钉在耻辱柱上——
是有毒关系中的「第二道阀门」。
一旦你中了这个“内疚”的圈套,他就会站在道德至高点,对你进行残酷的打压和羞辱,一步步对你进行变本加厉的控制和索取。
“阀门”之三:融合共生
相爱时彼此珍惜,分开时努力放下,是一段亲密关系成熟的标志。
在一段健康的关系中,当矛盾和痛苦始终无法解决时,
要么会向第三方寻求帮助,比如找专业咨询师做伴侣咨询,看看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该如何更好地解决;
要么会慎重地考虑分开,各自负责各自的成长课题,各自负责疗愈各自的心理创伤,彼此相互成全与祝福。
而在一段有毒的关系中,只有永无止境的痛苦的纠缠,
它既不具备共同创造和谐幸福的能力,也不具备各自承担分离丧失的底气。
像所有在恋爱中不断磨合的情侣一样,牟某翰跟包丽也经常吵架闹矛盾,分分合合。
2019年5月,两人开始频繁争吵。
与之伴随,两人的称呼由曾经的“主人”和“小狗”,变成了“娃娃”和“妈妈”。
牟某翰会向包丽撒娇、认错、耍赖,也会在转瞬之间暴怒、咒骂、训斥。
这样一种关系的切换,用心理学角度来讲,就是两人彻底退回了“母婴融合的共生阶段”。
牟某翰变成了孱弱的“婴儿”——
需要源源不断地吸食“妈妈”的能量,以此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一旦得不到满足,就会感到极度恐慌,瞬间暴怒,拼命撕咬妈妈。
包丽则变成了孱弱的“妈妈”——
一边不断掏空自己,去满足“娃娃”提出的种种需求;
一边不断压抑自己,去承接“娃娃”喜怒无常的情绪。
5月14日深夜,牟某翰对包丽动手了。
当时,包丽清楚地意识到,牟某翰需要不断羞辱她,折磨她,令她感到痛苦。
她提出了分手。
随后,牟某翰用了几百字表达歉疚、悔恨、感谢和祝福,温柔缱绻,深情款款,还可怜兮兮地宣称,自己发烧了。
包丽于心不忍,选择了原谅,就像母亲无条件原谅自己的孩子一样。
但原谅,不是悲剧的终点,而是迈向死亡深渊的起点。
6月11日,牟某翰第一次在聊天记录里,明确且直接地提到爱情与死亡的关联。
三联生活周刊《北大女生自杀案:她曾遭受无人知晓的暴力》
在随后4个月里,牟某翰对包丽开启更加频繁的指责和咒骂,身体暴力也不断升级。
三联生活周刊《北大女生自杀案:她曾遭受无人知晓的暴力》
这种永无止境的侮辱和虐待里,一个始终伴随的主题是:
牟某翰需要包丽证明对自己的爱。
期间,包丽曾多次提分手。
但牟某翰始终不允许她离开,甚至不惜以”假自杀“做威胁,诱骗包丽回到自己身边。
通过制造融合共生,将彼此牢牢地捆绑在一起——
是有毒关系中的「第三道阀门」。
10月9日,走投无路的包丽,对牟某翰留下最后三句话:
“此生最遗憾的事情莫过于此了,遇到了熠熠闪光的你而我却是一块垃圾,妈妈今天给你谢罪了。”
随后,她吞下过量的安眠药,彻底滑向了死亡的深渊。
写在最后
短短三千多字的文章,不足以概括两人在关系中这种隐秘、曲折且复杂的情感暴力。
所以,我只能从心理学角度,从中尝试去还原,现实诸多有毒关系可能存在的共性。
并给广大女同胞以警醒:
在亲密关系中,一定要警惕这三道“释毒阀门”。
不要轻易掉进爱情轰炸的迷雾里,尊重你在彼此相处中的真实感受;
不要被动掉进制造内疚的陷阱里,觉察你在彼此相处中的痛苦来源;
不要盲目卷入融合共生的圈套里,坚持你在彼此相处中的自我独立。
而如果,
你很不幸地,刚好身处在这样一段有毒关系中,我会诚挚地建议你:
但凡能离开,请立刻!马上!坚决地离开!
如果暂时无法离开,请时刻保护自己,必要时一定要向外寻求帮助。
要知道,在一段亲密关系中,你很珍贵,你永远值得被更好地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