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应该识趣点,少对年轻人的未来指手画脚
先讲一个听来的事情。
我认识的一个澳洲本地妈妈,女儿7年级的时候上了悉尼一个不算差的公立学校,上了两个月就不想去了,因为孩子对学校的某些政策不满意,也跟同学处不来。
那么不上这个学校,上哪里呢?当时才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提出来,要去新西兰上学,而且是三四万新币一年的寄宿学校。
妈妈当时虽然也被这个想法惊到了,但还是咬咬牙,把她送过塔斯曼海峡,成为一名小留学生。
但是没上两年,女儿又表示想回到澳洲来。考虑到女儿桀骜不驯的个性,妈妈把她送到了悉尼北岸一家新型理念的学校,不按年龄分级,不按课程教学,不设固定教室。
到了高中(可能是11年级),女儿又不想上了,她自己去报名进了Tafe。随后,她又申请到了麦考瑞大学的教师专业。从高中退学以后这几年,她全靠自己打工养活自己。
这里面很多细节我都不清楚,但只是简单复述一下这些求学经历,我自己都觉得跌宕起伏。
最让人惊讶的是家长的放任态度。那个妈妈说,虽然女儿每一次想法转变都会让她感到担心,但还是义无反顾地支持她的做法,想去哪里上就送她去哪里上,想上多久就上多久。
她从来也没有对女儿说:“要是你这样做,这一生就完了。”或者:“要是你不这样做,这辈子就废了。”
而这样威吓式的调调,在中国的教育圈子里,最是耳熟能详。
美国脱口秀演员欧阳万成就说,“散播恐惧”(Fear Mongering)不是美国政府发明的,而是亚洲父母发明的。从小到大,他就在父母的威胁声中长大——出门一定要穿外套,否则就会感冒;睡觉不能开着电扇,否则就会肺炎;上床必须吹干头发,否则就会没命。
用他们的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要是不按他们的人生模板行事,最后的结局必定是遭到社会的无情毒打。
尤其是在择校、择业、择偶这些人生关键选择上,千万不能走错一步,否则就会满盘皆输。说来说去,就是“不听我的话你就完了”。
而那些教人填报高考志愿的专家,他们那种不容置辩的口气其实也是一样——选了这个准没有错,选了那个你就完了。
如果按照他们的那一套“选错就完蛋”的逻辑,那我开头说的那个女儿其实已经完蛋很多次了:上了普通公校,完蛋;独自留学没人管,完蛋;每个学校都半途而废,完蛋;没参加高考,完蛋……
但神奇的是,她每次砸完了一个蛋,总能够从这里那里掏到新的蛋来,继续屡砸屡掏的玩蛋游戏。
总有好多“过来人”会苦口婆心叫你不要试错、少走弯路,仿佛世上真的存在可以坚持五十年不变的唯一正确的路线方针。但如果让他们回顾前半生,他们恐怕也会发现,今天所谓的正道,也是自己摸着石头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出来的。
所以自从出国以后,我益发地相信,作为一个中年人,就是应该识趣地退居二线,尽可能地克制对年轻人的指点欲。中年如果不识趣,少年必定没头绪。
每个中老年人都该有这样清醒的认识:虽然自己吃的盐可能比年轻人吃的饭还多,但自己尝到过的味道,只是这世界千滋百味中的一小部分。
我们活的年岁再长,人生经历也只不过是现世人类的几十亿分之一。就算加上听来的看来的二舅姨妈邻居家女婿前女友的一切,那也顶多千万分之一、百万分之一,又有什么资格把这些总结成放之皆准的真理,盖上“都是为你好”的大印,去向年轻人大声宣布什么能为、什么不能为?
在很多中年人描述中,这个世界的景象就是一座独木桥,稍微跑偏一点就会冲下悬崖;但在我看来,世界明明就是一片无边的旷野,四面八方都通向已知未知的目的地,只要走的人多了,每个方向都可能踩出路来。
承认吧,跟笼盖四野的穹庐相比,我们每个人的个体经验,狭隘得就像是被长草遮蔽的牛羊的视线,只有偶尔风吹草低的时候,才能够窥见天苍苍野茫茫的一角。
仅仅因为吃到了眼前那一片草,就告诉小牛小羊这片草地就是好草的唯一标准,恐吓它们走到别处草地就会饿死,那是怎样一种可悲的傲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