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要改国名为“婆罗多”?背后有何历史和政治原因?(图)
本文转载自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中文,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本周末即将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而印度总统穆尔穆在向G20来宾发出的晚宴邀请函上自称“婆罗多”(Bharat,又译“巴拉特”)总统,而非“印度”总统。此事引起了人们对印度政府可能即将更改国名的猜测。
按照惯例,印度宪法机构发出的邀请函在使用英语时总是用印度(India)一词,而在使用印地语时则用婆罗多(Bharat)。
印度宪法英文版的序言写道:“我们,印度人民(the people of India)......”。接着在第一部分写道:“印度,即婆罗多,是一个联邦制国家”。
在印地语版的宪法中,“印度”一词被“婆罗多”所取代,唯独在定义国家名称的部分用印地语写道:“婆罗多,即印度,是一个邦联制国家"。
“婆罗多”系梵语和印地语词汇,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印度教经典文献,也被用作“印度”的印地语称谓。该词具有多重含义,既可以指印度次大陆,也可以指古印度的传奇君王、婆罗多部族等等。
近年来,执政的印度人民党在总理莫迪的带领下,强调印度教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并推动更多地使用印地语,这也使作为印地语的婆罗多一词被频繁用作国名,同时被用作国名的印地语称呼还有“巴拉塔”(Bharata)和“印度斯坦”(Hindustan)。
批评人士称,印度政府正在推动正式更改国名。
在印度教民族主义者看来,“婆罗多”一词可以彰显印度文明尤其是印度教的悠久历史,而“印度”一词则是当时英国殖民当局提出的,是“奴役制度的象征”。
多年来,印度人民党政府一直在改变城镇和城市的殖民地名,称要帮助印度摆脱所谓的奴役心态。
然而也有历史学家说,“印度”这个名字早在英国殖民统治前几个世纪就出现了。
印度(India)源于印度河(Indus River),在梵语中被称为Sindhu。早在公元前三世纪亚历山大大帝征战印度之前,远在希腊的旅行者就将印度河东南部地区称为印度。
婆罗多(Bharat)这个名字更古老,曾出现在古印度的经文中。但根据一些专家的说法,它是作为社会文化特征而非地理术语使用的。
根据规定,印度要把国名改为仅使用婆罗多需要对宪法进行修改,并且需要获得议会两院三分之二多数的通过。
本文转载自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中文,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