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井空直播引热议!数十万人围观,评论区不堪入目...(组图)
01
今年3月,苍井空在国外官宣复出,这条消息在互联网上引起不小轰动。
作为很多青少年的“启蒙老师”,今年已经40岁的她自然不会重操旧业,但仅仅是“复出”二字,都能让无数拥趸回想起藏在硬盘里的青春“回忆”。
其实多年以前,她就曾客串过多部电影,演技可圈可点,但职业的特殊性让她的角色大都固定在风俗层面。
结婚生子后,由于开销增多,隐退多年的她决定重返荧幕,但这一次,她选择将目光投到直播领域。
就在9月3日那天,著名网红主播“小杨哥”正在直播间里照常带货,公屏上有观众突然打出:
“苍老师来了”!
图片来源:网络
不久后,苍井空狂刷礼物,一下冲到了榜三,超高的人气,再加上特殊的身份,短短几分钟时间,直播间里就吸引了十几万粉丝前来围观。
眼见热度越来越高,主播“小杨哥”也不失时机的开始炒热气氛,甚至拉来了自己的父亲打趣的问到:“你知道这是谁么?”
老杨尴尬的摇头否认,还是逗得主播们哈哈大笑。
但苍井空全程并未说话,只是在刷了几个礼物后默默的退出直播间。
短暂的露脸后,她的账号猛涨了一大波粉丝,几个“嘉年华”换涨粉数万,这笔“投资”还是稳赚不赔。
这之后,杂志君也翻阅了苍井空的视频账号,虽然作品不多,但大都以科普文化差异和分享日常生活为主。
图片来源:网络
但当我打开评论区时,很多言论还是让人看的倍感不适。
和她的微博评论区一样,这里是情绪的垃圾桶,只要路过的人心情不好,就能在里面肆意吐痰发泄。
比如在一段视频里,她说自己喜欢做饭给孩子吃,评论区中有人说:
“你儿子长大后会看到你的作品。”
比如她分享自己故乡的特色景区,底下有人回复到:
“我还是对你以前的工作地点感兴趣。”
再比如她按拍摄要求切换不同的情绪时,评论区里居然有人发出自拍照问到:
“下次男主能不能换成我?”
“你老公同意你复出吗?”
其实,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生活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在苍井空这里,这条路却难走的多。
有人挖苦她的生活,有人侮辱她的丈夫,更有甚者,直接拿她的儿子开黄腔...
虽然她从未理会过这些言论,但当一个母亲看见自己的孩子被拎出来肆意嘲讽时,杂志君觉得没人能做到内心毫无波澜。
02
脱下衣服很容易,但再度穿上却很难。
其实早在多年以前,苍井空就开始尝试转型,拍摄过悬疑电影,演过复仇女主,推出过专辑唱片,甚至自学了中文和写毛笔字,努力尝试与粉丝更好的沟通。
抛开“A.V女主”这层滤镜,一个人敢于迈出自己的圈子,在别的领域不断寻求新的突破,这是一段励志的职场奋斗史。
但即便她尽力跳出曾经的身份,即便她在多个赛道不断尝试,即便她已经结婚生子,即便她宣布下架自己所有的作品...
这一切的努力,都抹煞不掉“A.V女优”这层身份所带来的桎梏。
其实早在2016年,苍井空就尝试过直播,在当时,了解这一行业的人并不多,观众也只有几万人,但当天的直播仍赚到了几百万。
由此可见,她的商业价值依然不菲。
除了赚钱以外,苍井空还投身公益,当年的玉树地震,她曾在推特上号召大家为灾区民众捐款,也出售自己的写真集募捐。
职业的特殊性,让很多人对“苍井空”这三个字讳莫如深,但离开荧幕,她的善举又让网友看见了人性的善良和伟大。
但在某档节目里,她也曾无奈的说:
“我做的再多,穿的再大方得体,很多人也只记得我脱光衣服的样子...”
这是人性的悖论,也是无奈的现实。
在某些人眼中,她们骨子里透着“风骚”,选择了出卖身体换取金钱,选择了捷径,那就怪不得别人来羞辱谩骂。
但果真如此么?
03
其实有人统计过,从事成人片拍摄的那些女孩,每天的工作量超过10小时,而且要绝对服从公司安排。
以贩卖青春牟取暴利,就注定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被压榨干净。
这个行业不是想当然的“躺赚”,和很多打工人一样,浸满了苦涩与无奈。
而在一部名为《辣妞征集》的纪录片中,导演就将镜头聚焦在这些女孩身上,记录了她们的无奈与挣扎。
有人因为生活困窘选择赚快钱,有人是被诱骗下海,也有人是为了赚取学费...
理由不一,但目标只有一个:
赚钱,然后迅速离开。
图片来源:网络
但她们往往面临巨大的风险,左手攥着自己的青春,右手套上生存的枷锁,要么在赚到一点钱后迅速消失人海,要么被贴上各种标签,彻底失去做普通人的机会。
而那些坐在电脑前肆意谩骂的人或许不曾想过,衣冠楚楚不能标榜道德高尚,生活环境的不同也不应是嘲讽侮辱的理由。
有些人,靠自己的努力将脱掉的衣服一件件穿好;
有些人,自我标榜为“楷模”,却将自己的“道德盔甲”一层层扒掉。
03
其实这不是身份困境,而是职业困境。
很多人歧视的不是她们自身,而是她们从事的特殊职业。
时代发展越快,职业鄙视链便愈发严重。
而这种从社会层面衍生的偏见甚至已经逐渐蔓延至校园。
在高校里,最“坑”的专业莫过于“生化环材”,最吃香的专业则是计算机,医学,法学,金融。
有多少人还固化在“一考定终身”的思维逻辑里?
又有多少人认为,只要选择了某个职业,就要终生与它为伴?
每个人的身上,都或多或少带有职业打下的印记,也会陷入“职业化陷阱”中。
某一份工作或许不能决定你的人生,但能决定你在他人眼中的样子,且形成固定化思维。
比如,专科或者职校的毕业生,往往被踩在学术鄙视链的最低端,天然的被某些人认为要去工厂打螺丝,殊不知拥有一定知识储备和研究能力的技工是最“吃香”的技术型人才;
比如,在直播带货覆盖全社会的当下,很多主播依然被贴上“低学历”“只会炒作”的标签,却不知以董宇辉为主的高学历主播正迈入工作岗位;
再比如,他们只看见了A.V女优的“低俗”,但她们在退居荧幕后,有些人选择开创服装品牌,有些人选择转战商海,还有些人继续读书深造...
其实限制我们成长的除了陈旧的观念以外,还有别人的非议;想要冲出桎梏,就要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
人生不仅限于一条路,我们不是为了成为别人眼中“光鲜”的存在而活,恰恰是为了成就最完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