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持续85年追踪1300余人生命历程:什么样的人生最幸福?(组图)
我们总是被灌输:要好好工作、要加倍努力、要成就更多,只有这样才能有好日子过,才能开心快乐幸福。
但如果放大到整个人生的长度来看,决定一个人过得幸福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故事从1938年开始。
这一年,哈佛大学开展了一次史上对成人发展研究最长的一次研究项目。
“哈佛大学成人发展研究项目”,对总计724名研究对象进行全面追踪与对比研究,定期采集他们的血样等生物学标本,对他们进行问卷、音频和面谈采访,其中不乏日后大名鼎鼎的第35任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
直到85年后的今天,这项研究仍在继续,有的研究对象高开低走,有的则成功逆袭,并且研究规模也从最初的724人扩展至他们的配偶以及1300多名后代,积累起如山的原始资料库,总耗资超2000万美元。
今天,就来看看这项研究的几点结论吧。
什么样的人最幸福?
这项研究选择从两大群背景迥异的美国波士顿居民开始。
第一组研究人员从当年哈佛大学本科生中选出了268名高材生,他们当年才大二,他们后来全都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且大部分人都参军作战了。
与此同时,哈佛法学院的教授Sheldon Glueck从波士顿贫民区选出了456名家庭贫困的小男孩,他们来自20世纪30年代波士顿最困难最贫困的家庭。
大部分住在廉价公寓里,很多人家里甚至连热水供应也没有。
最终这两组研究合二为一。
这些年轻人都接受了面试,并接受了身体检查。研究人员挨家挨户走访了他们的父母。
这批人可谓“史上被研究得最透彻的一群小白鼠”,他们经历了二战、经济萧条、经济复苏、金融海啸,他们结婚、离婚、升职、当选、失败、东山再起、一蹶不振,有人顺利退休安度晚年,有人自毁健康早早夭亡。
在76年的时间里,这些年轻人长大成人,进入到社会各个阶层。
成为了工人、律师、砖匠、医生,有人成为酒鬼,有人患了精神分裂。
有人从社会最底层一路青云直上,也有人恰相反,掉落云端。
这些人里包括四位美国参议院议员,有一位内阁成员,还有一位后来成了美国总统——对,没错,其中哈佛的那一组人中有一位就是大名鼎鼎的约翰·肯尼迪。
大概在75年前,根本没有人可以想像这个研究至今仍持续进行。
然而没想到负责人换了四代,这项前所未有的研究居然成功持续了下来。
现如今还在人士的研究对象都已经是90多岁的耄耋老人。
那么,这七十几年来、几十万页的访谈资料与医疗记录,究竟带给我们什么样的研究结果与启发?到底什么样的人生是我们想要的?如何才能健康幸福的生活?
你可能首先想到的是钱,名望,或者成就感?
恐怕并非如此。
一句话:好的社会关系能让我们过得开心、幸福。
好的社会关系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具体来说:
孤独寂寞有害健康
社会关系对我们有益
研究发现,那些跟家庭成员更亲近的人、更爱与朋友邻居交往的人,会比那些不善交际离群索居的人,更快乐、更健康、更长寿。
孤独的人不是可耻的,但孤独确实是有害健康的。
那些“被孤立”的人,等他们人到中年时,健康状况下降更快,大脑功能下降得更快,也没那么长寿。
关系的质量要比数量更重要
不是说结了婚你就不孤独了。
而且即便你身在人群中,甚至已经结婚了,你还是可能感到孤独。
朋友的数量、结婚与否,都不是真正的决定因素。
整天吵吵闹闹的关系对健康是有害的。
成天吵架、没有爱的婚姻,对健康的影响或许比离婚还大。
不必在意朋友的数量,而应关注自己人际关系的满意程度,心态决定一切。
良好和亲密的婚姻关系能减缓衰老带来的痛苦。
参与者中那些最幸福的夫妻告诉我们,在他们80多岁时哪怕身体出现各种毛病,他们依旧觉得日子很幸福。
而那些婚姻不快乐的人,身体上会出现更多不适,因为坏情绪把身体的痛苦放大了。
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保护人的大脑
幸福的婚姻不单能保护我们的身体,还能保护我们的大脑。
如果在80多岁时,你的婚姻生活还温暖和睦,你对自己的另一半依然信任有加,知道对方在关键时刻能指望得上,那么你的记忆力都不容易衰退。
而反过来,那些觉得无法信任自己的另一半的人,记忆力会更早表现出衰退。
只要遇到真爱
人生繁盛的几率就会显著提升
与母亲关系亲密者,一年平均多挣8.7万美元。
跟兄弟姐妹相亲相爱者,一年平均多挣5.1万美元。
在“亲密关系”这项上得分最高的58个人,平均年薪是24.3万美元。
得分最低的31人,则平均年薪没有超过10.2万美元。
只要能在30岁前找到“真爱”——无论是真的爱情、友情还是亲情,就能大大增加你“人生繁盛”的几率。
幸福的婚姻,并不意味着从不拌嘴。
有些夫妻,八九十岁了,还天天斗嘴,但只要他们坚信,在关键时刻,对方能靠得住,那这些争吵顶多只是生活的调味剂。
乍一看,感觉哈佛用76年熬了一碗浓浓的鸡汤——人生成功的关键是“爱”?
这答案看上去太过普通,以至于让人难以置信。
但瓦利恩特说,爱、温暖和亲密关系,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应对机制”。
他认为,每个人都会不断遇到意外和挫折,不同的是每个人采取的应对手段,“近乎疯狂类”的猜疑恐惧是最差的;稍好一点的是“不够成熟类”比如消极、易怒;然后是“神经质类”如压抑、情感抽离;最后是“成熟健康类”如无私、幽默和升华。
一个活在爱里的人,在面对挫折时,他可能会选择拿自己开个玩笑,和朋友一起运动流汗宣泄,接受家人的抚慰和鼓励……
这些“应对方式”,能帮一个人迅速进入健康振奋的良性循环。
反之,一个“缺爱”的人,则遇到挫折时往往得不到援手、需要独自疗伤,而酗酒吸烟等常见的“自我疗伤方式”,则是早死的主要诱因。
瓦利恩特说:“温暖亲密的关系是美好生活的最重要开场。”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幸运拥有美好童年。
但好消息是,不论你今年几岁,都有机会“在爱里获得重生”。
哈佛那批人里,一个化名卡米尔的入选者直到35岁才第一次知道被别人全心关爱是什么感受——
当时他因肺结核住院14个月,而医护人员给了他一直渴望的爱与温暖。
此后,卡米尔从一个自杀未遂的神经症患者,变成了一个负责的医生、丈夫和父亲,他的家人、病人、下属和朋友都衷心爱他,最终他在82岁时攀登阿尔卑斯山的过程里因心脏病突发去世,许多人出席了他的葬礼,向他致意告别——虽然开场并非最佳,但收尾时确实是段丰盛繁茂的成功人生。
既然幸福和睦的关系对健康是有利的,但为什么我们总是办不到呢?
Robert Waldinger教授说,在他们研究的一开始,不管贫富,年轻人都坚信名望、财富和成就是他们过上好日子的保证。
而回顾他们的一生,他们发现并非如此。
100多年前,马克·吐温回首自己的人生,写下这样一段话:
“时光荏苒,生命短暂,别将时间浪费在争吵、道歉、伤心和责备上。用时间去爱吧,哪怕只有一瞬间,也不要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