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谈战祸,中国谈基建,以巴冲突映射国际政治分水岭(组图)
本文转载自hk01,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过去一周,国际政治的焦点离不开以巴冲突和加沙巴勒斯坦人在以色列空袭之下的种种惨况,人们都难以不记起这是过去美国数十年中东政策遗留下来的结果。
而美国管控力的局限也尽现人前:到了冲突爆发超过十天后的10月18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一周中东斡旋终告失败,要拜登(Joe Biden)亲自出马破天荒预先公布跑到战区以色列,才能勉强谈成仅仅开放20架货车
人道物资进入加沙的协议,远远不足加沙人所需,这协议能否持续实施也是未知之数。
除此之外,加沙城阿赫利阿拉伯医院(Al Ahli Arab Hospital)数百死爆炸引发穆斯林世界反以反美浪潮,拜登原订在约旦与东道主和埃及总统及巴勒斯坦自由政府主席的四方峰会也遭取消。吃了闭门羹之后,拜登的中东行就只剩下他在特拉维夫(Tel Aviv)落机时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Benjamin Netanyahu)拥抱的留影。
这一抱之后,其平衡支持以色列与阿拉伯政策的行程目的就全然落空。尽管拜登在支持以色列清扫哈马斯(Hamas)之外也公开警告内塔尼亚胡不要犯上美国9-11事件后的错误,不过在美国两个航母战斗群开往当地、源源不绝军援以色列、两千海军陆战队成员进入高度戒备之际,人们看到的只是一个漠视巴勒斯坦人死活、一味支持锡安主义的好战霸权,连一个美国国务院高层官员也因此高调辞职以明抗议之志。
美国总统拜登2023年10月18日访问以色列特拉维夫,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亲往接机。两人甫见面即拥抱。(Reuters)
回国之后,拜登在10月19日发表了其上任以来的第二次白宫椭圆形办公室(Oval Office)演说,期间虽有对巴勒斯坦民众死亡表示痛心,表明坚持两国方案,但其主旨却是将以色列与哈马斯的冲突跟乌克兰同普京的战争类比,希望借以巴冲突的政治震撼来连带捆绑数十亿美元的军援乌克兰拨款(此外还有加上对台军援和美墨边境移民政策),博取国会共和党人支持。说到底,这其实就是一场加大战争投入的演说。
在地球的另一边,则有17至18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谈的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也为此宣布了八项行动(在此不赘)。此次峰会如果不是身负国际刑事法院(ICC)拘捕令的俄罗斯总统普京首次离开前苏联地区出席,将会是沉闷非常的一宗新闻,难以得到国际媒体关注。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10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同来华出席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会谈(Pool via REUTERS)
谈基建合作、谈国际发展比起谈战争与和平固然是平淡无味的,但当人们将中、美两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合而观之,其中的对比却是颇供玩味的。中国的国际政治,是以政治来提升物质条件的充裕性,美国的国际政治却是强调意识形态的原则和斗争,恍惚有了精神条件上的满足,就不为顾及物质基础。
在联合国安理会18日就以巴冲突决议案的投票上,俄罗斯提出的「停火」(ceasefire)不获接纳,原因是各国希望以「暂停」(pause)来取而代之,争取美国支持。到最后,美国连呼吁「人道暂停」也不愿意,批评决议没有包括以色列有「自卫权」的条文,因此独力反对。此举连美国传统盟友日本和法国也不跟从,英国也只投弃权,最终决议在美国一国独力反对之下被否决掉。
2023年10月19日,加沙贾巴利亚(Jabalia)遭空袭后满目疮痍。(Reuters)
且不论如今已杀死近4,000加沙巴勒斯坦人的以色列加沙军事行动还算不算得上是「自卫」,难道在加沙人道危机正陷「无底深渊」之际,这一句「自卫权」就比国际社会用以节制以色列的施压更为重要吗?
在俄乌战争之后,全球南方国家都在美国全力投入乌克兰之中看到了美国的好战、歧视、厚此薄彼和双重标准--苏丹达尔富尔(Darfur)又再出现种族清洗了,西方有在管吗?--这一次以巴冲突只是再一次以更具体、更切身的方式将美国政治的同一品格呈现人前而已。
难怪哈佛大学国际关系教授Stephen Walt近日在《外交政策》的一篇专文中就指出「美国和中国在中东角色此消彼长对全球有利」的论述在跨大西洋的小圈子之外其实很容易引起「共鸣」。以巴冲突将是能够再次深化这一种共鸣的国际政治分水岭。
本文转载自hk01,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