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华裔学者:与中国在知识生产领域脱钩,将威胁澳洲未来(图)
本文译自Peals&Irritations,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悉尼科技大学孙皖宁教授在Pearls&Irritations网站上发表题为《与中国在知识生产领域脱钩会威胁澳洲的未来》的评论文章。
文章称,深入了解中国符合澳洲的国家利益,在知识领域与中国脱钩是极其不明智的行为。
全文如下:
深入而全面地了解中国,是理解和促进澳洲国家利益的最重要先决条件之一。
对中国和澳洲这两个国家来说,让紧张关系和误解引发知识生产领域的脱钩——无论是在科学、社会科学还是人文科学领域——是极其不明智的,尤其是从确保澳洲未来的角度来看。
在经历新冠疫情导致的三年延误之后,一场由悉尼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组织、悉尼大学苏州中心主办的研讨会终于举行了。
在接下来的三天里,与会者将讨论十几篇论文,所有论文的主题都是“性别、亲密关系和阶级:中国的个人和社会变化”。
研讨会的参与者来自不同的学科,包括历史学、人类学、政治学、文化研究、社会学、经济学和地理学,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英国、澳洲、香港和中国大陆。
尽管与会者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和机构职位,但都认同通过实地考察来产生经验数据的重要性。我是幸运的与会者之一,这是我2019年以来第一次前往中国。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这也是我们三年多来第一次与这么多研究人员面对面。
当我在悉尼机场等待登机前往上海时,我的手机屏幕上闪过了一条新闻,是《卫报》的一篇文章,标题是“中国学者被澳洲警方突击搜查,并被提供2000澳元以换取情报”。
我的第一反应是,“天哪,这会导致中国以牙还牙吗?我落地通关时会有麻烦吗?”
第二个想法则更理性:“在学者可能被两国怀疑是间谍的情况下,举办三天关于中国个人和社会变化的研讨会有什么意义?”
我到达苏州的酒店并设法连上网后,看到了Jocelyn Chey的一篇文章。Chey计划参加澳洲研究中心在北京召开的一次会议,但由于最近关于澳洲间谍机构对与中国进行的信息交换的态度的报道,她对自己的旅行计划感到“紧张”。
她写道:“朋友们,如果我10月27日没有登上澳航的航班离开香港,请尽快通知外交部长黄英贤!”
(图片来源:Pearls & Irritations)
令人不安的是,这让我想起了我出发去中国前与悉尼科技大学的同事们开的一个类似的玩笑,我得说我其实只是半开玩笑。
苏州的研讨会很成功。会议分享了大量新的实证研究成果,并进行了大量扩展和深入的讨论——有时甚至是辩论。
四年没来中国,我听到了中国许多新的个人做法和社会现象。例如,我了解到藏传佛教已经成为一些中产阶级女性获得社会支持的手段,这些女性感到与主流“女性”规范疏远,并受到了性别不平等的伤害。
我还了解到“红色收藏家”的动机是什么,这些革命者的后代收集革命和毛泽东时代的物品,以建立和维持与他们的革命先辈的亲密联系。
我了解到中国政府如何以及为什么在学习成绩优异的大学生情侣中传播一种特殊的爱情。
我了解到,尽管MeToo运动和西方式女权主义遭到广泛镇压,但中国政府是如何以及为什么容忍中国非政府组织中的此类运动的。
但是学习不仅仅发生在预定的讨论中,许多见解、新知识和研究经验是在茶歇时间、用餐、参观和计划时间之外的非正式互动中分享的。这些谈话往往更加私密和坦率,尽管有些是轶闻。
听说一些中国大学学者进行教学和研究的知识空间正在逐渐缩小,我对此感到担忧。我感觉到很多人都很感激能够在研讨会上自由发言。
同样,中国同事听到希望与中国同事合作的澳洲研究人员受到了越来越严格的审查时,也感到惊讶,甚至困惑。
双方都深刻认识到两国研究人员进行持续的、面对面的(如果可能的话)交流的重要性。
苏州研讨会使我确信,要确保我们对中国的了解保持最新、全面、深入和综合,继续进行实地研究至关重要。同样重要的是,我们对中国的了解必须超越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的范畴。
悉尼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苏州研讨会创始人David Goodman教授坚信,中国发生的一切对澳洲的经济、社会甚至政治都很重要。
他认为,对澳洲来说重要的是要了解有很多普通中国人过着普通的日常生活,这些生活对澳洲来说在很多方面都很重要。
“在世界其他地区的大众想象中,中国概念被当前的地缘政治和美国的角色主导了。澳洲需要了解中国各个地方都发生了什么,而不只是在北京发生了什么以及北京与华盛顿之间的互动,在这之外还有一个对澳洲乃至世界其他地方都很重要的中国。”
与Goodman一样,我认为继续与中国同事交流至关重要。这将帮助我们生成关于中国社会变革的新学术研究,超越我们日常的新闻标题。
它还应有助于我们避免根据僵化、简单和肤浅的认识或刻板印象来决定我们与中国的关系。在当前中澳关系紧张的背景下,这一点至关重要。
*本文作者孙皖宁是悉尼科技大学媒体与文化研究教授。她还是悉尼科技大学澳中关系研究院副院长、澳洲人文科学院研究员和澳洲研究理事会专家学院成员(2020-23)。她在中国研究领域最著名的是她对当代中国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和社会不平等的民族志研究。她的文章涉及华人侨民、华人媒体和澳中关系。
本文译自Peals&Irritations,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