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病理学之父:癌症起源于炎症!提醒:这5种炎症拖不得(组图)
本文转载自肿瘤的真相与误区,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张阿姨一年肚子不舒服,来到医院检查,发现胃角处有一个小溃疡,病理结果为“炎症”。想着不就是胃炎嘛,中年人谁没有个胃炎,张阿姨也就没放心上。
但随后的一年,时常出现消化不良,恶心等症状,之后大便也出现了问题,意识到不对的张阿姨再次来到医院。胃镜显示其胃部满目疮痍,后诊断为“胃印戒细胞癌”,恶性程度极高。
张阿姨想不明白,不只是个炎症吗,怎么最后检查出来了癌?
一、历经时间检验:癌症起源于炎症
德国病理学之父鲁道夫·魏尔肖在19世纪60年代发现癌变组织内有大量的白细胞,而白细胞是身体炎症反应的一个部分,其可对抗外来入侵的病原体,修复受损的组织。
根据这一发现,鲁道夫·魏尔肖认为肿瘤的起源可能与炎症相关。之后很长时间,国际癌症组织对各国癌症发生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6左右的癌症与细菌、病毒感染相关,这些感染就是我们常说的炎症了。
当体内存在炎症时,身体会不断释放白细胞对其进行修复,一些反复发作的急性炎症会演变成慢性炎症,最终还可能癌变。
这是因为炎症在反复修补的过程中,细胞会不断增殖、分裂,而细胞分裂次数越多,DNA出错的概率也就越大,更容易产生癌细胞。时间一久,癌细胞数量增多就会形成癌症。
二、哪些不起眼的炎症有可能致癌?
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炎症,如果没有及时引起重视并干预的话,有极大的可能性会演变成癌。
1.肝炎→肝癌
我国有80%以上的肝癌患者曾有过肝炎病史,当身体罹患慢性肝炎时,病毒会不断在肝脏内复制,给肝脏带来慢性损伤。时间长了,可能会演变成肝硬化,乃至肝癌。
2.胃炎→胃癌
临床上大部分罹患胃癌的患者都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史,在发生感染后病菌会对胃部健康带来影响,继而容易引起胃粘膜反复炎症,导致胃溃疡发生。胃溃疡发生后没有及时干预,可能会演变成萎缩性胃炎,而该症是典型的癌前病变,不及时治疗会演变成胃癌。
3.肠炎→肠癌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累及胃肠道的慢性、非特异性、复发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生与细菌、病毒导致的肠道免疫过度活跃相关。研究发现,溃疡性结肠炎与恶性肿瘤的风险增加相关。
4.胰腺炎→胰腺癌
超80%的胰腺癌患者有胰腺炎病史,特别是胰腺炎反复发作的人群,很容易发展成慢性炎症,会显著增加胰腺癌变的风险。
5.宫颈炎→宫颈癌
并非所有的宫颈炎都会引起癌症发生,但如果是HPV病毒感染所致的宫颈炎,则有较大的几率会发生癌变,一定要及时进行干预。
三、这三项指标异常,可能提示身体炎症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该如何知道自己体内是否有炎症呢?或可通过检查这几个指标来及时发现。
1.C反应蛋白
C反应蛋白是通过血液检查得知,多用于急性炎症的诊断,正常参考值为0~10mg/L。当身体出现急性炎症时,肝脏会迅速合成C反应蛋白,导致血液内的C反应蛋白水平急剧上升。
2.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
SAA检查也同样是通过抽血,正常值应该在0~10mg/L,急性期的感染SAA指标会在感染后3~6小时升高,病原体清除后即可恢复正常水平。该指标主要用于反映机体感染情况、炎症恢复灵敏指标。
3.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正常指标为4.8~5.6%,升高可能在提示体内存在炎症,说明过去2~3个月内身体的血糖水平较高。长期血糖过高会让体内生成高级糖酵解终产物AGEs,该物质有高度炎症性,会让身体处于发炎状态下。
四、用好天然“消炎剂”,把炎症吃回去
饮食对于干预炎症有一定的好处,生活中有不少食物具有潜在抗炎特性,建议日常可调整自己的饮食模式,帮助身体远离炎症。
1.鱼类
鱼肉内有丰富的ω-3脂肪酸成分,该成分是很好的抗炎物质,建议每周至少摄入2次鱼肉。
2.十字花科蔬菜
如青花菜、羽衣甘蓝、花椰菜等,内里都有丰富的抗氧化剂,可帮助让身体免受有害化合物的伤害。
3.姜黄
姜黄内有天然的抗炎化合物姜黄素,对于身体抗炎有一定的帮助,必要时可多摄入。
4.红薯
红薯内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胡萝卜素、维生素B6、维生素C等成分,对身体的炎症恢复有积极作用。
身体的炎症不能轻易忽略,要是真的有持续异常,不要忘了及时去医院治疗,毕竟,身体怎么样只有自己才最清楚。
本文转载自肿瘤的真相与误区,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