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媒体:科研合作不应天真幼稚(图)
本文转载自德国之声,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
今年夏季德国政府推出中国战略之后,对华关系的重新定位不仅局限在政治和经济层面,科研领域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正如德国科研部长史塔克瓦青格所说的那样,今后开展科研合作时,应以"利益和价值观"为导向。
《每日镜报》发表评论称,长期以来,西方工业国家一直在借助自身的技术优势,将生产基地转往远东地区,以获取更高的利润。但情况早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篇题为《过于幼稚的西方》的评论写道:
"中国早已不再是'世界工厂',而是逐步演变成正在努力获取国际政治影响力和认可的高科技大国。德国政府在其中国战略中谈到'竞争和制度性对手',并指出我们的自由民主生活方式和繁荣富足所面临的威胁,这并非毫无道理,因为在过去的几十年当中,我们一直把技术输出作为理所当然的事情。然而,这一切并非如此,想必现在大多数人都对此有了共识。一年前,人工智能(AI)突然开始登堂入室,被社会广泛接受,至迟在这个时候,我们所有人就应意识到,核心技术领域的创新速度总是快于我们对其长期影响的理解,这无疑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当德国、欧盟以及美国的政治家们还在讨论如何与时俱进应对技术新发展之际,而在其他地方,新技术已经被辅助实践:人工智能被滥用于自动化战争、虚假新闻泛滥成灾、网络袭击以及无孔不入的大规模监控正在损害我们的公民权利。"
评论指出,微软、亚马逊以及Meta等高科技巨头本应在核心技术领域发挥榜样作用,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企业却在继续同利用人工智能打压民众的国家保持着密切的政治和商业关系,这其中就包括中国。
"那么,面对这种矛盾局面,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呢?首先,我们必须停止不假思索地将核心技术出口到那些无视基本人权和自由的国家。几十年的富足生活让我们认为,基本人权和自由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世界上的大型科技公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意识到自己的巨大责任,因为事情早已不再是通过科研合作来美化经营业绩,从而让股民股东们心满意足那么简单了。更为重要的是,对新技术未来风险的无知已经无法再成为不去遏制风险的借口,因为风险已经成为现实。"
专家预计,中国2024年起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出现下滑趋势。图为中国一处风力发电场。
对于本周四即将在迪拜召开的世界气候会议,《科隆评论报》发表评论写道:
"事实上,似乎只有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才能促成一个市场经济体实现碳中性,但美国总统拜登却只想用胡萝卜实现目标,他为绿色技术注入了高达数以千亿计的巨额资金。然而,由于拜登不敢动用皮鞭,那些天然气和石油跨国公司也在注入更多的资金,以扩展其肮脏业务。如此这般,减排目标将很难实现。
偏偏是中国带来了一线希望。中国的风能、太阳能以及原子能发展极快,以至于专家们预计,该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2024年就会出现下滑趋势。这样一来,中国将取代欧洲,成为新兴工业国家通往碳中性发展道路的重要伙伴。"
本文转载自德国之声,仅代表原出处和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阅读,不代表本网态度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