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速度快的人,不容易得糖尿病(组图)
早在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提出:走路是世界上最佳运动之一。不少人盯着每天能走多少步,却忽视了一个重要指标——步速。
近日,一项涉及50.8万人的新成果显示:走路提提速,就能降低2型糖尿病风险;非常快的步速,与糖尿病风险降低39%相关。
《生命时报》
走路提提速,就能控糖
在《英国运动医学杂志》刊登的这项研究中,伊朗塞姆南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荟萃分析了10项研究,共纳入508121名成年参与者。
根据步行速度,参与者被分为4组:休闲散步(6.5 km/h)。在8年随访期间,共记录18410例2型糖尿病患者。
结果显示,与休闲散步
▶ 正常步行速度(3~5km/h)与糖尿病风险降低15%相关,
▶ 轻快步行(5~6.5km/h)与糖尿病风险降低24%相关,
▶ 非常快步行(>6.5 km/h)与糖尿病风险降低39%相关。
研究人员还发现步行速度每增加1km/h,患糖尿病的风险就会降低9%;降低糖尿病风险的最低步速是4km/h,相当于男性每分钟87步,女性每分钟100步。
「走路快」是种健康优势
你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走路快慢”这件不起眼的事情,其实是衡量身体机能的重要指标,比如身体适氧能力、心肺和下肢肌肉耐力。
走路快的人,在多个方面拥有健康优势。
有助延寿
美国《梅奥诊所学报》对47.5万人的步行速度进行了7年的监测研究,结果显示,不管体重指数如何,走路快的人,寿命也更长。
血压更稳定
我国暨南大学医学部近日研究发现,与步速慢的老人相比,步速较快与高血压风险较低有关,超重肥胖的老人尤为明显。
心脏病风险低
2022年日本东京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研究发现,中年人走路速度快,今后患心衰的风险也更低。
研究人员表示,要想达到护心的效果,走路提点速,以微微出汗、呼吸微喘为宜。
大脑更健康
德国明斯特大学对1206名志愿者研究发现,在2分钟内走得越远(步速越快)的志愿者,大脑白质结构完整性越好,记忆力等认知功能也越强。
步速有个底线:0.6米/秒
人在步行时会调动全身60%~70%的肌群,需要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肌肉骨骼等多个系统配合。步速变慢可提示身体机能下降。
北京老年医院心内科主任王健表示,普通人走路速度是0.9米/秒,低于0.6米/秒说明肌肉萎缩较严重,可能患有肌少症。
因此,可以自测行走6米所用的时间,如果超过10秒,就应怀疑肌肉萎缩。
大家还可以在过红绿灯时简单自测,如果能顺利走到马路对面,说明走路速率正常。
肌肉力量不足、营养不良,以及常见的慢性病如膝关节炎、帕金森病、下肢动脉硬化症等均会影响身体机能,表现出步速慢。
怎么走健康获益最大?
很多人每天走路步数很多,对健康的影响却未必很大,主要是因为走路速度较慢、强度不够。
要想将走路健身的效果最大化,步速、步数、强度、走路姿势等都有讲究。
步速
在此次研究中,降低糖尿病风险的最低步速是4km/h,相当于男性每分钟87步,女性每分钟100步。
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走路时提点速,如果能达到微微出汗、自我感觉有点累的程度就更好了。
强度
衡量走路健身时的运动强度如何,比较标准的方法是看“心率”:
健康且体质较好的人,运动时的心跳可以控制在120~180次/分钟;
中老年人或慢病人群,心跳大致控制在(170-年龄)~(180-年龄)次/分钟。
比如,一个40岁的人,最健康的运动就是心率在走路中达到130次/分钟,并在锻炼后有微微出汗、说话微喘的现象。
步数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医学系教授陆一帆说,身体活动分为两种:基础体力活动和体育锻炼。
虽然说只要动起来就能获益,但还是建议大家抽出一定的体育锻炼时间。因为基础活动是每日的基础步行量,不含健身目的,健康效应不稳定。
陆一帆建议,每周步行锻炼的时间最好不少于150分钟,如果是每周步行5次,每次半小时,走够3500~5000步即可。
姿势
走路时抬头挺胸,不要向前或向后倾,上臂自然摆动;抬腿迈脚,然后按照脚跟→脚掌→脚趾的顺序“滚动”着地。尽可能避免“内外八字”走路,以免由于发力点不科学,对髋、膝关节造成损伤。
总之,如果没有大块的运动时间,平常走路时不妨提提速,如果能达到身体微微出汗的程度更好。
还要尽可能抓住每一个能走路的机会,无论是把车停远一点,还是少坐一两站公交,都能带来健康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