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喝酒时的习惯,让胃癌风险增加56%(组图)
虽然知道喝酒伤身,但生活中一些人还是不能完全避免喝酒,近日,一项发表在美国《胃肠病学》杂志的研究提醒,喝酒本身就会导致多种癌症,而空腹喝酒与胃肠道癌症风险进一步增加10%有关。
《生命时报》
空腹喝酒胃癌风险升56%
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英国生物库的347591名参与者的数据,44%的参与者在吃饭时喝酒,36%表示要看情况,20%选择空腹喝酒。
调整其他变量和酒精摄入量之后发现,与随餐饮酒的人相比,空腹喝酒的人患胃肠道癌症的风险增加了10%。按照癌症亚型进一步分析,胃癌风险增加了56%,肝癌风险增加了42%,直肠癌风险增加了17%。
此前,世卫组织和世界各地卫生机构发现了相当多有力证据,证明饮酒与包括癌症在内的一系列疾病有关。
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肿瘤学》曾刊登一项研究,2020年全球大约有74万例的新发癌症因饮酒所致。
2016年,新西兰奥塔戈大学的一项研究称,在对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美国癌症研究协会等机构的数据,进行横跨10年的分析研究后发现,酒精可引起口咽部、喉部、食道、肝脏、结肠、直肠、乳房这7个部位的癌症。
此外,也有越来越多证据显示,酒精会导致皮肤癌、前列腺癌和胰腺癌。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王东林表示,酒精的主要成分乙醇并不会致癌,真正有“杀伤力”的是其在体内代谢的中间产物。酒精进入人体后,一小部分可随肺部呼吸或经汗腺排出体外,绝大部分会在肝脏与乙醇脱氢酶作用下,生成乙醛,而后继续发生反应变为乙酸,最后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过程中,乙醇和乙酸对人体基本无害,乙醛最致命,它能破坏健康细胞DNA,使之发生不可逆突变,为癌变埋下隐患。
喝酒后身体发生了啥
据韩国kormedi网站,酒进入人体后,身体会发生以下变化:
最初几分钟
酒有特殊香味,如啤酒的小麦味、白酒的酱香味等,饮用前光闻闻气味,大脑就能分泌多巴胺。喝上几口后,酒精顺着食道进入胃部,不需要消化就可以穿透黏膜进入血液,直抵大脑,并从大脑向全身扩散。此时,大脑抑制功能关闭,自控力开始下降。
10分钟后
人体开始认为酒中的酒精“有毒”,因此拒绝在体内储存它,开启分解模式。同时,心率逐步提升,使大脑获得更多氧气,导致感官敏感。
15分钟后
胃里生成乙醇脱氢酶来分解酒精,肝脏将其转化为乙酸和脂肪酸。虽然酒精分解得十分缓慢,但大脑多巴胺的分泌比刚开始更活跃,开始增加对酒的渴望,会不自觉地继续喝几口。同时,全身血管在酒精的刺激下开始扩张,导致身体发热、出汗。
20分钟后
酒精的影响开始在全身显现,出现心情变好等情感变化。
45分钟后
血液中的酒精含量达到峰值,大脑开始大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皮质醇等,变得更加兴奋、大胆,甚至失去理智。此外,由于胃部肌肉被酒精麻痹、放松,大量堆积的消化液开始向食道上涌,造成胃部灼热。
60分钟后
由于酒有水分,尤其啤酒中水的含量较高,利尿作用明显。因此,人在喝酒时经常想小便,渐渐出现脱水状态,同时睡意来袭。胃部因想要摆脱酒精,一直在过量分泌胃酸,所以有人会恶心呕吐。原本兴奋的大脑在过量酒精影响下,变得迟钝,逐渐失去了思考和运动能力。
12~24小时
体内超标的酒精还在分解,不擅长喝酒的人,分解时间更久,可能还会出现宿醉。宿醉后醒来,前一夜酒精导致的血管扩张,会引发第二天的头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
此时,酒精虽被全部分解,但在人体内留下永久破坏,如心脏位置下移,导致供血受阻;堵塞胰腺,增加胰腺炎和糖尿病风险;钙水平下降,引发骨质疏松;免疫力下降,更易感冒等;肝脏脂肪堆积,诱发肝硬化;大脑开始萎缩,导致记忆力下降等。
3种方法减轻酒后不适
饮酒一时爽,酒后人遭殃。当血液中的酒精浓度达到0.08%以上时,人就会因饮酒过量产生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不适,而且这些不适可能会持续到第二天。
饮酒前吃点肉
空腹时酒精的吸收速度最快,而胃里有食物能减缓酒精的吸收速度,肉类、鱼或乳制品中的蛋白质尤其有助于减缓酒精的吸收,因为它们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被胃排空,进而缓解酒后不适。
多喝水
酒醉常伴随着脱水,因此多喝水有助于减轻酒后不适。建议每喝两杯酒精饮品至少喝一杯水。
别混喝
除乙醇外,酒中还有其他同类的化合物,比如红酒和深色酒中的同类化合物要多于浅色酒和白葡萄酒。如果红、白酒混合起来喝,危害更大,身体不适也会更加严重。
最后必须强调,酒精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安全摄入量”。
以上方法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黏膜,但作用很小,市场上宣传的各种解酒药,最多能缓解不适症状,对减少酒精伤害也无明确疗效。因此,从维护健康的角度出发,做到少喝、不喝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