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痛快!”过年了,这些澳洲华人反而选择“断亲”,只因…(组图)
“断亲”是一个社会学术语,指的是人懒于、疏于,或者是不屑于同二代以内的亲戚互动和交往。
这一社会现象在国内日趋普遍的同时,对部分在澳华人来说,感觉也许更甚。
示意图(图片来源:网络)
他们或坚决果断,再无顾虑,又或是碍于面子,偷偷“假断亲”。
“不后悔。”他们说,“觉得痛快,早就该这么做了。”
“这么多年,第一次觉得轻松”
家在墨尔本的90后Jane日前回国省亲。她笑称今次是“潜伏行动”,“连婆婆都没告诉,只有爸妈知道,就想简单过个年。”
据她讲述,此前回国,不仅要为各路亲戚买一堆保健品,还要详细规划行程,“简直比总理还忙,真正陪父母的时间屈指可数。”
Jane与家人在国内看演出(图片来源:供图)
与亲友聊天,对她来说也日觉尴尬。彼此都有些生疏,话题、观念聊不到一起,“却还得互相捧着”。
她说,“有的还会明里暗里羡慕妒忌恨,就因为你出国了。”
“除了父母,谁管你在澳洲究竟过得好不好?只想着是不是为孩子铺个路,能不能给带个东西等等。”Jane有些惆怅,“目的型社交”让她身心俱疲,所以今次“偷偷带孩子回国”,“朋友圈假装还在澳洲。”
“这么多年,第一次觉得轻松,没有任务,没有应酬。”她笑着表示,“这算假‘断亲’吧,因为明面上还是不好意思。”
“父母不在了,也就没有留恋了”
相比Jane的“不好意思”,李女士更为直截了当。
今年已经是她第五年不回国过年,打算连在网上发新年祝福的流程也“省略”。她称,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都看透了,懒得走形式”。
李女士告诉记者,现年46岁的她父母均已离世。兄弟姐妹4人中,她年龄最小,却承担了最多的责任,“只因为全家都认为我出国了,有钱。”
她于20年前移居墨尔本,但仍然需要一力承担父母的生活和医疗等开销。她无奈地说,“老人连袜子都是我买的。”
“他们(兄姐)从没有说过一句‘谢谢’,从没说过一句要分担,就认为是应该的。”她略带哽咽地告诉记者,“我辛苦工作,省吃俭用补贴家里,却落不到一句好。”
前两年,父母相继去世,“我突然松了口气,觉得终于摆脱了,开始逐渐断了与兄姐的联系。”
“我从不后悔移民,也不后悔断亲。”她语气坚定,“父母不在了,也就没有留恋了。”
“只觉得痛快,早该这么做了”
家住悉尼的Lily告诉记者,“断亲”这个念头由来已久。
据她讲述,自16岁留学后,与亲戚们的往来日益减少,平日里的情分本就“少得可怜”。
回国后的饭局上,“除了敬酒和客套话,不断重复的陈年旧事,没有共同语言。”
不时,还有远亲赴澳旅游。“我不仅全陪,还得全贴。”她有些无奈,“可我都忍了,想着渐渐不来往也就算了。”
可却因收到远方表妹的信息,她一下子破防了。
“内容就一句:‘后天我结婚,姐,你来吗?’”Lily告诉记者,心中感受不止气愤,更像是“吞苍蝇”。
微信转“份子钱”(图片来源:供图)
“我们3年没联系过!而且她在武汉,我在悉尼!提前2天通知我,无非就是为了份子钱。”
她索性在家族群里发了声明,“感谢大家还记得我,可如今我人在澳洲,各位婚丧嫁娶,实在无法及时到场,也不劳烦各位通知,如有不当之处,还请见谅。”
群里好一阵没有动静,最后还是爸妈打了圆场。Lily表示,“我只觉得痛快,应该早就这么做了。”
“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都拉倒”
关于“断亲”的原因,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胡小武表示,就中国国内而言,城市化与社会流动造成的居住地分离是成因之一。
而远在南半球的澳洲华人更是如此,因长时间与亲戚的分离,导致因空间距离到情感疏离的社会交往状态。
在他看来,传统亲戚关系日渐式微,“日常生活里,亲戚不在场,或者被朋友替代,因而导致‘断亲’行为成为必然。”
国内网友总结“断亲”表现(图片来源:网络)
他还表示,“断亲”成因复杂,比如社交压力剧增、自我意识觉醒、“内卷化”社会生长环境的刺激、亲戚间的攀比造成亲情磨灭、父辈亲人离世,以及家庭经济独立等。
网友也发表了观点,有的认为难与亲戚真心相处,还有的是“被动断亲”,认为不往来也正常。
网友评论(图片来源:网络)
身在澳洲的您,有类似感受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记者 米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