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什么潮汕人还在过春节!”15岁英歌舞女神爆火,戳中了多少中国人?(组图)
一般来说,春节结束的标志就是上班。
但直到今年益美君才发现:
元宵节都到了。
有的人竟然还在庆祝春节!
过去半个月,很多网友都刷到了这个身穿大红刺绣、头戴花翎的女孩。
她名叫郑梓欣,刚刚15岁,是潮汕西门女子英歌“头槌”。
无数人被她青春、甜美的笑容感染。
这一幕,让我想起那个曾火遍全球的“撒红节女孩”。
更相似的是,个人的走红带动了节日的出圈。
全网刷屏的英歌舞让全国人民见识了不一样的春节。
隔壁福建省的游神活动,同样震撼!
还有西北地区的社火表演,超群绝伦!
看到这些热闹非凡的情景,益美君想说:
真想去到现场看一场表演!
以往我们总是羡慕国外的节日氛围感十足,其实我们的传统节日也可以如此丰富和精彩。
只是,这座被封印的宝藏需要被重新挖掘。
▼
最让人感动的一幕
这两天看到一个段子:
你们的春节结束了,潮汕人的春节才刚开始。
无数本地人站出来证明:
春节只是一场预热,英歌舞只是一道开胃菜。
舞龙舞狮、老爷出巡、盐灶托神老爷、猪猪选秀……
五花八门的民俗活动惊掉了益美君的下巴。
听完,我羡慕坏了:
你们潮汕人都不用上班的吗?
你们潮汕人这么会过年的吗?
更重要的是,主导这些活动的不只是中老年人,年轻人、少年儿童也是主力军。
人家的宝宝,是被节日氛围熏陶大的。
益美君刷到了一条幽默又让人感动的视频:
一支英歌舞巡游队伍穿街而过,一个看起来只有三岁的孩子伴着鼓点大声呼喊着。
几名大哥注意到了这个男孩,上前与他互动。
下一秒,男孩被吓哭,周围的人也都被逗笑。
这样的童年记忆是无比宝贵的。
相信不久之后,他也会成为队伍中的一员。
如此一来,传统文化绝无遗失的可能。
过去这些年,年轻人总被吐槽喜欢过洋节,事实真的如此吗?
咱们可不背这个锅。
其实我们的传统节日、民俗一点都不土,年轻人喜欢的也不是什么洋节,而是浓厚的节日氛围。
以去年上海盛大的万圣节游行为例:
当节日到来,大家自由装扮,全身心放松地玩乐。
这样的欢快氛围年轻人怎么会不爱?
同样的,没有人不爱烟花、爆竹、花灯、传统服饰……
过去,盛大热烈的节日游行总能引人驻足。
但在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中,有些仪式感早已被我们亲手丢弃。
身边很多朋友都说,真心想陪孩子找找我们小时候的年味。
可现实是,假期少得可怜。
今年的“史上最长年假”,不包含除夕,扣除调休后根本没剩几天。
大家都在匆忙中过节,根本顾不上所谓的节日氛围。
最近,网友对潮汕的热捧也印证了这一点:
我们得想办法把那些铭刻在基因里的文化找回来。
▼
关于节日氛围的“吐槽”
中国哲学家张祥龙曾写道:
“我总觉着,我们现在正在丢掉的已不是那些让中国人蒙受耻辱、遭逢危难的东西,而是那使我们是一个中国人的东西,是那让我们觉得活得有意思,有祖母的爱意和古老城墙环抱的东西。
那曾经显得有些凶霸霸的旧文化或所谓‘封建主义’,就如同一个不幸的大家族,早已经历了多少轮红白相间的暴虐剥夺,查抄收监,其中曾作威作福者早已被开刀问斩,而众男丁们也不是死于非命就是被发配充军,眼下所剩者只是杜甫笔下‘石壕吏’所能抓到的残年老妇。
你不去管,她也将在最后几声叹息中撒手人寰,永辞我们而去了。
那时,‘中国人’面对的就将是一个完全没有真正中国味道的世界,而要过的就将是一种总在艳羡进步者(这在可见的将来就是西方),而自己又总也不够进步的喘气心跳的生活。”
是啊,如此发展一百年,我们还如何证明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呢?
我们的子孙只能在羡慕中逐渐迷失,很多原本属于我们的文化却被外人抢走冠以他名。
这也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正在发生的。
今年春节,马面裙大火。
山东曹县的生产基地卖出了3亿多元人民币的营业额。
但可悲的是,马面裙被公众熟知还是因为某奢侈品大牌公然抄袭。
当时人家不光将一套以马面裙为蓝本的服饰的首发站定在韩国,还发文称“融合法国和韩国文化”。
旁人为何敢明目张胆地进行文化挪移?
原因不言而喻。
中国国家地理发表过一篇名为《即将消失的,何止濒危动物,还有那些中国传统节日》的文章。
一看才知道,很多传统节日早已被我们忘记。
比如:花朝节、天贶节、寒衣节……
看完这些传统节日的介绍,益美君发现:
每一个都生动丰富,老弱妇孺都能乐在其中。
我们不妨看看这段描述:
除此之外,老百姓还会举行盛大的花神活动。
这样的节日,不值得铭记吗?
但可惜的是:
这些名字,我们甚至不再提及。
即便大家知道这些节日存在,也没有精力去过。
去年淄博、哈尔滨爆火以来,全国各地文旅局想尽办法吸引游客,也闹出了不少笑话。
卷了一圈,最好的法子竟然是排队跳“科目三”……
但我们最不缺的不就是历史和文化吗?
每个地方原本都有拿得出手的民俗活动不是吗?
为什么各地的文旅项目千篇一律呢?
今年春晚过后,网友直呼:
西安分会场赢麻了!
原因就是那个节目呈现了我们最好的文化,让大家发自内心地感到骄傲。
要让文化真正属于公众
春节前,益美君看到一条新闻:
苏州地铁在呼吁乘客节假日期间穿汉服出行。
网友调侃:
“虽然一套汉服几百块,一张地铁票只有几块钱,但我希望全国推广!”
大家并非喜欢薅羊毛,而是喜欢这种被传统文化包裹的氛围。
当普通老百姓能够亲身参与其中,节日才是节日,节日的氛围感也会越来越浓厚。
最近两年,文旅大热。
此时正是普及传统文化的好时机。
淄博爆火的时候,益美君曾说:
下一个出圈的城市未必拥有天然的、绝美的自然资源,但必定会将极致的人文呈现于人前。
所谓的文旅密码,其实就两个字:用心。
希望各地文旅局朝着正确的方向卷:
让全国人民看到真正的地方特色。
相应的,我们也需要更多的节日和假期。
只有如此,大家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