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知名华人去世!逃到新西兰,曾出钱买下华人遗迹,只为好好保存…(组图)
名华人历史学家James Ng于3月6日在但尼丁去世,享年87岁。
他曾担任过许多公共职务,包括但尼丁公共艺术馆馆长、奥塔哥社区信托基金委员会召集人,以及劳伦斯中国营慈善信托基金主席。
James Ng中文名伍德明。他5岁时逃难来到新西兰,在他的身上,背负了一部完整的“华人逃难史”。
在世界秩序再次面临改变的当下,读懂他身上的这部史,或许有些现实意义。
01
拿到文件 家属可去新西兰避难
伍德明1936年出生于广东台山。
当时,他的父亲已经出洋挣钱到了新西兰,留下他的母亲在家乡承担养育儿女、侍奉双亲、耕田种地的责任。
这个模式当时在台山很流行。
日军入侵广东后,父亲便写信给母亲,“你必须离开台山”。
当时,他们这批出洋的人,好不容易都拿到了新西兰政府的华侨接眷避难许可。
但母亲首先的问题就是:“谁能照顾祖父呢?”作为家里的大儿媳,她有照顾大家庭的责任。
后来决定,由伍德明的婶婶一家留下来照顾老人,因为他们虽然也获得了允许妻子儿女前往新西兰避难的许可,但他家前往避难的态度不是很坚决。
1941年3月,日军入侵台山,随后撤出,1941年底又入侵台山。伍德明和哥哥随母亲,正好是这两次入侵之间的夏天离开台山的。
临走时,他们登上一座小山,母亲环顾四周,看着山下的村庄,一句话也没有说。
“这是她最后一次看我们的村子。”伍德明曾回忆说。
确实,一别就是一生,他的母亲此生再没有机会回国。
但是若他们此时没有离开,不久之后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与新西兰之间的交通断绝,他们便失去离开战时中国的机会,一生的命运也将改变。
02
漫长、折磨的逃难过程
他们先从台山,乘坐小舢板到香港。
小舢板必须沿江岸航行,以免遭遇日军飞机的轰炸。
在香港等船的日子也是难熬的。
据另一同行者回忆:“在香港时我们需要步步为营,因为人人都知道我们是等着上船的‘金山婆’,有些坏人跟着我们,伺机下手。我永远不会单独在路上走。“
可以想见,妇女携带儿童、财物出门,在战时危险如影随形。
没有直达新西兰的轮船,他们需要先乘船到悉尼。
香港到悉尼的船行时间约为2-3个星期,对于晕船的人来说,航程是漫长而痛苦的。
到达悉尼后,澳大利亚政府不允许前往新西兰的华人临时踏上其国土。
他们全都只能在悉尼一家由华侨经营的特殊旅店落脚。
这家旅店的名字叫King Nam Jung。侨眷需要在此等待每隔一周左右从新西兰驶来的轮船。
从悉尼到新西兰的屋仑(Auckland,今译奥克兰)或惠灵顿港的航行时间,需要三四天。
当华侨妇女儿童乘坐的轮船靠港时,往往有丈夫、同乡甚至领事来协助办理登岸手续。
经过万里之行,终于平安抵达新国度,见到丈夫(父亲),妇女儿童都高兴不已。
新西兰安宁与清洁的环境,尤为女性家眷所喜爱。
当然,抵达陌生国度时的惧怕和疑惑,也会时时涌上心头。
有同行妇女回忆:“我以前从未见过欧洲人,他们看来又白又大,人数又那么多,真是吓人得紧。我不会说他们的语言,他们又不懂我的话。”
语言不通和陌生的环境,需要这些家眷以坚强和学习的心态去慢慢适应。
03
买下华人历史遗迹 永存后世
1993年新西兰播出一部探讨“新西兰华人歧视历史”的电视片。
在其中,历史学家伍德明告诉记者,5岁的他下船之后,见到父亲,父亲的第一个告诫让他记忆犹新。
父亲说,“如果有人喊你QIN QIONG或者CHINA MAN,你不要做任何反应。”
父亲说,如果你反应了,事情只会更糟。
原来,这些都是当时流行的对华人的蔑称。
这一忠告真实地反映了伍德明小时候的生存环境。
5岁来到新西兰之后,伍德明跟随父母在南岛的Gore和Ashburton地区谋生。
开始,他的父母在当地开了一个洗衣房,几年之后,全家搬到了达尼丁,开了一家蔬果店。
伍德明生前和他搜集的新西兰华人历史资料:
他在Ashburton上的高中,大学时转到达尼丁,入读奥塔哥大学医学系。
毕业之后,伍德明在达尼丁当上了家庭医生,并娶了一位华人药剂师Eva Wong-Ng为太太。
由于自己的这段逃难经历,让他一直对华人历史有很大热情,投入到了专业的研究中。
1999年,他出版了开创性的著作《华人往事之窗》(四卷本),成为新西兰华人历史研究的权威著作。
除了著书立说,伍德明为华人社区做的最大的一件事情,是出资购买下荒废的华人历史遗迹,以求保存华人在新西兰的历史痕迹,留之后世。
他意识到,华人先驱在奥塔哥金矿的历史非常重要。
于是他在2004年,购买了“劳伦斯华人村”的土地。
劳伦斯华人村建于1867 年,是新西兰奥塔哥地区最早和最大的华人淘金工人定居点。
现在,这个地方已经定为新西兰1级历史遗产。
现存有三座原始建筑:帝国酒店、马厩和潘法乔斯之家(Poon Fah Joss House)。
劳伦斯华人村修缮后的现存建筑,对联:南星拱北 顺水朝东
为了更好地流传后世,伍德明成立了一个华人遗产研究慈善信托基金会,对劳伦斯华人村历史遗迹进行修缮和保护。
从此,这里成为当地华人活动的一个聚集点。
他一直担任基金会的主席到2018年退休,其后,由他的女儿Denise Ng继任基金会主席。
04
逃难许可:竟改变了华人形象
新西兰政府发给华人的家属逃难许可文件,可以说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也改变了华人在新西兰的形象。
新西兰华人真正融入本地社会,是从这批家眷来了之后才开始的。
之前,只有华人男性打工者在新西兰。
他们和家人分离,在新西兰空闲无事可做,赌博、抽大烟、嫖妓成了必然,也导致新西兰社会对他们观感不佳。
华人劳工夜生活 1874年 英文报纸
而这些家眷来到新西兰之后,这些华人开始有了家庭生活,整体形象为之一变。
更多新西兰人开始了解到华人勤劳、负责的一面。
1936年新西兰男女华人分别为2432人和511人,男女比例为4.8∶1。
到1945年,男女华侨人数分别为3414人和1526人,男女比例为2.2∶1。
而1951年时,男女华侨比例进一步调整为1.7∶1。
可以说,避难妇女儿童的到来,是新西兰华侨发展历史上的一个转折。
伍德明讲述华人在新历史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吴敏超的研究,1939年新西兰政府的避难允准条例,使249名妇女和244名儿童从战时中国来到新西兰。
249名妇女到达新西兰后的若干年内(1947年之前),她们与丈夫又生育了437名孩子,加上携带而来244名儿童,总计930名妇女儿童的出现,开启了新西兰华侨的家庭时代和落地生根的时代。
05
逃难入境条件也挺严
但是,有必要说一说,新西兰政府允许华人逃难这件事,也是一波三折。
1939年新西兰政府给逃难华人最初的居留标准,入境暂居期仅为二年,而且需要:
* 签具书状,声明入境之妇童,系其合法之妻子。
* 须缴担保金二百镑,于妻子离境时发还。
* 须二人作保,签具保证书,承认如入境,妇童因生活上或法律上之关系产生费用时,该保证人担任偿还。
* 签具保结,愿将其妻来纽时携入之子女,连同入境后生养之子女,于其妻离纽时,一并携出境,如不履行,具结人应纳五百镑罚金。
但是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国际情势发生了巨变。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和新西兰面对共同的敌人——日本,成为同盟国。
1944年工党上台,时任新西兰财政部长兼海关部长的工党副党魁Walter Nash,在国会提议废止移民律中歧视华侨的律文。
(Walter Nash就是大家熟悉的Stuart Nash的曾祖父,Stuart Nash是真正的官后代。)
1944年12月在Walter Nash的推动下,新西兰决定废除执行了40多年的移民律中歧视华人的部分,表明从此以后华人在移民法律上享受与其他外籍人平等的地位。
//
历史和人生的际遇,让伍德明先生亲历了这段历史,并终身难忘。
新西兰华人有幸,有这么一位立誓将这段历史好好保存的人。
伍德明和妻子创立了慈善信托基金,其“伍氏新西兰华人遗产收藏”已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可。
昨天,劳伦斯华人村官方脸书账号贴出讣告,告知James Ng伍德明先生的离世。
讣告说,“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历史学家,研究华人移民及对新西兰的贡献。他对劳伦斯华人村的愿景,是保护遗址及其蕴含的文化和历史,并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愿缅怀成为未来的庇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