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夜间刷流水!”澳洲华人买店日赔千元,营业额竟狂泄大半!怒批前东主涉嫌造假(组图)
昆州华人关先生没想到,买下原以为“挣钱的店”,接手第一天营业,“流水”竟比预期中缩减了超过一半。
看到经营迟迟没有起色,起了疑心的他查看收银系统的历史记录,留意到大量非营业时间的录入,“都是凌晨或者夜间刷的。”
他认为前店主在生意转让中涉嫌不诚信,故而走上维权之路。
“挣钱的店”
去年8月,关先生看到一家蔬果店的生意出售。广告显示:“位于知名商场内”、“每周营业额为5万澳元”。现任店主经营了约2年。
关告诉今日澳洲App记者,经商多年的他接手菜店还是第一次。相中这家店是因为,“我在这个商场有另外两家店,买个菜店方便管理。”
另外,他还经营多间餐馆,这方便了蔬菜和水果的供应。
中介卖力推销(图片来源:供图)
为了保险起见,他查看了前两任店主共计3年上交ATO的BAS报表。数据显示,2022年10到12月的季度营业额约为31万澳元,2023年1到3月营业额约45万澳元。
看到经营情况不甚理想,他有些动摇。“中介劝我说,现在这个老板经营得不如上任好,前任季度报表75万。”
中介告知这是个“挣钱的店”(图片来源:供图)
几天后,中介发来2023年4到6月的BAS,显示季度营业额上升为88万多澳元。中介说,是个“挣钱的店”。
这让其下定决心购买,“我后来问过房租账单,也问过人工占比,觉得这个生意比较值钱。”
3份报表数据差距较大(图片来源:供图)
去年9月,双方谈定购买意向,价格为60万澳元,关先生交付定金5000澳元。今年5月,生意正式交割,他付清了所有费用。
“大量流水都是凌晨或者夜间刷的”
然而,一切并非他预想那样顺利。
“交割后第一天,我发现实际营业额只有$2500,顿时感受不太对,与之前说的$7000有很大差距。”
首日营业额不如预期中的一半,关先生质疑之余,唯有继续观察。
然而,接下来两周内,他发现日平均营业额依然仅有$2500上下,这让其怀疑前任店主提供的数据有“水分”。
非营业时间的流水收入节选(图片来源:供图)
他查看收银系统,发现虽然前任店主删除了所有营业记录,但日记账报告(Journal Report)还保留着,“卖家和我都不知道系统会生成这么个细节的报告,我是乱点才发现的。”
这个报告让背后的“猫腻”浮出了水面,“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关先生告诉记者,“我发现‘非常规营业额’数额非常大,大量流水都是凌晨或者夜间刷的。”
“我们算了一下,系统显示卖货的营业额仅有46万澳元左右。”他怀疑2023年4到6月的BAS报表涉嫌“造假”,“为了提高生意售价,引诱我购买,给税局的BAS做到88万。”
蔬果等常规营收每日约2500澳元(图片来源:供图)
买之前被告知“挣钱的店”,到手后却发现是个“赔钱货”,这让他的经营陷入困境,“这个店现在每天赔$800到$1000澳元。”
“有任何疑问,请向地方法院起诉”
此后,关先生开始了艰难的维权之路。
6月,他先是找到原店主询问,然而对方并未解释,“只说会帮助找到问题所在,并且愿意承担后果。”
不过,卖家后续却如“泥牛入海”般消失。
“我之后也有尝试联系卖家,想要合理解释,并寻求和解,卖家却没有回复我消息了。”
关也联系了生意中介,后者表示同样很吃惊,“中介说,干了30年没遇到过。”
关告诉记者,卖家对中介解释,“非常规营业额是卖家进店操作的,用于批发和寿司店”。不过,他接手后,并没有批发和寿司的项目入账,“如果是批发和寿司,不会都是整数,也没有给我任何票据或者告诉我是哪些店之类的。”
关先生的蔬果店(图片来源:供图)
“意思就是不承担责任!”关先生无法接受。一怒之下,举报至澳洲税局和澳洲竞争和消费者委员会(ACCC),但至今都没下文,这让其倍感无力和艰难,只好找到律师,准备走法律途径维权。
“这个店到现在营业额没有任何起色,谁也不想买个赔钱的店砸自己手里,这是诈骗。”他说。
关先生想要分享此次的糟心经历,提醒想要买店做生意的在澳华人“擦亮眼睛”。
他说:“现在经济不好,很多店在赔钱,老板急于出手的,很可能会造假。”
记者尝试联系前店主请其置评,后者表示,“如有任何疑问,请相关人士携带证据,向地方法院提起诉讼,届时公司律师会上庭应诉。”
关于此事,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记者 艾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