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岁男孩挣了1万块”冲上热搜:深扒后才发现,他和清华才女武亦姝,有一样的背景(组图)
10岁男孩自学电气工程挣了1万多。你说气不气人?
有多少爸妈在看到这个热搜后,流下了羡慕的眼泪?
有人会说,不要拿个例当案例。这样的孩子只是少数。当然。毕竟这样的父母也是少数。
少数的家庭 成就少数的孩子
在这条热搜下面,有一条热评:这个新闻突出的不是这么小的孩子就能挣钱,而是他在老爸正确教育下的潜能开发,对电气工程技术的天赋展示。
10岁的孩子能有这样成绩,当然该夸。但背后的父母,更值得夸。
孩子的父亲段先生是一名电气工程师。在父亲的影响下,孩子潜移默化从小就喜欢电气自动化,跟着学了很多基础知识。
段先生说,这次的项目比较简单。从设计电路、制作、编程和调试都是孩子自己完成。
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会教他一些检查设备的方法。通过这个项目,孩子自己挣了1万多。
果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家庭教育和引导更是。
前两天有个很火的“当播音员奶奶开始带孙女”的视频,大家看过没?
可以说,这位奶奶颠覆了我们对老一辈带孩子的刻板印象。每一期视频,奶奶都会给孙女朗诵诗词,说绕口令,唱歌。
网友们感慨奶奶的普通话如此标准,字正腔圆,每一句诗词从她嘴里说出来都无比动听。
更羡慕,她本身的文化素养极高,能够用丰富的知识储备,去影响孩子。
千万别说,孩子太小听不懂之类的话。要相信,任何积极正向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
董宇辉有句话说得很中肯:人是不可能成为自己从来没见过的物种的。
当然,从评论区我们也能看到,这样的奶奶,这样的家庭氛围不多见。更多的是这样的:
或者这样的。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天赋异禀的孩子当然不多见,能给孩子赋能的家庭,也只是少数。任何一个优秀的孩子,都绝不是横空出世。
放弃单向鸡娃
才是教育的底层逻辑
这两天,武亦姝又火了。她的成长履历,可以说是理想孩子的范本。
16岁时,还是复旦附中高一学生的她,在《中国诗词大会上》惊艳亮相。
节目中,她凭借2000多首诗词储备量,打败北大博士,一战成名,成为第二届《中国诗词大会》总冠军。
小有名气后,她没有跟很多人以为的那样,会进入娱乐圈,而是抛开光环,回归到了学生的正常生活。
高考那年,她以613分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这对她来说,才是真正的“梦想成真”。
2023年,她从清华毕业,对于人生新的十字路口,她早已经做好了选择——成为一名能够为儿童文学领域工作的人。
她说,诗词让她诗意地栖居在现实大地上。她希望能将诗词之美传递出去,让更多孩子也能跟她一样被诗词熏陶。
才华横溢,有主见,坚定不移。武亦姝的优秀毋庸置疑,她背后的父母更值得被看见。
武亦姝不是一开始就是学霸,而是父母舍弃了玩手机和应酬的时间,陪着她共同学习,才让她一点点地完成逆袭。
在他们家,经常能看到三个人各自拿着一本书,沉浸式阅读。甚至还会根据名著史书中的情节,进行故事改编、成语接龙和角色扮演。
陪孩子进步的过程,父母也实现了一次个人成长。
爸爸读完了《二十四史》、《山海经》等著作,妈妈和女儿创作的人文画作还拿到了银奖。
很多父母都会问: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有一句话解释得很巧妙: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这才是教育的底层逻辑。前段时间的热播剧《玫瑰的故事》,刘亦菲饰演的“黄亦玫”一角,就因为深谙这种教育理念,被全网怒赞。
有个片段是这样的:黄亦玫决定学开飞机,每天晚上抱着书本学习。
女儿小初问她:“都这么大了,你还要上课考试,多不自由啊。”
黄亦玫回答道:“学习就是为了自由啊。当你学会了怎么学习,想学什么就学什么,需要学什么就学什么,就自由了。”
小初看着热爱学习的妈妈,若有所思地说:“我觉得你和我们同学的妈妈不一样。你从来都不吼我,我总感觉你在套路我,可到底是怎么套路的,我又说不上来。”
黄亦玫笑着回答:“我告诉你我怎么套路你的。你是我生的,我不会的东西我不要求你会,而我会的东西我相信你也一定就会,简单吧。”
在妈妈的带动下,小初最后忍不住问道:“那以后,我也能学开飞机吗?”
黄亦玫虽然对待爱情常常用力过猛,但在养育孩子这件事上却相当松弛。
从她身上,我们能看到一个事实:长辈体现出什么,大概率孩子就会学什么。当你提高对自己的要求,适当降低对孩子的期待。“望子成望女成凤”的焦虑能减少一半。
不会教和愿不愿意教 是两回事
当然,也一定会有人说:不是每个人都是高知父母。本身就文化不高的人,就教不出优秀的孩子了?
首先,解释一个误区。乌克兰教育家马卡联柯说过:
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教训孩子,命令孩子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是在教育。
同理:不是只有在进行精神碰撞,知识交流的时候才是教育。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一种教育。
还记得那个安徽农村单亲妈妈徐珍琴吗?没房子、没存款、没人脉,她一个人打着几份工,供养三个孩子读书。
尽管每天都安排得满满当当,但她还是会挤出时间,回家检查孩子们的作业。
每周都会抽出一天时间用来专门陪孩子,一起学习、玩耍、做家务。
她知道自己没什么文化,在学习上辅导不了孩子,但会尽量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有一次,她出了车祸。了解到她的家庭情况不好,孩子们的班主任组织了一次募捐,却被徐珍琴拒绝了。
她说:“我有手有脚,能自食其力,如果我收了这些捐款,会让孩子们觉得不劳而获。”
在这样的陪伴和引导下,三个孩子成长得非常优秀。
不仅懂得帮妈妈分担,学习上也非常刻苦,最终三个孩子都考上了理想的大学。所以,没文化不是在教育上摆烂的借口。
更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有没有文化,和愿不愿意和孩子共同成长,是两回事。
曾经的江西文科状元刘梦,高考674分,远超一本线106分。
记者让她分享成为学霸的秘籍。她直接PO出自己做过的试卷,足足有“一人高”。
最狠的不是这个。而是她的妈妈。每次女儿考试出现的错题,刘妈妈都会收集起来,然后花上好几个小时,根据错题的类型,全部分类贴好。
刘妈妈的朋友都忍不住劝她:参加高考去吧!你女儿考清华,你可以考北大!
但实际上,刘妈妈也只是个普通妈妈。在整理这些错题的时候,并不轻松。
她只是在通过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你在努力学习的时候,我也在跟你一起进步。
我觉得教育这件事,其实不用费尽心思去学。
先做好你自己,再去要求别人。你会发现,你期待的一切都在慢慢变好。
这句话不仅适用于亲子教育。更适合任何一段亲密关系。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