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致30人遇难35人失踪!为何湖南资兴很“受伤“(组图)
近日,受台风“格美”影响,湖南省资兴市遭遇了特大暴雨。截至8月1日12时,初步查清资兴市共有30人遇难、35人失踪。
在沿海登陆的台风“格美”,为何导致湖南资兴市“受伤”这么重?
台风“格美”袭击湖南资兴
近几天,台风“格美”及其减弱后的低涡将其在大陆地区的最强降雨落在了距离海洋较远的湖南。其中,湖南省资兴市遭遇了特大暴雨。
7月26日至30日,受台风“格美”影响,资兴市普降特大暴雨,平均降雨量410.4毫米,部分站点24小时降雨量突破湖南历史极值,多个区域发生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导致所有乡镇不同程度受灾。
7月31日,遭受山洪后的湖南资兴市州门司镇。中新社记者 杨华峰 摄
其中,八面山正好处于资兴市的暴雨中心,其降雨强度甚至超过了2006年的‘碧利斯’台风。强降雨通过裂隙渗入岩土体内,软化了滑动面,增大了下滑力,降低了岩土体强度,最终引发了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形成了灾害链,对当地乡镇村庄造成了巨大破坏。
截至8月1日8时,已造成资兴市11.8万人受灾,1345处道路塌方,通信、电力大面积中断。
另据湖南日报消息,记者从资兴市防汛抗旱指挥部了解到,截至8月1日12时,资兴市受台风“格美”影响最严重的8个乡镇的道路、电力、通讯基本打通,搜救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初步查清共有30人遇难、35人失踪。
目前,各方力量仍在一线紧张有序开展工作,将按照不放过任何一丝希望的要求,全力搜救失踪人员,并做好抢险救灾各项工作。
8月1日,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针对湖南省严重洪涝灾害,将国家救灾应急响应级别提升至二级,协调相关部门继续加大工作力度,指导支持地方做好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等救灾救助工作。
湖南八面山 图片来源:湖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资兴市为何成为强降雨中心?
在沿海登陆的台风“格美”,为何致使资兴市成为强降雨中心?
在台风到来前,资兴市已经持续20多天晴热高温天气,大气聚集了大量不稳定能量,遭遇台风后极速释放,形成强降雨。此外,资兴东北部山区广布,地形从北向南抬升,对降雨也起到了非常大的增幅作用。
“‘格美’的强度和路径都极具杀伤力。”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刘红武说,台风“格美”为超强台风,水汽异常充足,台风体型庞大,在沿海登陆后往北偏西方向移动,深入内陆后,仍然维持热带风暴级别,保持着强劲的动力。从路径变化来看,后期路径变化直接影响暴雨走势。
“7月27日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在台风移动的北侧形成了一个高压坝,类似2006年的台风‘碧利斯’。”刘红武说,受到高压坝的阻挡,台风登陆减弱后的低压被迫向西转向影响湖南,影响最大的便是湘东南地区的郴州。“在台风影响前,郴州市已经持续了20多天的晴热高温天气,最高气温超过40度,整个大气聚集了大量的能量。”刘红武说,加上郴州地处南岭山脉和罗霄山脉的交错地带,多为山地丘陵,地形抬升对降雨也起到了非常大的增幅作用。无独有偶,此次暴雨中心资兴市也是2006年“碧利斯”台风的强降雨中心。
虽然台风“格美”对郴州整体影响不如“碧利斯”,但是处于强降雨中心的资兴市降雨强度已经超过“碧利斯”台风。在此轮强降雨期间,资兴市平均降雨量达到了409.9毫米,最大降雨量为673.6毫米,超历史极值。
湖南省资兴,八面山瑶族乡发生特大山体滑坡,受灾现场画面。
资兴市为何“受伤”这么重?
台风“格美”为何给湖南资兴带来了如此重的伤害?
湖南省气象台国家级首席预报员周慧说,“格美”属于超强台风,云体庞大,中心密实,结构不对称,7月25日在福建登陆,虽然来到湖南后,经过了重重山脉削弱掏空,但其影响范围仍超过2000公里,因此,“格美”台风的外围云系影响了湖南地区。台风“格美”外围云系还与西南季风相结合,使得水汽发展非常旺盛,同时高能、高湿区域在湖南强烈发展,形成了清楚的辐合切变,从而导致强降雨中心出现在了湖南地区。
专家分析,从福建沿海登陆并西行的台风,往往会对湘东南地区产生比较大的影响,而资兴市由于特殊地理地形,又很容易成为台风强降雨中心。
2024年7月31日,遭受山洪后的湖南省资兴市州门司镇。
除了受强降雨的影响,脆弱的地质条件则是另一个重要的致灾因素。
从灾区上空俯瞰,目之所及到处都是滑坡后裸露的山体,如同大地上的一道道伤疤。结合2024年地质灾害汛期排查情况,资兴全域内有600余处地质灾害隐患点。
“资兴市此次遭受的严重地质灾害,是复杂地质条件与极端气候事件共同作用的结果。”王璨指出,“资兴地处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的过渡地带,地势起伏大,地形崎岖,加之八面山地区特有的花岗岩风化层厚度大,稳定性差,极易在强降雨条件下诱发滑坡、崩塌等灾害。”
王璨进一步解释,此次台风“格美”带来的极端降雨,远远超过了往年的平均水平,使得八面山成为暴雨中心,河水暴涨、山洪肆虐,直接引发了严重的地质灾害。
同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湖南地区的人类工程活动日益频繁,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采矿、切坡建房等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形成了许多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王璨表示,尽管湖南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基层群众的防灾自救意识仍然相对淡薄。不合理的建房方式、缺乏自救意识与必要的知识技能,使得灾害发生时损失和伤亡风险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