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澳洲顶级中学,我给孩子报班补课!一生要强的华人父母,出国后仍困在补习班(组图)
大家好,我是路,曾经在大型外企担任资深法律顾问,如今在澳洲陪读。
出国后,常听到朋友说,「国内孩子太辛苦了,是不是出国读书轻松一点?」,我想起了亚裔演员Jimmy一段经典脱口秀:为什么亚洲人数学好,这是以为你父母非常在意成绩:
「加州商场里的学习中心,就是为亚裔儿童设立的拘留营。」
澳洲也一样,南半球学校确实不会给予孩子太多的学业压力,但这里也不乏亚洲虎妈虎爸,也不乏遍地开花的学科补习班,就像最卷的海淀黄庄一样。
我们永远可以相信:一生要强的亚洲家长,无论跑到地球哪一个角落,都热衷鸡娃卷娃。
无声硝烟战
刚来澳洲时,听到其他家长推学科补习班,我挺意外的:
我在上海都没给娃上补习班,来了澳洲还要上补习班吗?来澳洲,就让娃多享受童年就好了,为何还要送娃去补习呢?
渐渐地,听闻几乎所有的中日韩和印度家长都在送娃补习。
悉尼墨尔本自然不必多说,就连我所在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以「佛系」著称的二三线小城市,补习班也极为抢手,一到周末和课后就人满为患,孩子们在这里补课、写作业、刷题,动辄2-3小时。
而补习的目的,其实和国内一样——为了升学。
对于小学的孩子,除了英文阅读、写作和数学(包括奥数),还有一个重头戏——备考精英班(Opportunity Class,OC班)。
所谓OC班,即为一些公立小学单独分出来的一个班级,从五年级开始,专门针对通过选拔考试的、成绩优异的孩子单独授课。考试一般放在四年级,所以三年级甚至二年级开始参加补习的孩子并不少见。
补习的内容,基本是提前学和超纲学高于自己所在年级1-2个年级的内容,刷补习班老师布置的题,参加各类模考应战相应的选拔考试,这卷娃思路其实和国内相比并没有太大区别。
■OC选拔考试例题
临近小升初,补习盛况更加激烈。
而澳洲各州虽然中学数量众多,但优质教育资源均集中在了两类中学:
1.精英中学
所谓精英中学,即仅录取成绩优异、小学六年级时通过了年度选拔性考试的学霸们的澳洲公立中学。性质类似于上海不按学区招生、择优录取的「三公」学校。
精英中学的数量,仅占全澳洲所有公立中学1%,大多数都在悉尼所在的新州,一共有21所精英中学。墨尔本所在的维州一共仅4所精英中学。而昆州和西澳均仅各有一所精英中学。
今年不久前刚落幕的新州精英中学考试,一共有18500名学生报名,最终将录取4200个学生,竞争很是激烈。
■悉尼的精英女校和男校
2.顶级私立中学
顶级私立中学通常也都有小学部,可以通过小学部直升,但是因为名额有限,通常需要提前1-2年即排队申请入学,热门的私立学校甚至需要从孩子刚出生就开始排队。
除了申请排队入学,还有一个机会是通过考取奖学金入学七年级,而奖学金选拔考试的难度很高,名额很有限。
■悉尼前十的顶级私校的名单和排名
无疑,每年澳洲高考(ATAR)取得高分的学生大多数出自精英中学和顶级私立中学。特别是所谓的高考状元,即ATAR 99.95(每个州差不多就三四十个孩子)的考生,更是几乎清一色来自于这两类学校。
并且,几乎一半或大半的孩子都能取得ATAR90分以上的成绩,满足澳洲最好的八所大学(即八大)除了医学、法学等热门专业之外的各专业的录取要求。
因为傲人的高考成绩和相对较高的澳洲名校录取比例,精英中学和顶级私立中学成为了家长们挤破头希望送孩子就读的香饽饽。
这背后是亚洲家长对精英教育的极度推崇,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执念,是跨越千山万水来到南半球但仍然无处安放的教育焦虑。
■99.95属于前0.05%的级别
澳洲版「备考三公」
虽然体育、艺术有特殊才艺的孩子也能通过才艺获得录取机会,但相对于而言,以特长被录取的名额更少,也就更卷。
所以,拼学术成绩仍然是大多数亚洲家庭相对擅长的赛道,可以理解为澳洲版的「备考三公」。
上海的家长都知道,「三公」就是教育资源和质量最顶级的三所中学,要想进去,要经历选拔考试,拥有高分的小托福成绩、优秀的AMC竞赛成绩及亮眼的课外实践活动。
而要进入澳洲的精英中学和顶私中学,也非常相似。
一般会考察英语阅读、写作、数学,可能考察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不同学校考试时间有所不同,但一般五六年级的孩子参加考试,升入相应学校的七年级,即所谓的5考7和6考7 。
考试时长从2-3小时不等,考试难度会远远高于学校日常教学的内容,亦会出现超纲题,同时题量较大、时间紧张。很多孩子可能根本做不完考卷,要求孩子20-25分钟内完成一篇质量上乘的习作。
大多数学校会要求报名时上传学校的成绩单、Naplan(澳洲统考)成绩单、参与的其他考试或者学科竞赛的成绩,优秀的统考成绩、亮眼的竞赛成绩(AMC澳洲数学竞赛),同样是加分项。
■澳洲AMC叫做Australian Mathematics Competition,难度略低于美国AMC,适合作为数学竞赛入门
顶级私校的学术奖学金名额非常有限,考取难度更大。
无论是考取精英中学/顶级私校,其实都离不开刷题,经过适当训练,才能应付难度、广度均高于学校所学内容的选拔考试。
如果说和上海三公的备考有什么区别,在这边要想考取精英中学或者顶级私立,显然更考验家庭的重视程度和孩子的自律。
这里的小学完全是「放养」。
老师不会给予孩子任何的学业压力,基本没有作业(即使有作业也是各种趣味、探索类型的作业,而非刷题),也不会督促孩子确保作业的完成质量(甚至交不交作业都没有关系),并且学习的内容也相对比较浅,和升学考试的难度和广度存在巨大的鸿沟。
从这个角度而言,想要考取精英中学或顶级私立,「补习班」的确就是刚需。
为什么出了国也难以松弛
很多家长都是为了逃离内卷而选择出国,有不少人也践行着自己的理念:
如果孩子学有余力,那就提供资源支持;如果天赋和才能不在于此,也不只盯着学习这一赛道,而是尊重孩子的志趣发展。
这或许才是国际教育最大的魅力,鼓励多元与尊重差异,在这个「人生是旷野」的时代,允许一些人跳出传统竞争路线,在自己的领域闪闪发光。
但是,在我身边,也有为数不少的东亚家长,都为了让孩子享受「快乐教育」而致力于举家移民或者出国陪读,初衷是逃离内卷,但最终却因为升学压力而走上了和国内如出一辙的应试刷题卷娃之路,深陷教育焦虑而不可自拔。
为什么呢?
■一部美剧《初来乍到》,讲了很多亚裔父母的故事:左手摔断了没事,还能写作业
一方面,目前澳洲新一代华人移民中有很大一部分本身受教育程度很高,在澳洲也留学深造后留下并从事精英专业工作,自身也是一路经历了应试教育的过关斩将,最终靠自己的专业技能在澳洲站稳脚跟。
算是尝到了从小镇做题家通过刷题考试实现逆袭人生的典范,也希望儿女同样一路读名校、跻身精英群体。
另一方面,很可能来自于移民身份的不安全感。
作为「移民一代」,他们苦于自己并未真正融入白人世界的「精英圈子」,自认无法给孩子提供更优质的资源和人脉,只能靠孩子作为「移民二代」凭借自己的能力打开局面、实现阶级的跨越。
就像华裔脱口秀演员Ronnie一针见血的调侃:
「亚洲家长希望孩子未来能成为医生,但并不是因为希望孩子们可以帮助别人而去当医生,更是因为医生意味着金钱和荣耀,可以让移民二代迅速跨越阶层,帮助别人只是顺便而为之。」
但是卷入精英私校,就意味着一定成功吗?
最新一项来自于澳洲维多利亚大学的研究,发现精英中学并不能给孩子们的人生带来长期收益。
这项研究持续追踪了3000多名15-25岁的年轻人的求学、职业、收入、幸福感等状况,结果发现25岁时精英中学孩子们总体生活幸福感仅比未就读精英中学的孩子高0.19分(采取0-10的评分机制)。
而在是否顺利完成高中学业、就业机会、收入状况、是否接受进一步研究生教育等方面,令人诧异的是,均无差异。
另一项类似主题的研究显示,家长们送孩子去精英中学,寄希望于孩子能在一个更有挑战、更有学习气氛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但更多学生坦言,极大的压力与不良的竞争,使得自己在精英中学过得并不开心。
原本我们是逃离内卷出国,却又根据路径依赖回到了内卷模式,都能理解,但也可惜了跨翻山河所付出的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