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有12名女秘书陪伴,非法敛财100亿,昔日首富终锒铛入狱(组图)
他的名字曾经四次出现在福布斯富豪排行榜上。
短短几年时间,靠着给别人“画大饼”,他从一名记者蜕变为河北首富。
他推出的理财产品宣称回报率有32%,
这个离谱的数字竟还有40多万人相信,最终成功融资100亿。
眼见亲手创建的集团公司正式崩盘后,他主动投案自首。
他就是杨卓舒。
成为大亨之前的杨卓舒
杨卓舒出生于刚建国那个特殊的年代,他的爸爸在他年幼时被打成“右派”,
导致他在学校里也经常会受到同学的欺负。
上小学时,他最不愿意面对的就是来自别的小朋友的羞辱,
于是那时的他养成了旷课的习惯,老师也不会在意杨卓舒的去向。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他上五年级的时候,遇到了一位十分负责的老师,
他慢慢引导杨卓舒,把杨卓舒的生活拉回了正轨。
过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杨卓舒的爸爸才被平反,他和家人们终于能抬头挺胸地生活。
刚毕业工作时,杨卓舒只是一个小小的记者,
他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坐上了《石家庄日报》发行处副处长的位置。
然而他并不满足于这份领着固定工资的工作,
也许是出于一个媒体人的嗅觉,也许是看中了房地产行业的光明前景。
他做了一个“违背祖训”的决定,那就是投身房地产行业。
要知道,那时不仅是石家庄,全国的房地产行业都不景气。
在房地产一路唱衰的态势下,身边没有一个人理解杨卓舒的这个举动。
亲朋好友劝他早日收手,同事则是等着看他的笑话。
但是他并没有因此退缩,他坚信能在这个领域有所成就。
进入房地产后成为首富
为了让自己获得进入房地产行业的准入门槛,他选择向周围人借钱。
然而身边的朋友几乎没有人看好他,多次上门游说之后,他只借到10万元,并建立了卓达集团。
然而要想推开房地产的大门,这点钱还远远不够。
之后,他又想了很多别的途径。
为了先搞定地基,他先是从朋友那里借了一辆车,作为抵押,顺利拿到了农民手里的30亩地。
接着又凭借自己多年来积攒的人脉关系,在报纸上刊登了卓达集团房产信息的广告。
宣传卓达集团建立的房子比其他公司的服务好,费用低,每平米的单价比均价还要低400块,
在那个年代,以这个价格买到一套房子,绝对是超值了。
消息一出,吸引了不少石家庄人前来购买,甚至河北省其他市的居民闻讯后,也组团前来购买。
虽然房子还没有开始建,但是通过这波预售,杨卓舒的资产很快就破了千万。
仅仅一个月的时间,他就预先卖出了上百套房子,账户上也多了四千六百万元。
有了这笔巨款, 终于能正式动工建房了。
然而建房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虽然启动资金很多,但是在动工过程中,
需要钱的地方有很多,于是这项大工程盖到一半,就因为资金短缺的原因被迫停了下来。
虽然这个问题很棘手,但是杨卓舒却早已想好了应对之策,那就是重复之前的手法。
大楼建到一半,杨卓舒又将还没建好的房子抵押给了相关产业链上的公司,
这样一通操作下来,原材料的问题轻松解决。
杨卓舒凭借自己的商业才能,成功把卓达集团做成了河北省房地产行业的领头羊。
作为一个商业巨鳄,杨卓舒在整个河北省有了一定的话语权,
他手里的项目也经常会获得当地政府的支持。
今时不同往日,那时的他已经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记者成功蜕变为鼎鼎有名的亿万富翁。
他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据说他给自己找了12个貌美如花的秘书,天天跟在身后服务自己,
还给自己找了十多个保镖,在他外出时围在身边,随时保护自己。
更夸张的是,他给家里请了二十多个保姆,为他们一家人服务。
能容纳下这么多人,难以想象他的家究竟有多大。也许成功人士就喜欢这种前拥后簇的感觉。
卓达集团的全线崩盘
在房地产纵横多年的他不并满足于现状,他又想进入投资理财行业试试水。
于是他收购了一家材料公司,并推出了一款投资回报率高达32%的理财产品。
没想到这款产品一经推出,就吸引了大量的人前来申购,
更有甚者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投了进去,足足有40万人都相信了这件天上掉馅饼的大好事。
有了这40万人的“冲锋陷阵”,这家公司一下就获得了高达100亿元的融资金额。
然而这家材料公司并没有达到他的预期,
屋漏偏逢连夜雨,由于在房地产行业的盲目扩张,他需要解决的资金问题越来越多。
纸终究包不住火,一段时间后,一家报社揭露了卓达集团现实的经营状况,引起一场轩然大波。
这次的杨卓舒仍然想用同样的方法“蒙混过关”,不了解国际贸易的他竟然“口出狂言”,
宣称卓达集团和俄罗斯达成合作,签署了一份金额高达6000亿元的合同。
可是这次他失策了,要知道,当年中俄两国贸易总额仅有五千多亿,
6000多亿的合同根本就是“弥天大谎”,人们这才醒悟过来,发现自己上当了。
杨卓舒这下子慌了,他忙不迭抵押了自己的公司,
又变卖了自己的家产,根本无法弥补他捅下的窟窿。
当初无限风光的首富就这样沦落成了人人喊打的“首骗”。
2019年,杨卓舒主动投案自首,由于这个事件涉及资金数额庞大,涉及人员较广,
直到现在也无法进行宣判。
事发后,人们纷纷指责监管部门的失职。
与此同时,这个教训也告诫我们一定要慎重投资,理性购买理财产品,
不能异想天开,否则只会掉进别人设置的陷阱。
虽然官方表示一定会给民众一个说法,
但是这么多年过去,当初那40多万的投资人又该如何替自己维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