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中国!以后别来了!”华人出国购物被店员怒斥,发帖曝光反被国内网友喷(组图)
新西兰,这是个在大家印象里一向平静而优美的国度,却也时不时有妖蛾子事件发生。
这几天,一个关于新西兰服务员粗暴打断中国顾客微信支付的事件,成了澳新华人社交圈风口浪尖的话题。
1
“这里不是中国,别来我们这买东西了!”
近日,一位中国女子在新西兰的“黄超”PAK'nSAVE购物时遇到了很不愉快的一幕。
前段时间,这位中国女士持“工作度假签证(Working Holiday Visa)”开开心心来到了美丽的新西兰。
在奥克兰呆了一段时间后,她又来到了风景秀丽的陶朗加(Tauranga),就在前天(10月1日),并和朋友前往PAK'nSAVE超市购物。
而“不愉快”就发生在结账的时候。
两人推着购物车来到自助结账处,尽管她已经办了新西兰当地的银行卡,但依然习惯性地选择了微信二维码支付。
然而,就在操作时,一名岁数不大的白人店员迅速走来,二话不废就按了按钮,直接取消了她的支付。
全程无沟通,无对话,无礼貌用语,就莫名其妙地走过来生硬地取消了她的支付。
该女士表示:“当时我手机上的钱已经付出去了,超市机器上却显示交易取消。”
她随即当场询问那位打断她支付的员工,不想这一问却“捅了马蜂窝”,三四个工作人员把她围了起来。
于是,她询问工作人员为何强行取消她的支付,一位年长的工作人员回复:“这是她(那位员工)的工作。(It's her job)”
于是女生表示:“在中国我们都用二维码支付,中国人有用二维码支付的习惯。”
此话一出口,她当即被该员工高声回怼:“这不是中国!(This is not China!)”
女生当时就感觉很不舒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她表示:“莫名其妙,感觉自己是在那里偷东西”、“不公平”。
因为没有支付成功,微信将交易退款给了她。但她不抛弃、不放弃,接着尝试了几次用微信扫码付款,每次都有工作人员围上前来说“不可以付”。
她继续跟先前那个年长的员工争论:“既然你们的机器有此选项,那我就可以用二维码支付。”
对方则一脸委屈表示:“我不想与你争论”。
除此之外,员工们还有更过分的言语:
“(那些员工)态度很差,很傲慢——我们快走的时候我还听到他们背过身子说‘再也别来这买东西了,去其他地方买吧(Never shop here again, go shop somewhere else)’。”
对此,女生很气不过,表示:“我们样样东西都付钱,又不是推着车子往外冲。很委屈,很生气,很难受!”
2
中国网友们却吵起来了
以上就是当事女生叙述的事情全过程。
这件事当然有官方后续,但我们暂且藏住后续不表,先来看看网友们的评论。
为什么呢?因为中国网友们在这件事上分成了两大派,针锋相对,互不相让,比新西兰服务员的反应还要激烈,我们来看一波。
大体上,有网友认为女店员做得没错,中国女士应该“入乡随俗”,尊重当地的支付习惯。
反对这种观点的网友们则认为,既然你有微信支付选项,那就可以用,并且,女店员态度很恶劣,也超出了正常解释业务范围的范畴,是另一个层面的东西了。
那么,这件事情我怎么看呢?
清晰明确:
就是店员自己业务不精,又懒得解释,所以用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中国顾客,而且使用了非常不文明礼貌的用语。
退一万步讲,就算你业务不精,需要占用我的时间来配合你现金/银行卡结账,也没问题,但前提是你态度得好啊!
你完全可以像个堂堂正正的人一样以尊重的方式好好沟通,比如:“对不起先生/女士,我对微信结账这块新业务还不太熟练,经常出错,能不能麻烦你到柜台买单?”
那样我会好好配合你,这是人之常情。
而不是你粗鲁无礼,不容分说地把我的界面关上,并且还蛮横地说一句莫名其妙的“这里不是中国”,‘再也别来了,去其他地方买东西吧’。
我没有老年健忘症,我当然知道这里不是中国,用得着你提醒我啊?我想在哪里买东西,就在哪里买东西,用得着你来限定?
那么,这件事的后续官方处理如何呢?
这位中国女士在回到自己住处后,越想越憋屈,于是上网投诉。她在谷歌地图上写了评论,也填写了该超市的问卷调查,打了客服电话。
在更多当地中国网友的帮助下,她直接将投诉信发给了该超市管理食品区服务员的CEO Chris Quin。很快,她收到回信,CEO称自己的团队会“与门店协商”,并表示这件事听起来“非常令人担忧”。
在CEO的督导下,该超市的客服经理也马上做出了回应,并把这位中国女士找来,进行了当面道歉。
最终,该经理给了女生购物卡进行赔偿。
3
很多人并不知道维护自己的权益
正好我们也可以说说另一个话题,那就是很多海外华人其实并不知道维护自己的权益,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是自己的权益。
同样是超市的问题,我也讲一个亲历的故事。
我那天在一个超市里买了一些水果,结账的时候,前台的白人女收银员不知道该水果的价格,所以跑去问其他同事。排在我身后的一个白人老太太当场发飙,大骂:“你们这帮店员都是干什么吃的?耽误我们大家的时间!”
然后,老太太跟我说:“我发火不是冲着你哈,是跟她们发火,她们本来就应该知道这个水果的价格。”
我说,我知道,我认同你。那个白人女店员全程低头耷脑,不敢还嘴。
我们再说另一件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就在前两天。
跟朋友在意大利餐馆吃海鲜,那家餐馆我经常去,极其火爆,每次都是我给老板打电话让他给我把我的专属位置留好(一个安静角落的能坐五个人的桌子)。
前两天我和一位来欧洲旅行的加拿大华人朋友就去了,点完了酒菜,等上菜的时候,四个美国白人游客进来了,一看就是两对夫妻,两个男的就是那种典型的中年油腻美国白人男子。
因为当时已经基本坐满了,只剩下一个两人的桌子。所以其中一个中年白人男子在饭馆里走走看看一圈,然后居然跟老板说:“你看他们俩人(指我和朋友)占了那么大一张桌子,你叫他们俩坐到旁边那个两人桌上,我们四个人坐这里不就完了吗!”
他的语气和态度很明显就是看我们两个亚洲人好欺负,然后逼着老板强行换座位,说白了就是:“我看上这张桌子了,赶紧让这俩亚洲人给我挪地方!”
我真的是当时脸就掉下来了,当时真的连打人的想法都有了。
老板给那个美国中年白人男子说,不行哟,先站一边儿等着我给你们安排。
虽然我见过的大多数美国人都挺好的,但这种人真的很恶心,就是那种他要教别人怎么做事,要强行侵占别人的利益。对这号儿人,无论中美,无论哪国,只要他敢张口,你的回复就是一个字:“NO!”
就算你雅思、托福都是满分,这种人也都不值你多说一个单词。
有趣的是,当我把这件事叙述给一些朋友后呢,大体上他们的反应也是分为两派。
那些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欧洲生活的华人朋友们全都认同我的观点,就是“寸步不让”,他们也都很讨厌这种强迫别人做事,教别人做事的白人。
但是几位国内的朋友表达了不同观点,说人家美国白人男子不就是随便问问,提个建议嘛,这有啥了?完全不值得你如此“上纲上线”。
这就让人想到了一个问题,就是有很多人根本就不清楚自己的正当权益是什么,到了国外以后呢,就很容易让渡自己的正当权益。
也就是说,如果这个美国白人游客男子向他们提出换座位的要求,他们没准大概率就换了。
回到今天这个新西兰超市的案例,同样的,我们作为消费者,尤其是看上去比较“好说话(其实就是好欺负)”的亚洲消费者,一定要先知道自己的权益,然后去维护自己的权益。
有一位朋友甚至表示这是我的被迫害妄想症,说“有没有一种可能,中国人出去后,也没有安全感?”
我回复:
中国14亿人呢,出去的也有上千万了,每个人都并不一样(价值观,对事务的看法等),所以一律冠以“中国人”,“中国人怎么样怎么样”,“我们怎么怎么样”,这种语境就很扯!
还有,安全感不是环境给的,不是别人给的,是你自己知道自己的权益,边界,自己要维护自己的安全,你才有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