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刻后悔的22岁女孩:安乐死取消了,抑郁还在....(组图)
在2023年6月19日,一个阳光明媚的夏日清晨,22岁的荷兰女孩Romy打开手机上的倒计时软件,显示距离她的死亡时间,还剩最后7个小时……
(Romy躺在临终关怀医院的床上)
Romy的童年不太幸福,后来她患上了一系列心理精神疾病,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厌食症、饮食失调以及边缘型人格障碍等。
很长一段时间里,即便是吃饭、睡觉、刷牙等再日常不过的小事,她都无法做到,因为这些都会触发她可怕的回忆。
她也曾努力和疾病抗争,辍学接受过长达十年的治疗,甚至尝试过电击疗法,但全都无济于事。
后来这反倒加重了她的自我怀疑,她开始相信被虐待都是自己的问题,总觉得自己是个一文不值的失败者,为了减轻精神上的痛苦,同时也是想惩罚自己,她开始自残、绝食、染上酒精和毒品,陷入了新的恶性循环……
无数次自救无果,Romy彻底对人生失望。终于在2018年,她做出了一个沉重的决定 ——安乐死。
(Romy)
早在23年前,安乐死在荷兰就已经合法化,包括精神疾病患者也可以提出申请,不过要经过严格的审核。
Romy花了四年时间说服家人、与医生抗争,终于在2022年,医生相信她正在经历难以承受的痛苦,未来没有改善的希望,批准了她的申请。
安乐死的执行日期被定在了去年6月19日,地点在莱顿市一家医院。
当天醒来后,Romy最后一次去莱顿运河散步,经过了她喜欢的餐厅,穿过熟悉的街道,然后再次回到医院。她看到附近停着一辆黑色的灵车,车里放着她的棺材,这一瞬间,死亡开始有了实感。
下午两点,Romy挨个拥抱了家人、朋友和医生,然后穿着特意为这一天准备的白色连衣裙,静静地躺在床上,面朝窗户,她在上面贴了很多照片,记录了她此生为数不多的快乐回忆,包括第一次跳伞以及和母亲去巴塞罗那度假等。
母亲就陪着床边,哥哥在医院的花园里等待。直到这一刻,她都对自己的选择都无比确定。
(Romy)
按照法律规定,执行注射之前,医生要最后一次逐步解释接下来要发生的事:
“第一次注射会麻痹你的静脉。”
“第二次注射会使你停止呼吸,然后你很快就会死去。”
最后的最后,医生必须再次询问:“你确定吗?”
Romy花了四年时间说服所有人相信,死亡才是她唯一的出路,可当这一刻真的来临,不知为何她却满头大汗、心跳加剧,忍不住哭了出来。
过了一会,她来到医院花园抽了一支烟,又和医生一起散了步,还听了为自己葬礼选择的钢琴,心情终于平复,但一心赴死的笃定已经消失。
是的,她后悔了。最终她决定放弃安乐死。
(Romy)
有求生的意志当然是好事。可仅凭一瞬间燃起的希望,还不足以改变现状。
重返日常生活后,Romy发现痛苦依旧存在,还有更多现实难题要面对,既然要活着,总得有个住处和工作吧,可她没有房子,也没有高中文凭。
相比死亡,她发现自己更害怕活着,很快又后悔了当初的决定,再次申请安乐死。
但这次医生没有轻易批准,而是为她展开了新的治疗。
Romy还是接受了。好消息是,这次治疗终于取得了进展,她渐渐搁置了死亡的念头,还开始跑步、戒烟,空闲时还会和朋友们一起去博物馆,或者拜访家人。
或许经历过死亡的人才更了解生命的可贵,她产生了求生的意志,强迫自己模仿正常人的生活模式,一步步把自己拉回了正轨,一次次救自己于水火。
死亡的念头仍旧常伴左右,有次她花了好几个小时在街头游荡,接到母亲的电话时才惊恐地发现自己来到了铁道旁。
偶尔她也会觉得前功尽弃、努力白费……但即将被自毁的念头吞噬时,她学会了肯定自我:“现在我只想活下去。”
(Romy曾打算死后葬在大自然,那里出现了彩虹)
在医生的建议下,Romy把6月19日当成了她第二个生日,因为这一天她主动选择了生命。
今年6月19日她回到了莱顿市,再次经过喜欢的餐厅,还路过了灵车停放的位置。去年此时她的人生差点定格,现在却已经开启了新的生活。
(Romy和医生一起吃蛋糕庆祝这一天)
如今她住在鹿特丹市,正在攻读成人教育文凭。
回顾这段经历,她表示:“因为曾无比接近死亡,现在我把生命看得非常宝贵。人生不会一帆风顺,但现在我知道,隧道的尽头总有光亮。”
当被问及是什么给了她希望时,她的回答出人意料:“听上去很荒唐,但我真的很喜欢付房租。这给了我生命的意义。”
虽然时常仍会被疾病困扰,但她对未来保持乐观:“我从死亡中活了下来,也会从生活中活下来。”
(Romy)
最近Romy的经历被不少媒体报道,她被视为战胜难缠病情的励志人物,也是一次对安乐死的警示。
针对安乐死是否应该合法化,向来争议不断。
以荷兰为例,每年接受安乐死的人数都在持续增长,去年有9068人都死于安乐死,已达到荷兰死亡总人数的5%以上。
如今英国也有意推进安乐死合法化,据估计一旦立法,每年可能有34277名英国人被实施安乐死。
对于饱受疾病折磨的患者,尤其是精神类疾病患者,安乐死究竟是解脱、能帮人有尊严地离去,还是死亡推手?Romy的经历让一切再度划上问号。
恐怕这个问题很难得出定论,死亡对每个人的意义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