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来只知有扳指,原来扳指盒也如此华美
扳指盒用于盛放扳指。因清代男子流行拥有扳指,因此扳指盒的制作量很大,其质地、种类繁多。此扳指盒金的成色为赤金,颜色金黄,錾刻工精,是清代男子身上非常有代表性的装饰品。
赤金嵌松石镂空扳指盒,清
高2.6厘米,径3厘米。
扳指盒圆柱状,天盖地式。盒上錾刻镂空缠枝花,花芯嵌绿松石。有黄丝带纵向穿过盒中心,两端各系红色珊瑚珠一粒。
白玉扳指、指套,清,高2.1厘米,直径2.6厘米
玉扳指一组,清,高2.2厘米,外径2.9厘米。
青白玉扳指,清,清宫旧藏。
直径3.10厘米,高2.80厘米。
扳指,又称“搬指”,是护指之物,一般多用玉做成指环状。最初戴于右手大拇指上,以免拉弓勾弦时勒手,后演化为一种装饰品。此扳指马鞍型,鞍面上有黄色桂花皮,玉质洁白莹润。附黄条,其上墨书“府脂玉皮搬指一个”。
翠扳指,清,径3.2厘米,高2.5厘米。
此扳指翠玉质地。形制为两端平齐、外周平滑的圆筒。通体光素。
扳指的前身是古代所称的“韘”。《说文》云:“韘,射决也,所以拘弦。”可知韘是一种专供射箭拘弦时以保护手指的器具,套于拇指之上,防止拉弓时勒伤手,最初多用骨或象牙制作。最早的玉韘见于商代,1976年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韘震惊考古界。此件玉韘呈圆筒状,一端平齐,一端为斜口,一侧面有一凹槽。汉代时玉韘已变成了韘形的鸡心佩,到了清代玉韘又演变成圆筒状、无凹槽的扳指,一般套在大拇指上,仅起到装饰的作用。
扳指在清代逐渐成为豪官显贵手上的一种装饰品,非常盛行,进而被大量制作。其原料多样,质地以白玉、青玉、翠玉为多,金银为贵重材料也较为常见,作品有的还饰有纹饰和诗句。
犀角嵌金银丝夔纹扳指,清
高2.3厘米,口径3.1-2.8厘米,厚0.5-0.2厘米。
扳指犀角制,呈圆柱形。作品采用镶嵌技法,扳指外壁用金银丝上下各嵌双线和山字纹为边饰,双线内嵌变形夔龙纹,夔纹间又以金银丝嵌篆书“乾隆年制”四字款识。此扳指嵌工精致,嵌丝细密,金银相间,光彩夺目。
扳指作为饰物而流行,
反映了清代满族重视骑射的风俗。
金錾双喜字扳指,清,高2.2 厘米,径3厘米。
金錾同心欢乐万年戒酒扳指,清,
径2.8 厘米,最宽2.5厘米。
碧玉刻诗扳指,清乾隆,清宫旧藏。
直径2.90厘米,高2.20厘米。
碧玉质,局部有褐斑。器呈圆筒状,外部雕填金地萱花一枝,花枝旁有山石。另一侧有填金《御题萱花诗》一首:“叶绿与花黄,无情自在芳。持将赠屈子,定是不能忘。”
翠镶金里扳指,清,径3.2厘米,高2.5厘米。
扳指圆筒形,套有金里。上端口沿磨平,下端口沿直平,通体光素。
此物是清宫造办处制造,为皇帝所专用。其翠色纯净,光泽温婉,为翡翠之上品。
金珀光素扳指,清,高2.5厘米,口径3.2厘米。
扳指圆柱形,通体光素无纹饰,深桔黄色,全透明,内含多道冰裂纹。
金珀与琥珀、蜜蜡都是指松树的脂液被埋藏于地下多年后随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形成的固体。金珀因其颜色为金黄色而得名,金珀形成的年份较短,琥珀形成的年份较长,所以有“千年的金珀,万年的琥珀”之说。
其实除了扳指盒,男士还有一精美装饰品,火镰套。
火镰套又称火镰包,是盛装火镰、火石及火引的套盒。古人的腰间常系有一些佩饰,如环佩、荷包等物件。火镰盒、包更是男子出门时的随身之物。满人成年后多嗜好烟草,于是系带火镰也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习俗。清定鼎天下后,将佩带火镰盒、包规制化,火镰套成为官服中必备的装饰物。
金累丝嵌松石火镰套,清,长8.7厘米,宽6.5厘米。
火镰套为扁葫芦形,金质累丝,两面满嵌绿松石小朵花,黄丝带上系红珊瑚珠一粒。此件火镰套工艺极其复杂和精致,它与一件赤金嵌松石镂空扳指盒同挂于一付吉服带之上。
火镰是古代的燃火工具。在火镰套内一般装有火镰、火绒、火石,使用时用火绒包住火石与火镰刃磨擦,使之燃烧。清代,火镰套成为男子出门时的随身之物,许多火镰套做工精致,外观美丽,颇具观赏价值。
金漆盒式火燫,清代。
无论是扳指还是火镰,无不体现了清朝上层社会的审美情趣,和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对美的追求,值得我们传承和学习。
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作者:娇娇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