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康熙帝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周培公,为什么会被发配并终老盛京?
电视剧《康熙王朝》里的周培公与图海的关系跟真实历史上的周培公与图海完全不是一回事!在电视剧里,周培公是图海的“上级”,在即将功成名就之时,却被康熙帝用图海取代了……最后,为康熙帝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周培公却落得个被“发配”苦寒之地——盛京,郁郁不得志、死在了盛京提督任上。
而在真实历史上,周培公与图海的关系跟电视剧里恰恰相反,图海才是周培公的“上级”!史载:周培公,名昌、字培公,湖北荆门人,原本只是湖北当地的一名微末小吏,后来依附高官进京,担任了内阁供奉。康熙十五年,刚刚出任抚远大将军不久的图海亲赴平凉征讨反水的陕西提督王辅臣。就在这个时候,周培公向图海献上了“取平凉策”并被图海采纳。随即,周培公被图海征召出任其幕僚(大概其有些类似于现代军队中的参谋人员),成了图海的直接下属。
周培公给图海的建议总结起来其实就一中心思想:王辅臣本就是个“政治投机商”、一直摇摆不定,只要有利可图,他可以背叛大清、就可以卖了吴三桂,无非看谁给的好处更多罢了!与其跟他斗得两败俱伤,倒不如不战而屈人之兵,许以重利、让堡垒从内部被攻破。
恰逢彼时王辅臣麾下有几名将令是周培公的同乡,正好可以作为内应。于是,图海连夜具折上奏康熙帝,在获得批准之后,命周培公携康熙帝的诏书入平凉城权降王辅臣。就这样,周培公帮助图海兵不血刃地拿下了平凉城、劝降了平凉守将王辅臣。而这,也是史籍之中周培公唯一一次大放光彩。
在降服王辅臣之后,康熙帝论功行赏,周培公因功受封正四品山东莱登道,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道台”。由此也可见,真实历史上周培公的地位其实并没有电视剧里说的那么高。周培公在家为母守孝三年后正式前往山东赴任,奈何周培公的情商有限,在任仅仅三年便与同僚、上司矛盾不断,最后愤而辞官、回到了荆门老家。
直到康熙二十九年,康熙帝与噶尔丹彻底撕破了脸,赋闲多年的周培公又觉得自己有用武之地了,于是紧急向康熙帝递上了“平叛条呈”并被康熙帝采纳。这时,康熙帝才想起了当年帮助图海劝降王辅臣的那个周培公。于是,再度启用周培公,任命其为盛京提督。平心而论,康熙帝给周培公的这个职位,象征意义大过实际意义。为什么这么说呢?从文职改任武职,这在清朝本身就已经相当于是“降级”了,哪怕品级提升了、也和“降级”差不多!更何况,盛京是满洲人的“龙兴之地”,盛京将军几乎囊括了军政、民政等一些列大权。一个驻盛京的绿营提督,真心没什么太大的权力可言,无非也就是带着从一品的红顶子混日子罢了……
所以,真实历史上的康熙帝对周培公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视。无非因为图海举荐他劝降王辅臣有功,给他赏了一个道员职位。后来周培公辞官,康熙帝丝毫没有过问,更别谈什么挽留了。后来,周培公上“平叛条呈”,这才让康熙帝又想起了他。觉得这个人“退休”了还不忘给自己上书、提出平叛建议,人不错、不容易!于是,便赏了他一个从一品的提督职位,让他去养老。就这么回事,根本没有电视剧《康熙王朝》里那么多的道道。
至于电视剧《康熙王朝》里康熙帝为何要用图海换下周培公,之后又把周培公“发配”到了盛京去当提督,原因其实不难理解。剧中的周培公太强悍了,而且还是个汉臣!这样的人立下了赫赫战功之后该如何封赏?不封赏肯定是说不过去的,大加可封赏的话,谁又敢保证他不会成为第二个吴三桂呢?与其如此,倒不如把这份大功给自家的“奴才”,不是吗?图海毕竟是旗人、而且还是满洲人,总比汉臣来得放心!
那么,周培公又该如何安置呢?有功不赏,周培公内心怎能没有怨气?他如果因此而倒向反清势力,对于康熙帝而言,是大患!与其留着这颗“定时炸弹”,倒不如把他扔到东北老家去!那里可是彻彻底底满洲人的天下、是满洲人的“龙兴之地”,在晚清之前,内地的汉人是不能随便迁居到东北的!如此一来,既将周培公置于了自家人的监视之下,又把他与内地的反清势力彻底隔绝了,康熙帝也就安心了……当然,这仅仅只是电视剧《康熙王朝》里的剧情而已,真实历史上并没有这么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