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的新闻,最实用的信息
11月11日 12.8°C-15.5°C
澳元 : 人民币=4.74
珀斯
今日澳洲app下载
登录 注册

乌克兰境内 15 座核反应堆处境堪忧,泽连斯基:别让欧洲死于核灾难

2022-03-07 来源: ZAKER 原文链接 评论0条

5 日,俄罗斯宣布自莫斯科当地时间下午 3 时(北京时间 5 日下午 3 时)起在乌克兰进入 " 静默模式 ",在乌克兰城市马立波与沃尔诺瓦哈向平民开设人道主义通道。然而很快,双方又指责对方违反此前已达成的协议,导致人道主义通道开通受阻。尽管明天俄乌双方又将举行新一轮谈判,但前景难料。

谈判未果,战事未停,多国态度转变,在德国总理朔尔茨表示拒绝乌克兰火速 " 入盟 " 北约是正确决定后,芬兰也开始考虑加入北约,甚至连瑞士都放弃了传统的中立立场 ……

炮火之中,平民的安危备受关注,但除此之外,乌克兰境内的 15 座核反应堆的处境也叫人担忧。

子弹还得再飞一会儿

本周,除了俄乌双方的谈判,各方还在关注一个话题:位于乌克兰境内的欧洲最大核电站扎波罗热核电站附近的大火,究竟是怎么烧起来的?

在乌克兰以及美西方的叙述中,是俄罗斯军队炮击了这座欧洲最大的核电站。" 炮弹直接落在了核电站,并点燃了核电站 6 个反应堆中的一个。" 美联社援引扎波罗热核电站发言人安德烈 · 图兹的话报道道," 他说,那个反应堆正在改造,没有运行,但里面有核燃料 …… 因为遭到枪击,消防员无法靠近火场 …… 我们要求他们停止重型武器射击。"

乌克兰境内 15 座核反应堆处境堪忧,泽连斯基:别让欧洲死于核灾难 - 1

图说:国际原子能机构称,一枚炮弹击中了距离核电站一个反应堆不到 400 米的培训中心并引发火灾。图源:BusinessInsider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为此还在大半夜发表了一通讲话,表示自己担心核电站爆炸会成为 " 所有人的末日 "。" 只有欧洲采取紧急行动才能阻止俄军。" 他说," 不要让欧洲死于核灾难。"

然而,俄罗斯国防部发言人科纳申科夫却表示,是乌方的挑衅和破坏引发了火灾。"3 月 4 日凌晨 2 时左右,在核电站附近受保护区巡逻的俄近卫军机动巡逻队遭到乌克兰一破坏小组的攻击。" 科纳申科夫说,乌方朝俄方开枪,俄方予以回击并压制住了对方的火力点。随后 " 乌克兰破坏小组离开时,烧毁了建筑物。" 他补充说,乌方这么做,是为了找借口 " 指责俄方制造辐射杀伤源 "。

类似的事件,在这次俄乌冲突爆发之初,就已经发生过一次。争夺被核悲剧笼罩了 36 年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俄乌双方,都指责对方试图破坏被 " 石棺 " 封存的这处核设施,甚至一度传出当地辐射水平上升的消息。

共 15 个活跃的反应堆

令人担忧的是,谈判依然未果,俄乌战事还在继续,而全国一半的电力供应依靠核电站的乌克兰境内还有多个核电站及核反应堆。

除了扎波罗热核电站的 6 个核反应堆以外,还有赫梅利尼茨基核电站的 2 个核反应堆,罗夫诺核电站的 4 个核反应堆,南乌克兰核电站的 3 个核反应堆。总共 15 个活跃的核反应堆中,除了两座是在 2004 年启用,其余 12 座均为苏联时期启用,设计寿命为 30 年,但目前都在延寿运行。《纽约时报》称,由于局势紧张,有 6 个核反应堆此前就已经处于离线状态,停止向电网供电。

乌克兰境内 15 座核反应堆处境堪忧,泽连斯基:别让欧洲死于核灾难 - 2

图说:核电站分布图。图源:BusinessInsider

它们处境安全但也危险

所幸的是,乌克兰境内的这 15 个核反应堆均属于风险较低的压水反应堆,反应堆中心有一个壁厚达 20 厘米的巨型压力容器,旨在承受地震、飞机坠毁等事件造成的破坏,安全性高于切尔诺贝利以及福岛的沸水反应堆。想要造成切尔诺贝利级别的核事故,按照英国《卫报》的说法,必须要使用巨型炸药瞄准,破坏压力容器和混凝土生物防护罩。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它们绝对安全。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材料学教授汤姆 · 斯科特在接受《卫报》采访时解释说,如果冷却能力受损,也依然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因为反应堆关闭后也需要数周时间冷却,以去除堆芯的余热。" 冷却系统依赖于柴油发电机,因此对这些发电机的任何破坏,都可能导致类似福岛的事故,令反应堆过热,残留的水变成蒸汽,熔化反应堆内的燃料,并导致辐射释放到大气层中。"

" 目前的风是朝向俄罗斯吹的。" 斯科特说," 如果发生重大核事故,那一定是有人故意为之。当然,没人会那么愚蠢,这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

鉴于当前的局势,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格罗西 4 日表示,他打算前往切尔诺贝利,并在那里同俄乌双方官员磋商,以确保乌克兰境内核设施的安全。

如今,俄方已宣布在乌克兰停火,以确保平民的疏散。而未来将如何发展,尚不得而知。但不管怎样,请让炮火远离核反应堆。毕竟,切尔诺贝利和福岛的核阴云依然笼罩在地球上空,而人类也承受不起再一次的核事故了。

本报记者 齐旭

今日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最新评论(0)
暂无评论


Copyright Media Today Group Pty Ltd.隐私条款联系我们商务合作加入我们

电话: (02) 8999 8797

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业合作: [email protected]网站地图

法律顾问:AHL法律 – 澳洲最大华人律师行新闻爆料:[email protected]

友情链接: 华人找房 到家 今日支付Umall今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