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甲兵那么厉害,为何很少有人用呢?
《三国》公元225年,诸葛南下平定南中叛乱,遇到孟获带一武装部队,部队官兵身穿藤甲,刀枪不入,令蜀中汉军陷入被动局面。最终在试探一番之后,诸葛决定使用火攻之计,大范围燃烧藤甲兵,才最终得以灭掉孟获。
从故事来看,藤甲兵的局限好像很大,火攻之计就能破除,其实并非如此。诸葛亮火攻之所以会成功,是因为孟获藤甲兵没做太多防火预防,要是涂上防火材质,火攻未必奏效。那么这么强的藤甲兵,为何诸葛亮选择弃之不用呢?其实就是因为《三国》过分夸大藤甲兵的作用。
在历史上其实并没有记载南中武装随军出征,这就更别说出现什么藤甲兵了。之所以在书中会有提及这么一只军队,除了凸显剧情效果,同时也是“贴近现实”。以封建时代冶炼技术为准,南方少数民族缺乏开采金属、冶炼金属的能力,因此很难制造出太多金属装备,大多数情况下,能生产刀具已经是极限了。
以生产技术来说,没法制造金属铠甲,可是用树藤制造藤甲还是没问题的,虽然制作周期比较长,可树藤常见,材料足够普及到绝大多数兵卒身上。当然,这种藤甲的防御力其实很差,比砍柴还要轻松,穿在身上仅是用来做一个安慰作用,稍微增加那么一点点的缓冲效果,至少也比直接砍在身上强不是?
其实藤甲这种器具,在古时候也不是没出现过,日本战国时期因为冶炼问题,就没少用皮革、藤用来制甲,因此日本刀最初才会弄得特别锋利,一刀一个藤甲兵。不过后来遇到大唐军队,日本刀过于锋利却没有韧性的特点凸显出来,才会有后来日本刀的变化。
藤甲这东西,别说是穿在身上迎敌了,就算只是看都觉得很不安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