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疯尺度!这片看得我睡不着觉
逼仄小屋中,两个男人如野兽一般扭打在一起。
踹头,插眼,掐脖子,随手拿起烟灰缸猛砸……没有任何章法,只有抓住机会就致对方于死地的狠辣。
缠斗过后,年轻的男孩满头鲜血,奄奄一息,年长的男人也仿佛被卸去全身力气,瘫倒在地。
拼死肉搏和遍地血污令痛感突破银幕,看得人心惊肉跳,而这,只是一位父亲复仇的开始……
这是电影《彷徨之刃》中的一幕。
期待许久,《彷徨之刃》终于在今天(5月17日)正式上映,一个令人瞠目、痛心又彷徨的故事也将与更多观众见面。
与其他犯罪类型片不同,影片聚焦未成年犯罪,剧情和表达都极具烈度。
之前在点映中收获好评不断,许多观众震惊于故事尺度之大,更感慨影片之于现实的意义。
在我看来,《彷徨之刃》如同一把利刃,刺破了无数人的心理防线。
以暴制暴
一个寻常的雨夜,在工地上工作的父亲李长峰(王千源 饰)发短信提醒女儿李芊(吴双 饰)抓紧回家。收到女儿的回复后,李长峰安下心来。
可等李长峰回到家,却不见女儿的身影,打电话也无人接听。
窗外雷声轰隆,暴雨倾盆,一种不祥的预感袭上心头……
再次见到女儿,她已是一具苍白冰冷的尸体。
李长峰如遭雷击,不愿接受这个结果,他痛哭着一把抱起女儿,追问到底发生了什么。
可没有人能回答。
一旁的警察梁军(王景春 饰)和赵毅(王天辰 饰)对这位父亲很是同情,不过,案情尚未明晰,他们不便透露过多。
李长峰不知道的是,女儿李芊在离世前受到非人的折磨,被注射毒品,轮番施暴……
女儿是他唯一的亲人,也是他的命。
而如今,所有温馨回忆都成了凌迟的刀子,他给女儿拍的最后一张照片竟成了她的遗照。
从此,支撑李长峰活下去的信念就是查清真相,为女儿复仇。
一筹莫展之际,他收到一条短信,上面赫然写着凶手的姓名和地址。
李长峰带着怀疑来到那间小屋,没想到迎接他的是无比残酷的真相:虐杀女儿的,是三名同样未成年的少年。
面对自己犯下的滔天罪行,恶魔少年们竟态度轻佻,还互相推卸责任。
李长峰悲愤交加,决定亲手为女复仇,一场关于情与法的较量随之拉开帷幕……
《彷徨之刃》改编自东野圭吾同名代表作,之前已有多个影视化版本。
很多人对剧情走向并不陌生,但我敢说,中国版电影的改编有惊喜,有突破。
其中很重要的突破,就体现在尺度上——
首先,影片没有回避未成年犯罪背后毫无底线的人性之恶。
恶魔少年的犯罪是有预谋的,开着面包车盯梢落单的女孩,瞅准时机出手绑架,而后便是无休止的凌辱。
他们不仅虐杀了芊芊,还把过程都拍下来,刻成光盘,甚至在她去世之后当作“下饭”视频来观看取乐。
对女性的轻蔑、对生命的漠然、对法律的无知,令人瞠目结舌,不寒而栗。
这种恶,剥离了我们对少年天真稚嫩的印象,而指向人性深处的黑暗面。
最可怕的是,少年们对自己的恶毫无知觉,嘴上说着“我错了”,却没有任何悔改之意。
未成年人身份让他们有恃无恐,道德底线和法律教育的缺失让他们无法无天。
这正是未成年犯罪最残忍的一面。
当李长峰捡起女儿包上的挂饰,看到她被折磨的惨状,耳边是女儿绝望的呼喊,每一声“爸爸”都如一把刀,扎在他的心尖上……那种被逼到极致的痛苦和愤怒,令人无比感同身受。
他一拳拳砸向眼前的恶魔,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复仇!
从这里开始,李长峰决定不惜一切代价,以暴力回应暴力。
他不是什么孤胆英雄,只是一个普通的父亲,但为了女儿,他可以不顾一切。
被拿枪威胁,他就随手拿起钢管、水喉反击,拼着命夺过枪,打断对方的手指。
一路追踪,他几乎耗掉半条命,也要站到杀人恶魔面前,痛斥他是个“畜生”,并开出那坚定的一枪……
凶手一死一伤的结局,既有感官刺激的爽感,也有复仇出气的快感。
片中几场打斗戏也拳拳到肉,十分激烈。
与其他版本相比,国产电影版的改编对于观众来说,无疑提供了一个释放情绪的出口。
同时,片中很多台词尖锐而有力,让角色成为观众的嘴替,也为影片增加了几分爽感。
比如,李长峰作为父亲的怒吼:“我不想看他上法庭,我想要他死!”
又比如,梁军发自内心的愤慨:“犯罪哪管大人小孩,都是TMD坏人!”
字字泣血,句句铿锵。
是观众的心声,也是受害者的呐喊。
在电影院里听到这些话语,令人感慨万千。
以恶写恶
《彷徨之刃》的本土化能做到真切动人,跟演员的表演分不开。
王千源与王景春真·双王影帝,飙戏起来酣畅淋漓。
一位是为女儿复仇,濒临崩溃又几近癫狂的父亲。
影片前半段,李长峰眼里有着燃烧的杀意,不惜透支生命固执地走上复仇之路;而在手染鲜血之后,他渐渐陷入迷茫和悲伤,最终头也不回地走向自我毁灭。
极致的情绪和行为,让李长峰形销骨立,喉咙沙哑,看的时候忍不住为他揪心。
为了完成角色的塑造,王千源严格控制饮食和睡眠,甚至一连三四天不喝水,只拿矿泉水漱漱口,就为了呈现李长峰那种即将油尽灯枯的感觉。
在拍摄结束后,王千源瘦了将近30斤,而他那种极致的状态,也精准地展现在了人物身上。
梁军则是在情理与法理之间徘徊的警察。
他工作经验丰富,性情沉稳克制。但离再近一点会发现,身为警察的责任与担当,和对受害人及其家属的强烈同理心,也让他的内心被不断拉扯。
王景春的表演内敛细腻,常常不动声色,眼神和面部肌肉的颤动却能彰显人物内心的波涛汹涌。
看到在派出所门口呆坐到深夜的李长峰,梁军满眼的不忍;看到犯罪证物,刹那喷涌而出的愤怒;还有再次与李长峰面对面,极力规劝他的无奈与无力……充满感染力的表演,让人忍不住深深共情。
三位恶魔少年的呈现同样令人惊喜。
“小窝囊废”已然是张宥浩的统治区。
他这次极好地诠释了罗志诚的懦弱与放任,既是被霸凌的受害者,也是罪恶的帮凶。
这个不敢直面恶的少年,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恐惧里,就连奔跑都不自觉蜷缩着夹紧身体。
周政杰饰演的谢宇,家境优渥,气质出众。
乍看,阳光清爽的男高中生;一张嘴,带着笑意,却是要把人往死里打。
外表的明朗少年气与骨子里的恶对比鲜明,更为瘆人。
你敢信?他才是犯下滔天罪行的主谋。
有内娱“反向普法大使”阿如那的加持,王天笑一出场就让人汗毛直立。
他的恶,满溢在无人管束的环境中野蛮生长的张狂。
在三人组里,他是最好使的那把刀。
《彷徨之刃》并不旨在展现恶人恶行,而是力图剖析恶的形态与根源。
影片里有些闲笔能体现三人小团体内部的等级关系。
有钱有权的谢宇说一不二,站在小小金字塔的塔尖;早早辍学的王天笑,体格和狠劲儿格外有威慑力,充当打手再合适不过;罗志诚则是他们精心挑选出来的提款机与出气包。
这群被利益与暴力捆绑在一起的人,死到临头,还在互相攻讦,推卸责任。
导演陈卓敏锐地观察到,这样的少年团伙极具典型性,“一个最坏的,一个充当打手的,还有一个被欺负的。”
他还用精准传神的几笔刻画了少年们的家庭背景,从恶之表象深入到恶的成因。
罗志诚的懦弱源自父亲的高压教育。
在非打即骂的环境中长大,他认为,忍是应对暴力的唯一办法。
他在煎熬着忍耐的同时,也吹灭了内心那一丁点正义的火苗。
谢宇的父母有钱有势,平时不教育,出事第一反应是用钱解决。
还没走出警局,夫妻俩就互相甩锅,看到受害女孩的亲属,竟然倒打一耙往女孩子身上泼脏水。
刀子没割到自己身上就不觉得痛,出了任何事都是别人的责任——这对父母骨子里的冷漠利己被谢宇学到了精髓。
王天笑疑似留守少年,家中只有年迈姥姥,对他管教不得。
过早享受无人管束的自由,自然不知行事的边界,杀人这么大的罪行,他竟用一句“我们不是故意的”来为自己开脱……看得人愤怒又无奈。
影片里的这些细节丰富了“恶童”们的前史,让他们的形象更为生动立体,也自然地引发观众的思考:
少年之恶的源头究竟是什么?
以痛疗痛
今天《彷徨之刃》正式上映,已经有很多观众走进影院看完电影,也有人在点映之后买票二刷。
因为故事太真切、太扎心,很多人都写了真情实感的影评,表达自己的观点。
有人大呼痛快,有人发掘细节,也有人盛赞主创拍摄了一部有意义的电影。
其实,影片的意义不止于复仇的爽,更在于引发思考,带来警示。
这些年,未成年犯罪案件常引发舆论热议。
不可忽视的是,在每一桩惨案背后,都是一个个无辜的人和残破的家庭。
正如梁军所说,对于那些受害者和家属,案子永远没有结束的时候。
电影里有许多细节令我印象深刻:
失去女儿后,李长峰无数次地责怪自己,哽咽着懊悔没有去接女儿,“要是我去接了她,就肯定不会出事了……”
另一个受害女孩王依依的父亲,得知女儿跳楼自杀的真相,痛哭着喃喃自语:“从小她就害怕打针,这么高的楼她跳下去多疼啊……”
与此同时,梁军的记忆闪回,是十年前另一批恶童在打死人后互相推搡,混不吝地问他:“十四岁判不判刑啊叔叔?”
被害人家属的痛苦与杀人恶童的轻佻再次形成对比,如同一把利刃直插人心,让所有人痛彻心扉。
东野圭吾曾说,为什么要写《彷徨之刃》,他自己也不知道答案。“如果非要说,其实就是将心中涌动的莫名情绪诉诸笔端。”
陈卓透露,从他2016年第一次读小说到电影公映,已经整整8年时间。他拍摄《彷徨之刃》的初心,就是社会责任感。
包括创作团队每一个人,都被一种强烈的情绪推动着,即使电影不能解决什么问题,他们依然希望能抛出一个话题让大家看到、讨论。
73178,这是2021年至2023年人民法院审结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数量。
一个残酷的现实是,未成年犯罪趋向低龄化,犯罪手法却越来越恶劣。
未成年人犯罪背后的成因是什么?如何从根源处斩断少年之恶?
《彷徨之刃》是警示,也是呼吁:未成年人普法教育和道德教育迫在眉睫,而教育需要成年人的在场。
因此,电影尤其适合家长观看,适合为人父母去见证、去感受。
一方面,提醒自己从心理层面关注孩子、保护孩子;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教育,进一步了解法律知识。
这一记警钟,对于未成年人和家长都具有意义。
《彷徨之刃》是一部让我看完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的电影。
它有父亲为女复仇的爽感,有全员演技派碰撞的火花,亦有值得挖掘和深思的细节和现实意义。
我想,它也在提醒我们,正视真实的恶,也要从根源上杜绝恶。
心中那把利刃,永远指向正确的方向。
发布于:北京